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推荐

杨杰:打造高水平艺术殿堂 铸就新时代文化辉煌

发布时间:2023-05-31浏览次数:1066文章来源:光明日报



【文化评析】

在中国美术馆建馆开放6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美术馆的老专家老艺术家回信,提出殷切期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征程上,希望中国美术馆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人民至上办馆理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质量收藏、高水平利用、高品质服务上下功夫,努力打造新时代人民群众欣赏美术佳作、提升文化素养的国家级乃至世界级艺术殿堂,为繁荣发展中国美术事业、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作出更大贡献”。

栉风沐雨六十年。1963年5月23日,中国美术馆建成开放。60年间,中国美术馆收藏各类中外美术作品13万余件,举办具有影响力的美术展览5500余场,持续向社会公众奉献艺术经典,是新中国美术发展的亮丽风景线。今天,无论是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还是为人民群众创造高品质生活、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都呼唤作为公共文化服务平台的美术馆、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四馆”实现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收藏是“四馆”发展的底蕴和底气。高质量收藏是立馆之本,关键在于精与全。收藏的“精”是指精品、经典。面对浩瀚的世界,无论是美术馆的美术作品、博物馆的藏品收集,还是图书馆图书资料的选取,好中选优是收藏遴选的原则。具体来说,这里的“经典”既是历史的又是当下的。说其是“历史的”,是指在人类历史中诞生的传世精神产品,代表世界人类文明的典范,是不同时代精神风貌的真实写照,我们从中可以增识益智。说其是“当下的”,是因为经典具有典范的文化价值和意义,历久弥新。

收藏的“全”,不仅指收藏品类的“全”,还指收藏路径和方式的“全”。前者是指诸如古籍等版本种类的“全”和各个时代文化经典的“全”;后者指收藏渠道、方式的“全”,也就是努力拓展收藏路径。譬如,国内层面采用政府、民间和个人等不同路径的收集方式;国际层面加强文化合作,推动国家和地区文化交流与合作机制化发展,通过成立国际联盟等民间组织,以购买、置换等方式拓展经典藏品的收藏渠道。

高水平利用是“四馆”发展的功效和功力。这也是使高质量收藏发挥功效的重要平台和环节。其中,科技赋能是值得关注的有效方式。融媒信息化时代,如何利用好前沿技术,实现文化的数字化生存与传播,已经成为“四馆”建设的重中之重。譬如,“公共数字文化工程”通过数字技术,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新业态的形成,实现图书馆、文化馆的高水平覆盖与高水平利用;强化智慧图书馆体系建设,提升数字文化馆网络化与智能化水平,可以不断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的高质量发展。此外,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实融合”场景也频频现身博物馆与美术馆,沉浸式观赏有助于观众领略展品厚重的历史感与独特的艺术魅力,这种观展体验成功实现展品自身价值的最大化。此外,科技赋能还有利于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高品质服务是“四馆”发展的保障和保质。优质服务是发挥高水平收藏社会效益、有效提升高水平利用的助燃器。我们努力打造国家级乃至世界级艺术殿堂,大力发展社会公共文化,初衷在于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本质在于践行坚持人民至上理念——服务人民。因此,高品质服务既是“四馆”建设目的又是具体实施路径。

优化服务质量,首先是逐步扩大向公众免费开放的范围,实现文化资源的公益化,尤其是向未成年人等社会群体免费开放,与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相衔接,助力青少年加强历史文化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健康审美观,提高文化素养,实现立德树人“社会大课堂”的功效。其次,完善“四馆”文化体系建设,强化资源共享与融通互动机制,推进服务的便捷化。加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丰富服务渠道,拓展服务方式,为社会公众提供多样化与个性化、专业化与大众化的多层次服务,打造基于新媒体的数字服务新业态。再次,打造综合、融合、多元的服务功能体系。譬如,增加面向社区居民的图书阅读、培训讲座、艺术鉴赏等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文化服务活动,强化对不同群体的精准服务。最后,增强旅游休闲、观赏学习、参与体验功能的融通,采用解说导览、文艺汇演、专题讲座、志愿者服务等综合方式,让社会群众获得多样化体验服务,实现寓教于乐。

艺术,与时代同频共振;文运,与国运紧密相牵。持续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标准化、均等化建设,不断健全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铸就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作者:杨杰,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传媒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