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何海明:《时间战场》幕后的故事

来源:新闻网浏览次数:380发布时间:2018-12-06


“性格决定命运,我是个资深的学生”

20年后我从央视调到母校,回到广告学院做一名普通教授,感慨良多。正如老广播学院小礼堂的标语,这里是终点,也是起点。外面走了一圈我回到了起点。我仍然不能摆脱一身的书生气,我在央视的二十年期间大家觉得我就应该是个老师。可见,性格决定命运。我是个平和的人,很适合在学校。”何海明坦言,他觉得自己一直都是个学生,“其实我当了N多次学生,当了两次老师,第一次90年我就留校了,那么2016年我又回来了。先说个人心态,因为当时你没有太多的选择,你也没有社会资源,更没有太多的想法,是别人告诉你怎么去做。而20年后,我非常清楚我要干什么了。”

这时候何海明内心已经明确了自己究竟要做什么。“我可能离退休还有十年,我这十年要做成的,就是我从一个被动的人成了一个主动的人,选择我的生活方式,选择我的事业目标,选择我的角色定位,我觉得过去不清楚,现在比较清楚。”

↑张灵泉在新媒体创业课演讲并受聘创业导师

当传传提及时代的变迁时,何海明教授也感慨良多,我们那时候是什么时代?“广播电视才兴起。现在是互联网时代。过去是单向传播,现在是全民媒体的时代,过去的时代信息量多单一,我们当时要了解信息,都要坐车跑到北大去,看北大有些什么样的想法;周末到同学在的各个高校里去,在同学寝室里住一晚上,看看人家学校的新鲜劲,这样才能了解信息,回来给大家分享。现在你不用了,在网上你就可以和世界联系。我们过去的时代,家里都没电话,因为电话光一个初装费就五六千。一个楼道一个电话,大家排队,这个信息量和信息获取的方式是完全是不一样的。

何海明教授在此也提到广告行业在时代背景下的飞速发展,“过去我们一个广告有一个流程,从策划、了解产品,按市场调研、从创意、制作、表现、发布,一个月俩月。然后效果什么时候评估?年底评估!现在一天两天就出来了。现在内容就是广告,公关也是广告,人物也是广告,名人就是流量,创意就是作品,今天出来明天投放,当时在后台就呈现反馈效果了。这时候的广告,包括任何作业,整个营销,凡是你追求效果的压力都要比过去大。”

及时反应、大数据、精准、品效合一,这些“概念”整个颠覆了过去的传统广告行业。“如果我拿着我们过去20年前30年前的广告作业操作,今天没法生存了。因为现在一切都是广告,现在互联网它改写了我们新闻传播的规则,人家的内容,包括小说,音乐,美食,体育,视频,跟我们原来的分类完全不一样。现在人家是有流量的地方就有内容,它是什么?第一,它争夺人的注意力;第二,它产生商业价值。一切遵从背后的数据,我不管你什么样的理论,你看到这的时候有80%的人都点退出了,那你还说它好就太主观了。”

正因为何海明教授深刻地意识到今昔时代的差距和变革,他才致力于在广告专业“做内容”,以此来使新媒体创业课程品牌化。

“我们特别不希望下一代像我们曾经历的一样,受困于时代的环境,身陷集体无意识,言不由衷,沾沾自喜。他们应该兼具人文和科学扎实的基本功,诚实自信,个性张扬,知识广博,理性睿智。我们广告学教育的开创者和奠基人辛苦耕耘了三十年,对全国的广告教育都做出了重要贡献,保证了我们全国一流的水准。但是我们的工作离生意比较远,久而久之,缺少商业的感觉,缺少生意的人脉,也失去了将来作为公司总经理或者成为主要创业合伙人的机会。因此,我们的校友中没有出现马云、雷军,也没有出现江南春、俞敏洪。虽然我们不能以财富论英雄,但如果我们的专业不考虑商业背景和生意的逻辑,的确需要反思。”

时代在不停发展,技术在不断革新,而何海明就如同他所说的那样,一直做一个学生,利用各个机会学习新思想,新方法,新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