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韬奋奖得主肖涛:如何成为不可替代的专业记者

来源:新闻网浏览次数:630发布时间:2018-12-06


    家乡远在湖南且身为独子的肖涛同样面临着来自家庭方面的压力,2003年大学毕业时,父亲已有62岁、母亲年届60岁,彼时虽然不理解儿子的选择,二老仍然表示了支持,同年年底,女友也背着父母辞去了深圳的工作与肖涛一同在西藏安了家,如今两岁的女儿跟随二老生活,十二岁的儿子也来到了拉萨,尽管乡音未改,如今西藏早已经成为了肖涛的第二故乡,“湖南其他地方没怎么去过,但西藏我都跑遍了。”

    “有没有一个瞬间想过放弃?”肖涛坦言“有”,没有自己的时间,陪伴家人的时间也很少,曾经“三年没休假,过年的时候不是在并办公室写稿,就是在采访的路上。”他不得不面对“小孩越来越大,父母的年纪也越来越大”的问题,而西藏到湖南的遥远距离使他往往是有心无力,如今休假情况有所改善后,也只能一年回一次家,对于家人的愧疚感与日俱增。使他在边疆坚持下来的,一方面是这一份“使命感”;另一方面,正如史铁生在自传中写道:我写诗是为了我妈妈,面对家人多年的支持,肖涛说“我也想让我的家人为我自豪”。

从立意到文字
——“怎样写出一篇好新闻”
    新闻写作是一门想要不断磨练技术,精益求精的艺术,相较文学的即时发挥性,“方法论”对于新闻写作水平的提升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怎样写出一篇好新闻?”作为新闻行业经验丰富,著作等身的前辈,肖涛有着自己的“写作要素”排名:首要“立意”,就此“深挖”,之后安排“谋篇”,再用“文字”充盈文章。
     文章首要在于“立意”,面对一个选题,如何判断素材的新闻价值,如何进行取舍和具体选取什么样的报道视角就是所谓立意,肖涛用他本人参与报道的曾获十九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雪域边线行——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报纸系列报道来举例,这个系列立意巧妙——“边线”——靠近国境线或省区边界的共33个县(区),从林芝地区的察隅县开始,到昌都地区的左贡县收尾,本来是西藏发展中的“短板”,而此系列报道正是瞄准了对“边线”发展的报道,按顺时针方向,依次走访从最具特色的地方特产、风景名胜、民俗风情、传奇人物等方面,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向读者介绍西藏改革开放30年来所发生的沧桑巨变。以发展薄弱之处衬托出西藏自治区改革开放30年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最具有说服力。

    确定立意后,如何就现有线索进行“深挖”是第二个关键步骤,“法学很严谨,新闻相对来说还有一点小自由,深挖下去能得到很多有价值的东西,就看你去不去挖掘。”肖涛将此类比为打井,挖得越深,越接近水源。“深挖”的关键之处在于“到现场去”,即新闻工作者要做到第一时间出现在新闻发生的地方,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西藏发出了第一批物资援助,肖涛14日就赶到了现场,彼时余震尚未停歇,有时“写着稿子,忽然房子就摇起来了”。随时都有生命危险,然而那是“离现场最近的地方”。两个月后,日喀则仲巴县发生地震,肖涛又火速赶往震中采访,及时发回一线报道。



▲肖涛老师回母校做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