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慧军、黄华津:防汛救灾中的舆论引导

发布时间:2020-09-21浏览次数:2472文章来源:中国传媒大学

三、做好防汛救灾舆论引导工作的具体策略

防汛救灾舆情具有周期长、范围广、专业性强的特点。周期长指舆情往往与汛情、汛期高度关联,整个汛期都属于舆情热点时间,且防汛工作更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注重平时宣传的任务;范围广指汛情对社会系统影响往往是综合的,波及范围也可能包括多个地区,治理汛情、防汛救灾同样需要多部门、多主体协调,所以要多个方面共同做好引导;专业性强指防汛救灾本身是高度专业复杂的,洪水漫溢、堤坝决口、河道冲刷、渗流、管涌等的应对需要专业知识,理解汛情的发展、人员的转移、开闸闭闸、蓄洪泄洪等也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基于这三种特点,防汛救灾舆论引导工作必然是一项系统工程。

1.加强全周期宣传引导

汛期要做好防汛工作,每年汛期前后更是堤坝整修的关键时期;各种大中小型水库对于增加蓄洪空间、改善水文环境非常关键;适当还田、还塘于江湖有助于解决填湖造田带来的问题,提供更大行洪、泄洪空间;发展气象、水利、土木、工程地质等科学技术对于防汛救灾具有重大意义。显然,防汛救灾舆论引导不应简单理解为汛期的宣传报道,而应该有更丰富的维度和厚度。加强全周期的宣传引导,提高人们对防汛基础设施、水利基础设施的认识和支持;提倡新型环保理念和人水关系;激发人们学习发展科技的兴趣和热情对于防汛救灾都有巨大帮助。

2.加强全范围信息服务供给

防洪预警信息、抢险救援信息、辟谣求证信息、公益求助信息、政务服务信息、防洪决策部署、防汛救灾成效、科学防护知识、环境保护知识等对防汛救灾工作起着关键作用。要让国家多个有关部门及社会组织联动协同,多元供给防汛救灾的信息服务,更好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密切联系群众优势转化为防汛救灾的强大政治优势,从而使得整个国家、社会大系统深度参与防汛救灾工作,使得人民有能力全面获取相关服务。

3.加强科普内容的生产传播

加强科普内容的生产传播,对防汛救灾进行社会科普,帮助人们更好认识汛情,更好应对汛情,更好配合行动。针对抢险救灾一线人员生产制作一部分专业科学的知识,提高一线人员抢险救灾能力。


(高慧军,中国传媒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副院长,中国传媒大学政府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黄华津,中国传媒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研究助理,中国传媒大学传媒经济学在读博士生)


注释:

1]国家防总第17天维持长江、淮河防汛Ⅱ级响应 国家防办、应急管理部会商部署统筹南北方防汛救灾工作;https://www.mem.gov.cn/xw/bndt/202007/t20200728_354105.html

[2]数据来源于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