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度,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语境中,中国艺术学在继承中融入时代新思想,在超越中取得时代新突破,特别是在艺术理论建设方面拓展了新视域,在评论话语体系方面建构了新范式,在学科目录设计与调整方面融入了时代新需求。中国艺术学界的种种努力,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艺术学2022年版”,也设计了未来一个历史时期的发展愿景。
两大文献引领,艺术理论拓展新视域
2022年度,引领中国艺术学理论建设走向的主要有两大纲领性文献。一是2022上半年理论界主要学习2021年11月11日通过的《中共中央外围买球app下载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特别是《决议》第四部分“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指出,在文化建设上,“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没有高度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等等,这些重要表述促使艺术理论家们从理论上更加坚定文化自信,也促使他们在实践中加快建设“三大体系”(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二是2022下半年理论界主要学习2022年10月16日通过的《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党的二十大开启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国艺术学的理论家们也自觉在《报告》中寻求自身理论的与之相关性,以理论自信的“打开方式”进行对位解读。党的二十大明确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心任务。可以想见,全面的“中国式现代化”必将成为我国各行各业很长一段时期的时代语境。艺术学理论也不例外,理论家们也在思考“中国式文艺现代化”的理论品质。
可以说,上述两大纲领性文献开启了艺术学理论新视域,2022年,艺术理论家们也以卓有建树的理论思考回答了两部文献中提出的时代新课题,使党的文艺基本路线、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和艺术学理论家的理论知见能同频共振。具体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一般理论建设在建构与解构中相摩相荡
2022年度艺术理论界紧盯音乐、美术、电影、电视等文艺新作品及其折射出的文艺新思潮,及时进行理论总结,提出了温暖现实主义、新主流艺术、共同体美学等新的艺术理论名词,并构建逻辑树图,试图从更大范围的艺术作品中印证这些理论创新成果。但一些理论家又从学理上对这些概念提出了不同见解,认为一些理论主张仅仅从部分具有实验性质的作品中来,又试图回到指导作品中去,因此这些艺术理论家主张从艺术学基本原理入手进一步推演其科学性,而不要慌忙地从一些实验性作品中得出普遍性结论。当然,建设与质疑本身就是理论构建的两条路径,这本身就构成了2022年度生动的理论建设局面。另外,“202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招标选题”也助力艺术学理论建设,最终北京大学唐宏峰以“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艺术理论发展研究”为招标题目,获得此重大项目,体现了国家顶层设计有意识用重大项目为牵引,使广大艺术理论研究者能聚合于旗帜下与国家主张同轨合辙。
2022年度艺术学理论建设的一个重要活动是设在南京艺术学院的全国艺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秘书处(全国艺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办公室)作为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的专业智库及全国性的行业组织,推动了全国艺术学名词的规范化工作。特别是于12月7日至8日举办了“第二届中国艺术学50人论坛”,众多艺术学理论界的专家在此汇聚,对艺术学名词进行了范畴划分。这些艺术学名词的专业性强、覆盖面广。目前来看,入选名词基本满足了应当具备的三个条件:一是要得到学界公认,更需要使其定义更加明晰准确;二是应当具有一定知晓度、使用率;三是不能引起歧义而做匆忙的有你无我的围剿式定义。专家们集思广益,共享了理论智慧,为本年度中国艺术学结出了新鲜的理论成果。开展艺术名词审定工作,可规范艺术学名词,对艺术学科建设、新兴艺术概念定义、艺术事业发展、国际学术话语权构建具有重要作用。毋庸讳言,许多艺术学名词都具有国别性、民族性、意识形态属性等内在规定性。可以说,开展艺术学名词审定工作是建设中国特色的艺术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时代之需,是促进艺术教育、提升民众文化素养的时代之需。
当然,从初步入编的词汇来看,虽然已经打了一个很好的基础,但也存在着以下值得商榷的地方:一是一些名词过于生僻,且一些已经入选的名词明显在中国学者中使用率不高,还有一些名词明显带有研究者的研究兴趣而缺乏普遍性;二是名词选用有遗漏,例如艺术史中特别重要的“三突出”标准、“主题先行”标准等,就没有入选,不能说因为它们曾经给我们的创作带来过冲击就不能选入,如此将是对艺术史的某一方面的遗漏;三是一些外国名词已经为我们所用,有些已收进来,有些却没有,例如虽然有了“典型”一词,却没有“三一律”,据知话剧《雷雨》就是按照“三一律”写的,因此很有必要介绍给中国的艺术学理论的读者。
(二)“中国式现代化”语境拓展艺术学理论新视域
艺术理论界将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报告相关论述作为2022年度下半年理论思考的出发点和落脚点。12月3日至4日,在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艺术理论专业委员会首届年会暨“百年与十年:中国现代艺术理论的昨天、今天与明天”高端论坛上,一些理论家基于中西文化的基本差异进行了观念上的比较,强调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与统一”观念。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常委、国家教材委专家委员会艺术学科召集人彭吉象就认为中国艺术学理论体系的构建需做到三个“体现”:一是体现继承性、民族性,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艺术精神,同时学习借鉴世界各国的艺术学成就;二是体现原创性、时代性,在艺术创作的时代变化中,保持中华美学精神这一中国艺术本质精神不变;三是体现系统性、专业性,以学科体系建设为重点和根本,以学术体系建设为核心和灵魂,以话语体系建设为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构建新时代中国艺术学理论体系。这些既具有原则性又具有针对性的学理主张引起了学界的高度重视。一些理论家提出党的二十大最为激动人心的关键词是建设“中国式现代化”。这就要求艺术学理论界思考何为“中国式现代化”,当下的一些艺术主张是否符合“文化现代化”或是否还处于“前现代”,一些日用而不觉的艺术理论是否在某一方面也发生了偏差。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这就为艺术理论的诸多模糊不清的问题重新厘定了方向——既要具有国际性,又要保持民族性。以何为人性第一性的问题为例,根据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我们要对人性中的自然性、社会性孰为第一性的问题作出正确回答。面对这一长期困扰我们的问题,中国学界不能抛开中国的历史语境一味地宣称人的自然本性,甚至是在文艺作品中生搬西方的“人性恶”理论。马克思虽未直接说明社会性是人的第一性,但他著名的“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论断,已经对何为人性第一性的问题作出了回答。外围买球app下载民族性、普及与提高的关系、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等,学界长期存在着争议,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不仅为其划定了新的时代语境,而且对其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解答要求。理论上的差之毫厘,必然会导致实践中的谬以千里,以上问题如果不在理论界形成共识并加以匡正,必将不能有效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甚至不利于建设并实现中国文艺的现代化。
(三)坚持基本立场,探寻社会主义文艺理论品质
艺术具有审美意识形态的基本属性。但在现实中,随着我国物质的逐渐丰富,在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过程中,一些艺术创作往往追求“纯之又纯”的审美属性而忽略了意识形态属性,甚至出现了竭力消解文艺意识形态性、公开主张否定文艺的意识形态性的思潮。无论是2021年的《决议》还是2022年的《报告》,都对我国文艺发展的意识形态属性作了本质规定,这种本质规定就赋予了我国社会主义文艺的理论品质。虽然经典马克思主义作家没有系统阐述社会主义文艺究竟有哪些具体的意识形态的品质属性,但是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将文艺批评标准说得非常清楚,那就是在评论斐?拉萨尔作品《弗兰茨?冯?济金根》时提出的坚持“美学的、历史的”批评标准。这一标准既兼顾了艺术作品的美学性,又涵盖了其思想性或意识形态性。就其“历史的”标准而言,可以说,是否能主动而自觉地反映人类历史发展趋势,能否揭示人类历史最终归宿是“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发展规律,就成了是否具有历史自觉创作意识的标志。这样的作品就具有了社会主义文艺区别于其他社会形态的文艺的基本特性。外围买球app下载艺术作品的意识形态属性,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历史是由人民推动的,人类实践的历史经验中总是蕴藏着人类生存智慧。艺术创作过程就是自觉运用艺术手法表现人类实践、礼赞人类生存智慧的过程。
把好“方向盘”,文艺评论构建新话语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了文艺工作座谈会,会上提出“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文艺评论工作。文艺批评是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一剂良药,是引导创作、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力量”等重要论述,将文艺评论工作的重要性提升到了新高度。自文艺工作座谈会以来,文艺工作者更加重视评论工作,且成果斐然。2022年,文艺评论工作者沿着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的指引,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在以下三个方面构建了中国文艺评论新话语。
(一)编写《文艺评论概要》,引领大众鉴赏
2022年,在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组织下,一批中国文艺评论家和文艺评论工作者担纲开始编写《文艺评论概要》。一方面,此书不仅旨在梳理具有中国修辞风格的文艺与艺术这两个词语的历史,对其进行修辞性区分。当文艺被用来指称全部文学艺术时,艺术往往被赋予审美形式或美学特性等特定语义,且在一般场合,文艺与艺术之间常常是含义完全相同的通用语。另一方面,在批评与评论的词语抉择上,编写者认为,以改革开放初期为真正的转折性标志,“文艺评论”一词取代“文艺批评”而成为国家各级政府文艺工作的一个规范性词语。不过,在一般场合,文艺批评和文艺评论之间常常也是含义完全相同的通用语。总体而言,《文艺评论概要》的编写,没有套用西方理论来剪裁中国人的审美,而是“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在艺术质量和水平上敢于实事求是”,并从文艺评论的属性对象、一般话语体系、具体艺术门类评论等方面都作了符合新时代文艺评论标准的新论述,将是一部树立正确文艺评论价值观和评论标准、引领大众鉴赏、构建文艺评论新话语的重要成果。
(二)发挥项目牵引力,引领文艺评论的理论创新
2022年,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继续秉承“引导创作、推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宗旨,发挥了国家层面的文艺评论引领作用。2022年8月,第二批中国文艺评论基地名单公布(点击查看),各基地陆续举行了揭牌仪式,同步召开了与文艺评论相关的理论研讨会(点击查看)。可以说,中国文艺评论基地已经具有国家级项目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力的指挥棒作用就是使中国文艺主流价值观得到更广泛、更深入的彰显。另外,第六届“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推优结果的公布(点击查看)以及第七届“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推优工作的开展,第三届网络文艺评论优选汇活动的举办(点击查看),都很好地发挥了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的党和政府联系文艺评论界的桥梁、纽带作用,也发挥了全国性专业协会的审美公信力的“方向盘”作用。
△2023年1月,第七届“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推优暨第三届网络文艺评论优选汇云发布典礼在京举行
与此同时,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的招标设置,更是从国家层面引领文艺评论工作者进行评论及其理论建设,以适应国家不同历史阶段的理论建构需求。202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立项名单中,就有“新中国主题性美术评论文献整理与研究”和“王朝闻艺术评论研究”两个与文艺评论直接相关的研究项目,这是自202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国文艺评论的理论基础和前沿问题研究”后的又一突破。
在如何将中国古代文艺理论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如何建立正确的文艺评论价值观和文艺评论标准等方面,2022年的文艺评论界能够始终坚持将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其中,“中国文艺评论的理论基础和前沿问题研究”课题组以习近平总书记外围买球app下载文艺工作特别是外围买球app下载文艺评论方面的系列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为统摄,认为系列重要论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以坚定的历史自信、清醒的历史自觉,深刻阐明了文艺工作特别是文艺评论的地位作用、使命任务、方向目标、原则要求等,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和科学的实践品格。课题组将习近平总书记外围买球app下载“人民”与“创作者”的关系、“中”与“洋”的关系、“古”与“今”的关系、“义”与“利”的关系、“低俗”与“通俗”的关系、“优”与“差”的关系、“硬”与“软”的关系等方面的重要论述进行学理与现实的观照,认为这些重要论述揭示了文化建设的普遍规律,是新时代推动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行动指南,需要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深入体会、贯彻落实。当然,课题组抽列的这几组关系范畴在现阶段艺术审美中越来越凸显其重要性,也是针对一些艺术工作者逐渐出现的脱离实际、脱离人民的创作倾向,“以洋为尊”“以洋为美”“唯洋是从”,热衷于“去思想化”“去价值化”“去历史化”“去中国化”“去主流化”的创作倾向,在市场化大潮中迷失方向、以利润方式取代审美方式的创作倾向等提出的。上述诸多问题既是文艺评论的理论基础问题,又是具有时代针对性的前沿问题。
(三)坚持基本立场,推动自主知识体系建设
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作出的又一次重要论述。自主知识体系建构,是回答好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的需要,是“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需要,是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的需要。文艺评论界近年来坚持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特别是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更具有理论自信。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在4月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组织召开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文艺路径”主席论坛(点击查看)。在论坛上,各位专家学者从各自学术专业、研究领域、关注重点出发,围绕论坛主题展开了广泛深入的研讨交流,展现了丰富立体多维的理论分析和建构。从理论运用层面看,既有文化理论、又有一般艺术理论、还有门类艺术理论的分析;从理论构建方式看,既有从文艺理论到文艺理论的衍化,又有文艺理论到文艺实践的指导,还有从文艺实践上升到文艺理论的生成;从理论建构的时态看,既有对过去“结合”的经验总结,又有对现在“结合”的关注分析,还有对未来“结合”的期许展望;从理论建设的本体看,既有对核心思想理念原则相通性的分析,又有对理论建设的功能性关系的分析,还有对外部关联领域的分析。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主任徐粤春在会上表示:“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命题,更是一场长期的实践课题。对于文艺理论评论工作者而言,两者结合的文艺路径研究,今天的研讨只是开题,仍然需要我们持续深入推进研究,共同努力把这篇大论文做好,不断深化认识、增进共识,推动建立中国文艺理论和评论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在指导工作、推动实践中,实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建设的新进步。”
△2022年4月,“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文艺路径”主席论坛在京举行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中国文艺评论工作者积极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高度重视自主知识体系建设。12月18日,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论委员会、中华美学学会审美文化专业委员会和《文艺评论概要》编写组联合举办“中国式现代审美与文艺评论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研讨会(点击查看),旨在通过美学、艺术理论与评论等各领域的研讨交流,推动中国审美文化研究与中国文艺评论自主知识体系建设工作。会上,专家学者妙论迭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从微观上进行鞭辟入里的具有针对性的学理阐释,如一些专家提出微时代文艺批评的生产性特质,将其提炼为一种空间性的“移动化叙事”,并认为互联网文艺“酷评”蕴含着部分中国古典文艺评论和民间文艺评论的传统。其次,从宏观上提出建设中国文艺评论话语体系的学理建议,如一些专家对文艺美学的谱系赓续进行学理考证,并分析这种演变的外力与内因,讨论了新时代条件下文艺评论与文艺高峰的互动生成关系,表达了对当代文艺评论中日益“不及物”现象的忧虑,主张回到人本主义批评传统,思考这一传统的现代转化所能产生的教益。同时,进一步认为“文艺的人民性”是中国式现代审美的基本追求,并对文艺人民性问题的理论发展脉络进行了概要而准确的梳理。再次,主张恢复中国文艺评论属于“文”的语言美感传统,并就文艺评论的中国特色及其当代传承提出了新思考。一些文艺评论家认为传统审美思想在中国式现代审美建构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学理价值,主张从大同世界、美善统一的古典美学价值传统中汲取营养。最后,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的文化现代化等问题进行辨析,肯定文化领域的现代转型与发展的重要意义,认为中国古代感物美学具有现代转化价值,肯定了感物起兴的古典审美体验在现代艺术创作中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顺应时代之需,学科目录设计新体系
设置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势必在我国研究生教育事业中发挥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作用。2022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了《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和《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管理办法》。此版研究生教育的学科专业目录是继1983年版、1990年版、1997年版、2011年版之后的第五个版本。我国的学科专业目录为不同阶段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样,2022年发布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呈现了艺术学学科建设新体系,势必对我国研究生教育特别是艺术教育产生重要影响。
我国于1997年设立艺术学一级学科,1998年设置艺术学博士点,这些进展标志着中国艺术学学科建设站在了历史的新起点上。但当时艺术学还只是作为国务院学科目录中文学门类下与中国文学、外国文学、新闻传播学并列的第四个一级学科。2011年艺术学升格门类后,如何设置一级学科,学科评议组考虑了学科内涵的趋同性,并根据国务院学位办一级学科不宜过窄的要求,采取“合并同类项”的办法,将原有二级学科的名称尽可能地在一级学科上体现,最终形成了艺术学理论、戏剧与影视学、音乐与舞蹈学、美术学、设计学(可授艺术学、工学学位)五个一级学科。
2022年修订我国艺术学学科目录,主要目的是加强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科的专业支撑。主要变化有三:一是在原有艺术专业硕士的基础上又将艺术专业学位类别提升为博士层次,分别设置了音乐、舞蹈、戏剧与影视、戏曲与曲艺、美术与书法、设计等六个博士专业学位类别;二是在新增的专业学位类别中突出了书法、戏曲、曲艺等的地位;三是在原有艺术学理论等五个一级学科基础上,设置了艺术学一级学科,包含艺术学理论及相关专门艺术的历史、理论和评论研究,其余四个一级学科(戏剧与影视学、音乐与舞蹈学、美术学、设计学)进行了专业归类。
2022年新版学科目录公布之后,艺术学教育领域和学科建设领域的专家在执行中理解、在理解中执行,积极应对着新形势变化。12月12日,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艺术教育专业委员会组织召开“新学科目录背景下艺术专业教育建设的积极性思考”会议,邀请了全国各高校、各领域的多位艺术教育专家齐聚云端,共话新学科目录背景下的艺术专业教育建设。专家们发表了真知灼见,奉献了宝贵的学理智慧,概括起来主要有三方面意见。一是对新学科目录高度认可。一些专家从学位培养体系方面看,认为大量增加专业学位的培养有效解决了学术型学位与专业学位类别数量的失衡,使专业学位类别的地位在学术培养体系中有了明显提升,而且将成为高层次艺术人才培养的主要源泉。从社会的评价体系方面看,专业学位的增加平衡了以往重“学”轻“专”的价值取向,有利于持续产出高层次艺术人才,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从培养标准方面看,国家把艺术相关产业人才培养交给了专业学位,必然也会予以特别重视,提高其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二是对新学科目录同时进行“利好”“利空”辨析。就“利好”而言,设置六个专业学位,专业艺术院校尤其是单科性专业艺术院校可获得博士点机遇;就“利空”而言,新学科目录亟待更多的专业学位领域的理论家支持,壮大队伍,使理论地位突显,增容理论人才,而这不能不说有很大的学术空间。三是特别对专业学位建设提出意见建议。一些专家发表《新学科目录中艺术专业教育的“学科”依靠在哪儿?》《专业学位到底“专”在哪里?》《艺术专业评价标准之探讨》等文章,认为作为一个独立学科门类的艺术学,是有自身基于规律的规格形态与内涵的,无论是艺术学学科建设、研究、变革,还是艺术学学科教育实施,都是不可忽视的。相信自己的学科智慧与学科理想,只要敢于走出既有经验,就会寻找到更为符合艺术学学科规律、满足学科现实需要的发展模式。
总体而言,新版学科目录公布之后,学科建设者们都在找寻一种“新在何处,如何落实”的建设路径。一些学者纷纷著文,认为“(新学科目录)遵循了学科自身发展和人才培养规律,更好地响应了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推进产业变革以及新时代国家治理需求,在构建中国特色的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体系方面迈出了重要步伐”。可以说,学者们对于新学科目录的实施充满期待,特别希望“实施中进一步明晰功能定位、优化实施策略、强化目录制度自我完善,在构建更加开放、更加灵活、更加高效、更加科学合理的学科专业目录和治理体系方面取得新进展”。
当然,新的学科目录还是一个开放系统,即这是一个动态的、可以调整的系统。按照《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管理办法》第十四条规定:“学科门类、一级学科与专业学位类别目录每5年修订一次。二级学科与专业领域目录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和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每3年统计编制一次。学位授予单位自主设置的二级学科与专业领域每年统计公布。”至于在今后的修改中如何注重学科融合问题,如何明确文艺评论是学科增长极之一,如何提升美育(艺术教育)在艺术学理论中的学科地位,如何强调“‘性智’+‘量智’=‘大成智慧’”,以及“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把满足需求同提高素养结合起来”等问题,都应交给实践来检验,以求进一步将学科目录充实提高。
总之,2022年中国艺术学发展将在中国艺术学人的学术路径上留下深刻的时代划痕。“中国式现代化”发挥了时代语境的聚合效应,中国艺术学的艺术理论、评论、学科等各路精英都在探寻正确的概念、历史脉络、新话语体系的“打开方式”,在理论阐释、实践指导、学理前瞻等方面开辟了新境界,但不能不说这也仅仅是一个开端,2023年定将会携经验前行、在自信中探索,结出更为丰硕的学术成果。
作者:张金尧 单位:中国传媒大学
本文系202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国文艺评论的理论基础和前沿问题研究”(项目批准号:21ZD02)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