本校师生
融合门户
校外VPN
校园邮箱
OA办公平台
校外用户
考生
校友
访客
应聘者
旧版入口
首页
学校概况
学校简介
现任领导
党委书记
党委副书记、校长
党委副书记
纪委书记
副校长
校长助理
党委常委
学校章程
信息公开
数据中传
汇总标题
汇总大图
数据汇总
中传新闻
学院部门
党群职能部门
行政职能部门
直(附)属单位
教学科研单位
校园生活
信息化服务
设备仪器场馆预约
后勤服务
电话黄页
校历
校医院
心港湾
图书馆
人才培养
本科生教育
专业建设
教学成果奖
课程教学
实践教育
教学名师
通识教育
研究生教育
研究生管理服务
规章制度
电子成绩单
学位论文编写规则
学生选课
师资队伍
学历继续教育
国际传媒教育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
MBA人才培养
培训教育
白杨课堂
科学研究
科研学术简介
学术委员会
科研机构
国家级科研机构
省部级科研机构
其他高级别科研机构
校级科研战略机构
校级科研协作机构
校级科研创新机构
院级科研机构
学术期刊
科学研究处
科研学术
外围买球app下载
本科招生
研究生招生
培训教育招生
学历继续教育招生
国际传媒教育学院招生
国际预科招生
国际学生招生
MBA招生
MPA招生
职业教育国际(预科)招生
就业创业指导服务
合作交流
国际交流
国内合作
传媒大学教育基金会
教育发展中心
教育服务中心
旧版备份
首页
旧版备份
2023
今日推荐
白杨首页
学校概况
外围买球app下载
科学研究
师资队伍
教育教学
外围买球app下载
公共服务
人才招聘
培训信息
数字办公
新闻资讯
精品佳作
学术聚萃
学生部落
中传人物
VR校园
中传史苑
高校电视联播
大图切换
校园生活平台
专题
视频
外围买球app下载
最新更新
白杨网
招生信息
办公平台
就业信息
手机大图
视频测试
首页视频
首页视频1
专题建站
增量测试
2023
现任领导
中传新闻
今日推荐
通知公告
中传风采老
重要活动(老)
校园生活(老)
人才培养(老)
外围买球app下载(背景)
现任领导特殊页
图片库
中传风采
旧版入口
安全生产周1
中传新闻
2024-08-27
党委书记廖祥忠| 以教育家精神引领建强高素质教师队伍
2023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首次提出并深刻阐述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赋予新时代人民教师崇高使命,进一步深化了教师队伍建设的规律性认识,为培养更优秀的教师、办更好的教育提供了遵循。中国传媒大学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切实以教育家精神引领推进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推动贯彻落实见行见效。一、把准三重逻辑,深刻领会教育家精神的内涵要义教育家精神涵盖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之心和弘道追求六个方面,具有丰富的时代价值、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深入理解和把握教育家精神实质,需要厘清其生成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历史逻辑:教育家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教育思想和师道精神的时代传承。教育家精神不仅蕴含着“因材施教”“知行合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仁者爱人,有教无类”“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等传统教育智慧,也融入了至诚报国、胸怀天下等新的时代特质,其内涵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和鲜明的民族性。结合中华优秀传统师道文化领悟教育家精神,将有助于更好理解其历史源流和文化根脉。理论逻辑:教育家精神是习近平总书记外围买球app下载教师队伍建设重要论述的创新发展。习近平总书记高
2024-07-02
校长张树庭毕业致辞|做自信的自己,触达人生无限可能
图片亲爱的同学们、老师们、校友们、家长们:大家好!今天,我们隆重举行中国传媒大学2024届毕业典礼,5064名小白杨欢聚一堂,共同见证彼此的高光时刻。首先,我要代表学校向2024届毕业生和家长送上最热烈的祝贺,向辛勤教书育人的广大教职员工致以由衷的敬意,向始终关心学校发展的社会各界表示诚挚的感谢!图片这些天,走在毕业季的校园里,总是让人感慨满怀。我看到毕业生同学们身着学位服,与师长同窗合影留念、在学习生活过的地方打卡拍照,眼里的自信、脸上的笑容,成为了校园里最亮丽的风景。你们用创意非凡的作品,为大家奉献了精彩绝伦的毕业季展演,展现出“跨界融合 无界创新”的青春活力和蓬勃创造力。图片刚才,巴赫主席在祝福视频中高度肯定了学校四十年如一日,为国际奥林匹克事业作出的中传贡献,这里既有学长们的不懈努力,更有你们的精彩传承。在座的很多同学曾参与2022年北京冬奥会,你们昂扬的精气神、过硬的真本领,收获了巴赫主席的点赞。还有一些同学一毕业就要投身巴黎奥运会,相信你们会在这个世界舞台上尽情展示新时代中国青年的自信风采。回望在中传度过的岁月,你们始终奋发向上、珍惜春光,迎着朝阳、蓬勃成长,在学校的发展历
2024-11-02
荆学民|从“宣传思想”到“宣传思想文化”: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导下塑造新闻传播新品貌
内容提要从学术理论研究的角度看,习近平文化思想蕴涵厚重,其中从“宣传思想”到“宣传思想文化”的跃迁,对于新闻传播工作来说意义深远重大。我们应从社会发展前进需要伟大的“文化引领”的角度、从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的角度、从一个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文化血脉赓续传承”的角度、从新时代意识形态内敛精准与文化文明外溢传播相统一的角度,来思考和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对我们的新闻传播事业提出了新的前进方向,我们要把“新闻传播”深度融入“文化”之中,走出过去比较单一的境界,重塑与习近平文化思想相适应的新品貌。这种新品貌,在时间维度上,要求我们深度勾连融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历史-现实-未来之轴,注重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空间维度上,要求我们找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人类文化文明体系中的坐标位置,打破过去长期以来对西方文化的崇拜与迷思,在“人类命运”的高度上发现、挖掘、借鉴、传播人类文明。通过新闻传播的伟大事业,型塑伟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并通过这种文化把中国式现代化推向更加辉煌、更加璀璨的文明大道。关键词习近平文化思想 宣传思想 宣
2024-09-08
校长张树庭开学致辞|站在新起点,拥抱智能传播时代
亲爱的同学们、老师们、家长朋友们:大家上午好!今天,我们满怀喜悦,举行2024级新生开学典礼,以青春朝气的仪式热烈欢迎5972名同学加入中传大家庭,其中,339名同学此刻正在海南陵水校区线上同步参加开学典礼。在此,我谨代表学校、代表党委书记廖祥忠教授,向新入学的小白杨们表示最衷心的祝贺!向各位老师、各位家长以及关心中传的各界朋友致以最诚挚的感谢!同学们,2024年,在喜迎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中国传媒大学也迎来了建校70周年。在这个特殊的历史节点,你们成为中传人,肩负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使命,你们注定将与众不同。这几天,当你们漫步在胜景如画的校园时,对学校的“美”已经有了直观的感受,但对学校的“好”还需要慢慢品味。作为一直在这里学习、工作的中传人,我也经常在想,中传究竟好在哪里?借此机会,我想和大家分享几点自己的体会。来到中传,意味着你们来到了中国传媒教育的最高学府。从1954年建校至今,中传始终与祖国同行、与时代同频,立德、敬业、博学、竞先,将奋进的足迹深深镌刻在党和国家传媒事业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从香港、澳门回归现场到建党百年的天安门广场,从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到脱贫攻坚、乡
2024-08-27
党委书记廖祥忠| 以教育家精神引领建强高素质教师队伍
2023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首次提出并深刻阐述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赋予新时代人民教师崇高使命,进一步深化了教师队伍建设的规律性认识,为培养更优秀的教师、办更好的教育提供了遵循。中国传媒大学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切实以教育家精神引领推进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推动贯彻落实见行见效。一、把准三重逻辑,深刻领会教育家精神的内涵要义教育家精神涵盖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之心和弘道追求六个方面,具有丰富的时代价值、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深入理解和把握教育家精神实质,需要厘清其生成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历史逻辑:教育家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教育思想和师道精神的时代传承。教育家精神不仅蕴含着“因材施教”“知行合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仁者爱人,有教无类”“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等传统教育智慧,也融入了至诚报国、胸怀天下等新的时代特质,其内涵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和鲜明的民族性。结合中华优秀传统师道文化领悟教育家精神,将有助于更好理解其历史源流和文化根脉。理论逻辑:教育家精神是习近平总书记外围买球app下载教师队伍建设重要论述的创新发展。习近平总书记高
2024-08-13
高晓虹 白晓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民族共同体的表征体系与传播创新
内容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源泉与价值归旨。以融合传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离不开传统文化中民族共同体表征的支撑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一脉相承、多元一体与兼收并蓄的价值意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话语要素,从精神标识、典型形象和民族故事等层面为融合传播实践提供了充足养分。以媒介融合推动共同体意识入脑入心,以渠道融合促进共同体传播有效互动,以场景融合建构共同体价值传播场域,可借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活民族共同体意识,创新民族文化的融和传播策略。关键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传播;表征体系课题: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以融合传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编号:23VMZ010) DOI:10.3969/j.issn.2095-0330.2024.06.001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创新涉民族宣传的传播方式,丰富传播内容,拓宽传播渠道,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文化是民族的
2024-07-02
黄典林 安柯宣|数字新闻学:文化研究何为?
摘要 数字技术带来了新闻传播生态的整体性变革,也给新闻研究带来智识挑战。本文以文化研究视野中新闻研究的成果为基础,一方面剖析了新闻业的数字化转型给文化研究视角下的新闻观念提出的革新要求,另一方面则探讨了经典文化研究理论在新闻业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变与不变。本文认为,尽管孕育文化研究的历史语境和媒介技术环境均已发生改变,但经过发展的文化研究理论依旧能够为数字新闻学提供有价值的认识论与方法论资源。数字新闻学应该在现有的问题维度上纳入文化批判的视角,从而拓展其解释和介入现实的学术潜能。关键词数字新闻学;文化研究;理论创新一、引言:范式对话与理论创新当代媒介生态正经历从传统“文字域”和“视听域”并行的大众传播格局向“数字域”主导的格局进行转型的过程,传播实践整体上出现了“制度化”越少而“个体性”越多的趋势[1]。 在新闻领域,数字传播技术的发展及其对新闻生产、分发和消费流程的全面渗透,已经在很大程度上重塑了新闻、新闻业和新闻学。技术和经济双重压力下新闻业的结构性转型,对新闻观念和新闻理论体系的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无论是从业者还是研究者,都必须对传统新闻业和新闻理论的遗产进行重新审视[2]。什么是
2024-07-02
张晶 |气氛与反差
摘要:德国哲学家格诺特·波默倡导的“气氛美学”在中国引起很大反响,波默在其《感知学》一书中又以“反差”作为气氛营造的重要条件。“反差”确实会使气氛具有更为丰富和复杂的内蕴。从艺术创作来看,“反差”的运用尤有审美价值。这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是有普遍性的呈现的。诗词中的气氛具有不可忽视的空间性。反差的存在与运用,使作品的审美空间具有强烈的张力。诗词作品中的气氛反差,大致可以分为两种情形,一种是呈现在作品的表层结构中的,一种是诗人由于感受到的反差的激发而营造出的更为强烈的气氛。波默的气氛美学特具通感的功能,在中国诗学界,通感因钱钟书先生以中国诗词中的通感现象的阐发而广为人知。从感知的角度看,通感也是离不开反差的。反差并不是导致作品境界的支离,恰恰是在更高的层面上形成了审美和谐。诗词作品正是因为反差的大量存在,而产生着更为渊深而又更为丰富的意境。关键词:气氛美学;反差;空间;通感在近年来的美学研究中,“气氛”成为一个热点问题。在很大程度上,这与德国美学家格诺特·波默著作《气氛美学》在国内的译介有直接关系。因《气氛美学》在中国学界产生的重要影响,“气氛美学”也就成了美学的新论域。平心而论,波默并非是
2024-07-02
高晓虹 李泓江|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注入传播动能
[摘要]文章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结合具体案例,讨论了主流媒体践行新时代文化使命的基本要求、主要任务和方法路径。为推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主流媒体应当坚持守正创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展示中国式现代化文明成果;坚持实践导向,牢牢抓住文化发展的关键问题和主要矛盾,更好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增进文明认同,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坚持系统观念,在拓展题材、内容、形式、方法上下功夫,推动观念和手段相结合、内容与形式相结合,让文化作品更加精彩纷呈、引人入胜。[关键词]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国式现代化;主流媒体;文化使命;传统文化;国际传播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国家社会发展进程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经过长期探索实践,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我们迈入崭新的历史阶段,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这一伟大事业的成功推进,离不开丰沃的文明滋养、厚重的文化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
2024-07-02
你们,为未来而来|党委书记廖祥忠送给2024届毕业生的祝福
中国传媒大学2024届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如期而至学校党委书记廖祥忠因在党校学习,无法亲临现场他满怀深情,为同学们写下了这段毕业寄语同学们,当人工智能以雷霆之势席卷全球之时,你们毕业了!风云激荡的大变革时代,如梦如幻!AI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变,可能会超乎你的认知和想象!此刻,你们从点亮心灯的地方出发,面朝巨浪,奔向远方。请不要忘记:你们,为未来而来!属于你们的大时代已经到来!希望同学们胸怀传媒报国之志,倾心逐梦,敢于竞先!踏浪而歌,驭光前行!希望同学们做人有情有义有原则,工作有声有色有成效,生活有滋有趣有品味!去追求、去拥抱、去品味“九有”人生。若干年后,同学们也许感受了“庐山烟雨”的朦胧与秀美,也许领略了“浙江潮”的奔腾与豪迈,无论经历怎样的人间景象,我更希望大家能从中真正体悟到“庐山烟雨浙江潮”的妙意与智慧!努力工作,开心生活!不负此生,不负时代!同学们,未来属于你们,毕业快乐!祝福你们!
2024-04-18
刘洁| 以质量评价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课例库建设
质量评价是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课例库建设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的深层干预与全面调试,关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高质量发展实效。而高水平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特定生态性与发展规律,质量评价只有在充分反映或呈现出它们之间的固有联系和内在本质时,才具备打造“典型课例”的规范作用。从这个意义层面上,进一步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课例库建设,既要遵循其质量评价的基本原则,又要不断完善质量评价的标准体系,还要正确处理好一体化教学中的各种关系。一、遵循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质量评价的基本原则思政课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其本质在于“讲道理”。那么,“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就成为了评价这种关键课程作用的实现方式、实现程度的基本原则。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课例库建设中遵循这个原则,就要牢牢把握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铸魂育人的学理性,彰显思政课对现实世界与社会生活产生影响和作用的意识形态属性,以成功应对社会变革给青少年思想、价值观塑造带来的风险与挑战。承继固有行为范式。长期以来,“思政课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加强群众性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形成的固定行为范式
2024-04-09
杨杰 杨晨|“审美降级”论:数媒时代文艺评论的困境与重构
文艺评论是引领文艺创作、提升审美风尚的重要力量。2021年,中央宣传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外围买球app下载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有力推进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前期相关成果有的集中于“微”时代文艺研究,如聚焦AR、VR、XR以及交互数字信号传输等新技术与文艺的关系,有的关注与互联网媒介、人工智能相融合的新艺术样态。这些成果较为准确地概括和描述了“微时代”文艺评论面临的严峻挑战,如面对文艺形态不断“破圈”造成的文艺评论“阵地失守”、评论权威“坍塌”与评论阐释“乏力”等,并较为全面地辨析了上述现象根源。这些成果有力推动了文艺评论发展,为后续研究提供宝贵的学术滋养。然而,针对数媒时代“审美降级”引发的文艺评论“降级”问题的深度剖析相对薄弱。鉴于此,本文以当下网络热词“审美降级”为话题素,坚持马克思主义“美学与历史的统一”批评原则,立足新时代文艺精神,适应新的数字逻辑,提升评论主体媒介与审美双重素养,重构“美学在场”的文艺评论经验,以审美“情感共同体”作为文艺评论公共空间构建逻辑基点,以对话与融合为路径实现公共空间“公共性”目标,以期重构科学的文艺评论新格局,完成文艺评论“审美升级”的历史责任。(
2024-02-27
全国政协委员廖祥忠:把履职“初体验”原汁原味讲述给学生们听
“凝聚共识,委员何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传媒大学党委书记廖祥忠一直将其作为一项重要的“履职作业”;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教育强国、中传何为?”同样也是他的一道“必答题”。在廖祥忠2023年的履职成绩单上,这项“作业”和“必答题”始终紧密相连。2023年,是廖祥忠作为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履职的第一年。一年来,他的履职步伐走得很实,成果也比较丰硕——他向大会提交的《关注后疫情时代学生“疫后综合征”化解问题》《保护好八大方言,助力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等提案获得立案,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正式答复。“从酝酿提案、提交转办到收到有关部门回复的过程中,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多元的观点被尊重,人民的智慧在汇聚,我作为全国政协委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也越来越强烈。”廖祥忠说道。聚焦“国之大者”,扩大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声量”,是廖祥忠多年来锲而不舍的目标——作为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委员,廖祥忠参与开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两个结合”的生动实践》课题研究,和数位教授、专家组成的课题组开展调研、撰写工作;依托传媒大学的学科优势和科研力量,廖祥忠积极开展“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做好国际传播人才培养”主题党日
2024-01-24
《新华文摘》全文转载 张树庭 | 扎根中国大地,面向数字未来:探索出版学科自主建设的中国之路
内容摘要:近年来,数字化媒介正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国家战略对出版学科、出版行业也给予了高度的重视,这为中国出版专业的自主建设、创新发展和协同共建提出了新的要求。通过中国出版学科建设的文化自主观和传播生态观,从学科共建、知识共建和生态共建三个维度,推动中国出版学科自主建设“扎根中国大地,面向数字未来”,开创多元协作新模式、构筑自主知识新体系、打造产学研联动新版图,最终建设出符合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理念、满足中华优秀文化传承需求、有利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目标的中国特色出版学。中国出版学科的自主建设在中华文脉的演进承继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中不断探索自己的道路,并体现出独特而鲜明的中国新时代特色。出版印刻历史,铭刻当下,中国出版学科的自主建设,源于我国绵延数千年而仍然生生不息的出版实践史。自夏商以来,对图书典籍的编撰、修缮及版行,成为延续中华文脉与传播知识的重要手段与方式。先秦时期,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六经》得以传天下;汉刘向广集众本,校雠篇章,完成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由政府组织的古籍编撰工作。“四大发明”之“造纸”与“印刷”为中国出版的历史实践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唐宋元明清以降,官刻
每页
14
记录
总共
15
记录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页码
1
/
2
跳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