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
[旧版网页] 白杨首页?|?

中传要闻

中国传媒大学持续推进“三项举措”促进思政课效果提升

来源:新闻网 ?? 2024-05-22 ?? 作者: 浏览量:453

(记者 张旭 曹琬晨)5月11日,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推进会在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5月12日,中国传媒大学党委第一时间组织学习,5月17日上午,学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成员与思政课教师召开专题座谈会,共同深学细悟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并对进一步落实学校党委外围买球app下载加强思政课建设、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的“三项举措”,推动思政课建设提质增效进行再强调、再部署,不断展现新时代思政课建设新气象新作为。

学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成员,中国传媒大学附属中学、附属小学主要负责人,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师,兼职思政课教师代表,各教学单位主要负责人,部分党政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参加座谈会。会议由校党委副书记李众主持。

为更加有效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本次座谈会专门邀请了中国传媒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张丽娜、附属小学党总支书记马伶艳参加。

张丽娜从顶层设计、课程教学、师资培养三方面介绍了传媒附中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实践。她表示,学校依托中国传媒大学资源优势,开发“传承、传媒、传美”三传思政课程,打造学校课程名片;与传媒附小开展“大手拉小手,传媒素养课程”展演活动,开创了大中小一体化课程新范式。未来,会把握发展机遇,在构建一体化协同机制、促进思政课程品质提升、打造一体化优质师资队伍、培育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方面持续发力。

马伶艳从工作现状、面临的新问题、下一步工作计划三方面介绍了传媒附小在基础教育小学阶段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的工作情况。她表示,学校聚焦传媒特色,打造“红创传媒”党建特色品牌,“树立一面旗”“建立两支队”,不断推进学校思政教育高质量建设。未来,要全面深入推进附小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专业建设及管理效能,加强兼职思政队伍建设和跨学科思政育人研究,加强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研究,打造传媒附小党建特色品牌,不断展现新时代思政课建设新气象新作为。

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王维家,学生工作部(处)部(处)长郭婧娜,电视学院党委书记曾祥敏,兼职思政课教师姬德强,马克思主义学院专职思政课教师王锦刚、高宇、钟思雨作主题发言,就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赋能思政课教学与实践进行分享交流,表示将持续推进落实学校思政课”三项举措“,推动思政课教学效果提升。

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东建围绕学校党委提出的推进思政课建设“三项举措”要求作专题汇报。从2023年秋季学期开始,马克思主义学院按照“一院一策”排课、“一师一案”备课、“一案一特色”教学,对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为核心课程的5门思政课实施分类式教学,增强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开设9个试验班,通过中班教学、小班研讨、助教分流,形成思政试验班案例,重点积累经验;采取“一人一策”个性化的培养方案,从人格、阅历、学养、表达、责任感五方面提升教师能力,推动实践研修和实战实训,多措并举推进思政课教师能力提升。

学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成员党委副书记李众,党委常委、副校长刘守训、杨懿、柴剑平,党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张绍华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结合分管工作和自身思想实际深入交流发言,一致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深刻回答了学校思政课建设的指导思想、核心内容、内容支撑、力量根基、发展方式、教师队伍建设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学校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要严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聚焦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主责主业,落实好“三项举措”,推动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和学校“大思政”同向发力、同频共振,切实推进思政课程入脑入心。

受在中央党校学习的党委书记廖祥忠委托,党委副书记、校长张树庭代表学校党委对进一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持续推进落实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的“三项举措”、推动思政课建设提质增效作出部署。

张树庭充分肯定了与会代表的发言,肯定了马克思主义学院落实“三项举措”作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效,肯定了各职能部门、教学科研单位协同发力,推进思政建设付出的努力。

张树庭表示,近日召开的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推进会,是党中央继2019年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五年之后召开的又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吹响了新时代新征程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的号角。要结合实际贯通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的重要指示,弄清楚其中一以贯之的根本所在、立德树人的使命要求所在、守正创新的精神所在。

张树庭强调,学校党委一直以来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2023年,学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与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一起召开主题教育联学会,党委书记廖祥忠提出开展分类施教、实施思政课教师能力提升工程、开办思政课试验班“三项举措”。一年来,学校各部门在学校党委领导下积极推进全校各部门“同题共答”,共同推进思政课建设提质增效。

张树庭要求,全校各部门各单位要严格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和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推进会会议精神。要以钉钉子精神扎实推进“三项举措”落实落地,一张蓝图绘到底。分类教学要全面铺开,覆盖所有学院、学科及思政课教师;思政课试验班要加大开设力度,让更多学生享受到优质教学成果,让更多思政课教师经受锻炼;思政课教师能力提升要多措并举、持续推动、久久为功。各部门各单位要按照“三合力”要求,齐抓共管思政课课堂,管好专业课课堂,做到教师认真教、学生用心学,实现师生之间的“双向奔赴”。



中国传媒大学附属中学校长 张丽娜

传媒附中从“体系构建一体化”“课程教学一体化”“教师队伍一体化”三个方面推出了一系列思政课建设创新举措,未来,学校将以新任务、新要求为出发点,循序渐进、螺旋上升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充分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关键课程作用,为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中国传媒大学附属小学党总支书记 马伶艳

传媒附小党总支聚焦“传媒”特色,注重党建课题研究,着力打造“红创传媒”党建特色品牌。下一步,传媒附小将加强体制机制建设、加强队伍建设、加强项目研究,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


               

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 王维家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思想深刻、内涵丰富、要求明确,为守正创新推动新时代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马克思主义学院将以钉钉子精神逐项逐条落实好廖祥忠书记提出的思政课建设“三项举措”,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更好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关键课程作用。


               

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刘东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切思政课建设,多次对高校马院和思政课建设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是推动思政课建设发展的根本遵循。中国传媒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北京市重点建设马院,要持续发力,补短板强弱项,扎实推进学校党委思政课教学效果提升“三项举措”落实落地,在推进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方面展现新气象新作为。


               

学生工作部(处)部(处)长 郭婧娜

要从“大目标大情怀、大格局大平台、大视野大创新、大线程大队伍、大发展大成效”五个方面探索思政课建设提质增效的路径。“大思政课”需要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大事、社会热点和全球性问题。要推动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让思政教育贯穿人的一生。



电视学院党委书记 曾祥敏

构建中国新闻传播学的思政课程体系需要立足学科特性和时代性,探索思政课程的融合创新之道。要探索实践赋能思政,实现师生共创和时代共创,培养“四有”好老师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要从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媒体融合的视听场景创新以及新时代国际传播战略需求三个方向出发,赋予思政课程新的动能和活力。


               

兼职思政课教师、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 姬德强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让我们保持定力、提升能力、增强活力的思想之源。思政课教师要“学理论”“讲道理”“述真情”,做到讲授与沟通并举、说理与共情并重,努力将立场问题、方向问题、道路问题转译为可被青年学生认知和理解的中层理论和操作性概念,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


               

马克思主义学院专职思政课教师 王锦刚

当下思政课育人环境和教育生态发生了全局性、根本性变化,思政课教学要实现内容上不断与时俱进的内涵式发展,以讲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来讲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以讲出“四个自信”、实现“两个结合”来讲好思政课,讲出思政课的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


               

马克思主义学院专职思政课教师 高宇

新时代思政课教师应做到让党放心、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努力成为一名“六边形战士”,在“实”字上下功夫,争做“三项举措”的探索者、“三合力”的牵头者、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推动者、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组织者,充分展现善作善成的韧劲、久久为功的干劲和追求卓越的闯劲。


               

马克思主义学院专职思政课教师、师资博士后 钟思雨 

思政课教师要学会将科研寓于教学各环节,用好朝阳区实践教学基地,连接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将身边的鲜活资源引入课堂,以“新鲜”作为提升思政课吸引力的切入点,将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落实到分类式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针对性引领与开放式启迪。


               


中国传媒大学官方微信
中国传媒大学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