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推荐

刘俊:综艺节目以文化品位博观众口碑

发布时间:2022-05-26浏览次数:530文章来源:《光明日报》

2021年下半年,中宣部印发了《外围买球app下载开展文娱领域综合治理工作的通知》,针对流量至上、“饭圈”乱象、违法失德等文娱领域突出问题部署综合治理工作。《通知》印发以来,包括电视综艺和网络综艺在内的综艺领域,面貌和生态呈现出一些新的变化:创作者创新多元的节目类型和形态,重视对社会、文化和主题性内容的呈现,重视向观众提供更为向上向善的文化和审美示范,重视包括形塑青年价值在内的正向社会价值引导。


引人思考的节目越来越多

纵观近来的综艺界生态,我们看到节目类型更为多元创新了,主题定位更为正向积极了。从节目类型来看,前段时间主打流量、消费,过度娱乐化的养成、选秀类“霸屏”的现象,得到有效矫正。创作者打开思路,使节目创意得到有效拓展,重大主题类、社会类、文化类、纪实类节目“井喷”。

在重大主题类作品中,《故事里的中国》《美术经典中的党史》等节目在建党百年之际播出,用综艺的形式展示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冰雪梦想团》《冰雪正当燃》等节目有效地配合了冬奥主题宣传,还有《大湾仔的夜》等节目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相得益彰。

虽然文化类作品已火爆数年时间,但令人乐见的是,此类节目的发展没有陷入同质化的瓶颈,而是持续彰显着创新理念。近来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典籍里的中国》《国家宝藏·展演季》《古韵新春》《中国考古大会》《中国国宝大会》《2022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第五季),河南卫视的“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网络平台的《登场了!洛阳》《花好月圆会》等作品,不断探索传统文化、传统艺术、传统观念的当代化、融媒化、青春化、网感化转换,与当代受众和用户的行为习惯、审美喜好不断适配,实现了可持续性的价值引领效果。

带有纪实色彩的社会类作品异军突起,是近来尤为值得关注的新现象。其中既有关注日常社会生活和普通人生态的《新游记》《你好生活》(第三季),更有关注特定群体的“垂直化”社会类综艺,如《勇往直前的我们》和《一往无前的蓝》均关注消防员群体,《屋檐之夏》关注独居老人群体,《忘不了农场》关注认知障碍群体,《初入职场的我们》《令人心动的offer》(第三季)关注初入职场的年轻人的生活、工作状况。节目中所展现出来的群体有的有特殊而重要的社会贡献,有的有不同的特殊困难并易被其他社会成员忽略,还有的面临特殊的人生阶段。健康的综艺生态下,综艺节目不应只有“让人笑”这一种类型,还应该有更多“让人思考”的类型,后者正体现于社会类、纪实类综艺节目带给观众的广博认知、现实观照、沉静深思之中。

进一步说,在综艺节目类型多元现象的背后,是近来综艺节目的主题呈现出更为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局面:节目或关注青年群体的社会化成长,或关注社会基层现实与普通人的奋斗生活,或关注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不仅在本领域展现了创新创意水准,更逐渐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观念层面释放文艺作品激发情感、凝聚力量、匡正价值的独特功能。


健康审美导向引领观众

开展文娱领域综合治理工作以来,综艺领域不仅在内容和形式上有所精进,更在对观众的文化审美经验的引领方面有长足进步。比如,一段时间里盛行的“饭圈文化”得到了有效遏制。偶像养成类节目等一些网络综艺一度引发了粉丝盲目打投、金主过度营销,以及青年群体过度消费、拜金、侵犯他人的隐私、颜值崇拜等畸形追星风潮。随着监管措施到位、从业人员加强自律,以及社会舆论所向,“饭圈”乱象得以有效矫正,粉丝追星行为日趋理性,因疯狂追星行为而引发的重大舆情事件基本销声匿迹。

还有一些综艺节目中曾出现的争议性审美取向得到了有效遏制。如过度展示“中性化娘炮风”、过于放大男性阴柔举止、过于凸显选手“艳丽”颜值等综艺创作手段难觅踪影。还有为博出位而过度整容、过度使用滤镜、过度穿着奇装异服、过度审丑的现象,也逐渐被强健审美、昂扬审美、情感审美、雅致审美所替代。不少代表性节目贴近生活、贴近现实、贴近文化,让观众在日常生活中、文化流淌中发现美好,感悟真善美的真谛。

另外,不少作品中一味呈现的浅表娱乐化内容,也明显收敛。特别是在一些格调不高、立意浅薄的节目中,一味通过嘉宾选手互相取笑、挖苦、矮化、侮辱,通过夸张化、庸俗化、戏谑化、戏剧化扮演,表达有攻击性与极端化的观点等方式博得流量的现象明显减少。应当看到,歪门邪道、杀鸡取卵式的短视做法,与综艺节目深挖思想内涵的创作导向背道而驰,使节目无法在观众认知中留痕,也终将被行业、市场和受众遗弃。

综艺节目中或明或暗地传达消极价值观念的现象,也引起了监管者、从业者、学者和观众的警惕。这些消极价值观念既涉及物质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非理性消费、唯视觉主义等普遍性问题,又涉及直接影响到青年观众群体的躺平、佛系等宣扬“被动人生”的观念。

需要注意的是,综艺领域中有争议甚至畸形的文化和审美现象的出现,大多离不开不良资本的介入。因此,对资本进行约束引导是文娱领域、综艺领域治理的根本所在。如果资本能自觉将提供正向的文化与审美经验作为自己的责任,那么综艺节目对营造良好社会风气,特别是使青年群体积极面对社会化过程,将产生更加积极的作用。


对社会现实有更多观照

随着互联网不断介入生活,其海量信息呈现与存储的特征,让受众置身于信息过度显现与供给中,人的注意力资源越来越稀缺。同时,面对当下这个快速发展转型的社会,民众的注意力资源又十分重要。如果能将民众稀缺的注意力引向正面、积极、有价值的议题方向,将极大地有助于社会发展、国家建设和民族复兴。

在这一背景之下,作为文化产品、文艺作品产出的密集地带,综艺领域应该肩负起更大的社会责任,从业者也应该更具使命感、责任感。可喜的是,近来重大主题类节目所呈现的激扬岁月让观众看见时代风貌,社会类节目所呈现的多元生活让观众看见社会生态,文化类节目所呈现的文化内涵让观众看见传承精神。这些节目通过精品内容和渗透传播产生了强大的社会影响。这个从“唯流量”迈向“正能量”的转变过程,正是综艺领域将民众稀缺注意力引向更有价值之所在的具体体现。

同样让人乐见的是,不少综艺节目开始关注青年,培育具有正能量的青年文化。了解青年,方能把握文艺领域发展的未来。而激发青年秉持更加积极的价值理念,更是保障国家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综艺节目作为青年群体接触频度高、收看欲望强烈的文艺形态,更应肩负起“每一步都面对青年”的职责。

下一步,在正向引领社会文化价值观的过程中,平台应不断压实主体责任,创作者也应不断夯实价值情怀,综艺节目应将时代精神、文化价值、社会风貌、个人奋斗等元素充分融入创作中,为用户和观众呈现一个立体、丰富、真切、积极、可爱的中国形象、中国人形象。

最后需要补充说明的是,除了内容生产的新变化以及其所带来的审美、文化、价值能量之外,近来不少综艺节目在传播上的做法也值得称道。“重视传播”逐渐从口号落实到综艺业界的观念和行动中。近来,无论是电视综艺还是网络综艺,都在不断强化对传播的提前策划,重视节目播出之后的多平台联动二次传播。在这个媒介融合时代,在网络传播深刻改变着人类传媒格局、人们认知方式的状态之下,融媒传播已从辅助性角色,转变成决定节目成败的关键环节。节目制作方需意识到,仅仅将内容物料提供给各类平台了事已不合时宜,全程深度参与各平台的传播链条,根据传播成效动态调整传播内容和策略,并有效借助大数据算法和人工智能等前沿传播科技的助力,实现节目内容力、传播力、影响力的多线收获,才是正途。


本文发布于《光明日报》(2022年05月25日 15版),系文化和旅游部部级社科项目“短视频文化热点和现象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作者刘俊,中国传媒大学学报《现代传播》编辑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