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外围买球app下载新闻的时效性
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铁路、远洋轮船、电报等现代交往工具的出现逐渐使物流及信息传播打破了以往的空间和时间的局限,能够实现“用时间消灭空间”的“交往革命”。因此,时间的紧迫性也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凸显出来。马克思经常用“报刊的闪电”形容新闻传播的速度,恩格斯在1842年所写的《7月7日的妥协辩论》一文中,就英国《泰晤士报》与普鲁士政府机关报《国家通报》在报道议会新闻的时效性上作对比,提出《国家通报》必须改变缓慢的工作效率以保证时效性。从对马克思和恩格斯外围买球app下载新闻时效性的认识来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观念性的新闻实践是形成马克思恩格斯新闻时效性认识的理论来源。
二、实践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创新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作为一种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体系,在新闻实践中得以不断创新和发展。列宁以及苏联无产阶级新闻报刊实践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新闻实践,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不断发展,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科学内涵。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新闻实践,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中国化推向了新时代的新境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新境界,呈现出以下三个方面的鲜明特征:
(一)、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实践中的发展,是按照新闻实践活动遵循“主体和客体辩证统一”规律的发展
如何理解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史上一个古老的命题。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前的哲学,往往采取“主客两分”的二元论来强调主体和客体的分离和对立。马克思主义哲学将“实践”引入认识论,产生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即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马克思主义将这种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引入历史的领域,就科学地“说明了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类的实践是社会的实践,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实践,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和认识的最基本的来源,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也是认识的主体,”按照唯物辩证法对立统一规律,主体和客体是辩证统一的一对范畴和关系。而作为社会实践意义上的主体和客体的辩证统一,是建立在主体对于客体的认识和改造的实践基础之上的。但是主体和客体的辩证统一,是历史的、有条件的。当年马克思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分析解剖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工人和自己劳动对象的关系时,发现工人作为劳动的主体和自己的劳动对象的客体发生了尖锐的冲突和对立,这就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工人劳动的“异化”现象。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写道:“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生产的影响和规模越大,他就越贫穷”。“这一事实无非是表明: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及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异化”现象呢?马克思发现了剩余价值的秘密,他在创立剩余价值学说中,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至此,我们可以看到,工人阶级作为资本主义现代工业生产活动中的主体,是和自己的生产对象(客体)尖锐对立的。同样,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也存在于新闻信息生产和传播领域。即资本主义大众传媒制度的基本矛盾是:信息传播的大众化与信息生产、传播资料的私人占有。这种信息生产和传播资料的私人占有,发展到今天,早已走向了传媒寡头的垄断。这个基本矛盾,决定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所谓的“新闻自由”,是少数掌握了信息生产和传播资料的人所享有的自由,而新闻信息传播所追求的受众的最大化,恰恰和这种由私人掌握着新闻信息生产和传播的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的矛盾冲突。而这种矛盾冲突是以剥夺和牺牲工人阶级为主体的广大受众在新闻信息传播活动中的主体性而历史地、阶段性地得以弥合和缓解。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打破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社会主义的公有制,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为消除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提供了物质和观念上的条件和根据。因此,也为消除资本主义新闻信息生产和传播制度所存在的基本矛盾提供了条件和根据。毛泽东在概括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性质时,有一个经典的论断,他指出:“在社会主义国家,报纸是社会主义经济即在公有制基础上的计划经济通过新闻手段的反映。和资本主义国家报纸是无政府状态的和集团竞争的经济通过新闻手段的反映不相同。”这个论断,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条件下,除了将计划经济作为配置资源的唯一手段过时之外,从根本性质上看,这个论断仍然是正确的,有效的。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生产关系中,新闻信息生产资料国有,理论上是属于全体人民。这从制度上保证了人民大众在新闻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这个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新闻事业观,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发展所做出的理论贡献。但是,纵观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世界范围内的社会主义运动,并不是一帆风顺地向前发展,包括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也发生过巨大的“左”的错误,经历了因“文革”极左路线所带来的巨大挫折。“文革”结束后,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人民实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成功地探索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经过四十年的艰苦奋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诞生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在这个思想体系中,人民群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主体地位,得到进一步确认和巩固。中国共产党作为代表广大中国人民执政的政党,其“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永远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的宗旨更加鲜明和坚定。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舆论思想体系中,贯穿着一条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伟大实践为理论源泉,以这个伟大的实践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发展动力的主线。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舆论思想体系中,具有统领意义的思想,是“党性与人民性统一”的思想。习近平不仅正面、科学地解答了党性与人民性的关系问题,而且还深刻地阐释了人民性这个重要概念的科学和丰富的内涵。他指出:“坚持人民性,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把满足要求同提高素养结合起来,多宣传报道人民群众的伟大奋斗和火热生活,多宣传报道人民群众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满足人民精神需求”。通过考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实践和从这些实践中产生出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思想,我们可以发现:人民群众作为新闻传播活动主体的同时,他们所从事的伟大实践活动,又成为新闻传播活动的对象(客体),这样人民群众作为从事新闻传播活动的主体和客体,就辩证地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实践之中,也辩证地统一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中国化进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