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网
融合服务门户| 登录| [ENGLISH]

学术观点

张傅、杨倩:新中国70年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主要历程概述与浅析

来源: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 2020-01-10 ?? 浏览量:3699

摘要:随着新中国的成立,马克思主义传播活动进入了广泛而深入的正面传播阶段,成为推进新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等伟大实践进程的重要思想动力,是中国共产党乃至世界社会主义历史上非常值得梳理和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活动。本文以新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主要历史时期为纵轴,以马克思主义传播活动为横轴,从传播主体、客体、方法、内容和效果五个方面再现中国共产党执政70年来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宏大工程,以期从马克思主义传播实践的经验和教训中归纳出一定的特色和规律,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传播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传播 新中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国人民在寻找救国之路上的历史必然选择。中国共产党人在建党、建国、领导改革开放的宏伟实践中,相继发展出许多喜闻乐见的马克思主义传播方法,摸索形成了若干行之有效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规律。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之后,马克思主义在改天换地的岁月里成为亿万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共同指导思想和强大精神动力,马克思主义传播面貌由此焕然一新,其传播速度之快、范围之广、影响之深,既在现实层面构成了重大政治变革、社会发展的历史事件,也在思想层面谱写了理论传播史上的宏伟篇章。

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传播: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提供思想保障

新中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拥有了合法的地位,马克思主义传播工作开始从隐蔽转向公开。历史的巨变为这一科学世界观的广泛传播提供了前所的机遇,使这一时期的马克主义传播工作得以全方位展开,进而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第一,传播主体意气风发,人员结构基本完备

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着国内外的严峻形势和建设新中国的复杂任务,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核心力量,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高到了巩固新生政权的层面来对待。1951年5月,党的第一次宣传工作会议提出,用马克思主义在全国范围内和全体规模上教育人民,是“我们党的一项最基本的政治任务”。这表明,作为传播主体的中国共产党对大力传播马克思主义有着积极而坚定的认识。

随着新中国建设事业的顺利开展,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主要制度和机构逐渐得以建立健全。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中央、各中央局、中央分局、各省委、市委、县委都设立了宣传部门,构成了垂直的理论宣传体系。1951年1月,中共中央发布的《外围买球app下载在全党建立对人民群众的宣传网的决定》中明确要求,“党的每个支部设立宣传员”。宣传员的任务就是经常性地深入到机关、学校、工厂、农村,紧密联系基层群众,采用读报活动、出黑板报、个别谈话、开小组会和村民会等方法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时事政治的正面宣传,构建自上而下的宣传体系。同时,这种纵向的体系又与横向的机构共同发挥作用,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构建起覆盖全民的宣传网络。1951年2月,中央《外围买球app下载健全各级宣传机构和加强党的宣传教育工作的指示》明确指出,“我们党领导着全国庞大的报纸网、广播网、出版网、学校网、电影网以及其他各种文化教育的工具”,应该将这些工具加以综合运用,系统性地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宣传社会主义大好形势,整体性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

在这个传播体系中,担负着向广大群众讲解马克思主义理论任务的人才力量日益充实。首先,越来越多的党员干部承担起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职责,无论是党的高级干部,还是普通党员,都有着在日常生活中向广大群众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天然使命。此外,为了满足理论宣传工作中日益增长的人才需求,党中央在1956年发布了《外围买球app下载建立讲师团》的决定,要求在省、地两级党委部门成立干部理论教育讲师团。其次,理论和教育工作者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专业力量,他们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和严谨的治学精神积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创新、教育和宣传工作。新中国成立之后建立起来的各级党校、团校是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专门学校,各地学校乃至各条战线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也逐渐得以创立,承担着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传播以及国民思想文化建设的重任,在全社会确立起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权威地位。

第二,传播内容系统全面,编译出版计划有序

新中国成立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著作的全集、选集陆续出版,还根据传播对象的情况编辑了适合不同人群的各类专辑和单行本。1950年成立人民出版社,1953年又成立中央编译局,任务是翻译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全部著作,这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翻译出版提供了有力的机构支持。

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出版的是《斯大林全集》(13卷),从1953到1958年全部出齐。1955年开始翻译出版《列宁全集》(39卷),前后花费8年时间完成。1956年开始翻译出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50卷),前后完成达30年之久。1960年,《列宁选集》第1版(4卷)出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也于1972年公开出版发行。

1950年5月,中共中央《毛泽东选集》出版委员会成立,1951年10月12日,《毛泽东选集》第1卷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到1960年9月30日,《毛泽东选集》四卷出齐。这段时间出版的《外围买球app下载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实践论》《矛盾论》《论人民民主专政》《新民主主义论》等毛泽东著作单篇本、专题汇编多达数十种。同时,1953年出版了《毛泽东选集》第1至第3卷(分四册)的俄译本。外文出版社陆续出版了《毛泽东选集》以及其他毛泽东的著作名篇的外文版。

此外,教育部门在高校设置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毛泽东思想为主要内容的课程的同时,结合“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新民主主义论”“政治经济学”等公共必修课,编写发行相应教材。

第三,传播途径丰富多样,舆论氛围热情高涨

新中国成立后,多样化的传播渠道渐次形成,中国共产党根据不同群体的社会分工、知识水平、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差异,构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传播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途径。

通过党内学习,传播马克思主义。1951年2月,《中共中央外围买球app下载加强理论教育的决定(草案)》指出:“全党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教育,必须极大地加强起来。这是提高干部、改进工作的根本方法……根据党内目前的情况,每个党员的理论学习,按照理解能力的发展程度,可以分为如下的三级:第一级,学习政治常识。第二级,学习理论常识。第三级,学习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理论著作和毛泽东的理论著作……为了保证理论学习之有秩序的进行,必须实施学年制和考试制。”思想建党是党的优良传统,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得到进一步发扬光大。

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课堂。1949年,华北高等教育委员会颁布了《各大学、专科学校、文法学院各系课程暂行规定》,决定添设“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新民主主义论”“政治经济学”为文法学院的公共必修课。1952年10月,教育部发出《外围买球app下载全国高等学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课程的指示》,提出综合性大学、财经艺术等学院依照一、二、三年级次序分别开设“新民主主义论”“政治经济学”和“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工、农、医等专门学院依照一、二年级次序分别开设“新民主主义论”及“政治经济学”等要求,并对每门课程的学习时数作出明确规定。这一行之有效的做法一直延续到今天。

构建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大众传媒体系。《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红旗》等重要党媒党刊成为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重要阵地和主要载体。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为主体、各级地方广播电台为支柱的一套遍布全国、包括高音喇叭辐射乡村工矿的播音系统和收听系统初具规模。从1950年开始,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相继播出了外围买球app下载社会发展史的系列讲座,艾思奇、于光远等人在电台讲解了马列主义基础知识,使得通过广播电台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毛泽东思想送到千家万户的想法成为现实。

涌现大批以“文学为人民服务”为指导思想的优秀文艺作品。新中国成立初期发生的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三反五反、土地改革、私营工商业改造和合作化运动等历史事件成为文艺创作的丰富源泉,一大批杰出的人民作家深入基层、深入生产的第一线,创作出了《黎明的河边》《保卫延安》《红旗谱》《青春之歌》《红岩》等大批优秀文学作品。其中一些文学作品又被改编为电影和话剧,以其易理解、易接受等显著特点,克服了书籍报刊等传统媒介对受众文化水平、年龄层次的限制,发挥了极强的理论渗透功能。这些文艺作品通过描写革命斗争和生产劳动中的英雄人物的事迹,将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的教育寓于文学作品之中,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马克思主义,使广大群众在娱乐、丰富精神生活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受到马克思主义的熏陶,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途径。

第四,传播客体积极响应,学习运动蓬勃开展

1951年秋至1952年秋开展了较为集中的大规模的知识分子思想改造学习运动。这一运动最开始是由北京大学12名教授响应党的号召发起的北大教员政治学习运动作为发端,由此开始了各高校教师比较集中的思想改造学习运动。随后在成立各级学习委员会、召开各部门学习动员大会等举措的推动下,教育、文艺、科技等各领域有组织地开展了系统的政治理论学习。学习内容包括社会发展史、中国革命史、马列主义和毛泽东著作等。学习方式主要是在听报告、学文件、参加政治运动、组织讨论等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参加土地改革工作团、抗美援朝慰问团等各项社会实践运动,以批评和自我批评的精神接受阶级观点、群众观点、劳动观点以及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在知识分子中进行的第一次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与自我教育运动,知识分子普遍接受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提高了接受党领导的自觉性;批判了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划清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思想的界限;开始树立起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同工农结合的观念。

群众性的马克思主义学习运动在各条战线蓬勃开展。如1958年3月,河南登封县三官庙的农民办起了农民红专学校,开始上哲学课,湖南湘阴汨罗乡、天津静海县等地农民也接连成立“农民学哲学夜校”“田头哲学小组”等组织。1958年6月5日,《人民日报》发表《上海工人学哲学用哲学》的新闻报道,在《人民日报》的引导下,这种群众学哲学活动不仅影响到整个上海,而且开始遍及全国,各地纷纷成立“哲学学习班”“工人业余哲学班”。这些自发的群众性学习运动遍布全国,对马克思主义传播、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五,传播效果显著,调动一切力量投身建设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马克思主义传播主要结合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需要,加强集体主义精神和爱国主义传统教育,引导人们处理好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将全国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凝聚到社会主义建设中来,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同时,这一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还注重树立道德楷模、领导干部示范等社会公德建设的方法来加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如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作为我国工农战线的典范,收到了较好的宣传效果。

在如何处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各种矛盾方面,中国共产党及时提出了“以苏联为鉴戒”,开始注意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建设问题。《论十大关系》《外围买球app下载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都是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深刻分析如何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共产主义理想教育的内容,团结了大多数人民群众,形成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高潮。

不得不提的是,伴随着社会主义全面建设的展开,马克思主义传播既出现了大众化、系统化、制度化的良好局面,也出现了教条化、灌输化、单一化的现象,尤其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不过,总的来看,中国共产党充分运用执政党的地位扩大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普及,使党的指导思想上升为国家主流意识形态,成为全国人民的精神食粮,为新兴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思想保证和舆论支持。

二、改革开放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传播:为实行、推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精神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传播虽然又受到苏东剧变、市场经济和互联网浪潮等重大事件和社会现象的挑战,但是仍旧取得了显著成就,为实行、推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第一,传播主体意志弥坚

中国共产党在拨乱反正中更加坚定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全党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讨论中,走出了教条主义、个人崇拜的思想禁锢;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外围买球app下载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正确评价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为全党全国人民正视历史统一了思想;面对苏东解体的冲击,邓小平在1992年南巡谈话中,代表党中央表达了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决心,明确了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从而排除思想混乱,对于增强全国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起到积极的作用。

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三位领导人高度重视建立健全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机制。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通过加强和改善党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逐步建立起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政工干部队伍,提高了马克思主义传播主体的整体水平。

第二,传播内容与时俱进

中国共产党人将发展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光荣职责和崇高使命,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以创新的精神发展马克思主义。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发生了根本性改变,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内容也随之实现了从为阶级斗争服务向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服务的重心转移。党中央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先后在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邓小平理论”、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科学发展观”,为马克思主义传播提供了丰富、新鲜的理论内容。

这一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传播工作注重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形势和任务的要求,及时充实新的内容,有针对性地开展宣传教育。例如将在改革开放中如何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作为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重大课题,强调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人民民主专政、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第三,传播途径不断拓宽

马克思主义传播途径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得以不断创新和发展,多种措施齐头并进,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加强党内教育活动。这一时期,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党员民主生活会、党员干部定期培训等从中央到地方的系列常规学习活动的基础上,在领导干部中先后开展了“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的“三讲”教育活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创先争优”活动等,使广大领导干部受到了深刻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了全党。

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与思想政治建设学科化。各条战线的思想政治教育得到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发展。各大高校和研究院所走上了正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研究和传播得以系统展开。例如高等院校在1977年恢复招生后迅速布局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等理论课程成为必修课,此外还尤其注重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发挥主流媒体的大众传播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大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重新出版,报刊杂志复刊发行。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文献研究室定期出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同步辅以各种文选、纲要、读本。《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求是》等报刊作为主流媒体承担了马克思主义普及传播工作,常常通过编读互动等形式将艰深理论转化为通俗语言,起到很好的普及作用。这一时期的广播电视作为主要的信息传播载体,成为中国人民认识国内外变化、理解马克思主义、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载体。互联网技术的出现使传播的手段更为多元。传统媒体加快了与新媒体样态融合的摸索,人民网、新华网等纷纷开设图文并茂、更新及时的理论频道,使马克思主义理论迅速占领网络平台阵地。主流媒体注重“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深入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

打造主旋律的优秀文艺作品。一批经典红色剧目重新上映,新编影视片在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理解和信仰马克思主义方面不断探索发展。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从1992年实施以来,先后推出了一大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电影、电视剧、戏剧、歌曲、广播剧等作品,贯彻了“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响应了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号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传播创造了新鲜载体。

党中央为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从2004年起开启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开辟了重要的路径。工程主要通过编译经典作家文集、开展重大问题研究、编写高校教材、出版学术著作、发表学术论文、召开学术研讨会等多种形式,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为研究重点,以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37新中国70年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主要历程概述与浅析成果贯穿到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中,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教学骨干队伍建设,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进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第四,传播客体多元呈现

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传播在注重对群众进行普遍性宣传的同时,特别注重传播对象的特殊性,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形式多样、贴近现实的马克思主义传播活动。

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以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启发、动员和团结广大人民群众,为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企业、社区、高校、军队等各行业、各部门,以及广大农村地区,结合自身情况,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开展有针对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活动,是这一时期的主要做法。

由于国内外环境不断变化,出现了因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多样化而带来的社会群体思想多元、成分复杂、精神颓废、身份变动等情况。面对这些冲击和挑战,基层党组织结合具体情况,加强各个群体的党建工作,以党建工作带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

这一时期的党员队伍面临着自身数量壮大和新老交替的结构变化等情况,也对社会主义建设提出了新挑战,促使马克思主义传播自觉遵循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的原则,促进了对非公有制经济领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积极探索。

第五,传播效果求真务实

改革开放之初,为帮助人们转变观念、解放思想,党的理论宣传重点在于结合实际问题向人们解释有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及时传播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说明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性质,保证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例如邓小平1992年的南方谈话,对于姓社姓资、搞计划经济还是搞市场经济等争论定分止争,起到了重要的导向作用。国家领导人在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方式转换上也率先垂范,如邓小平强调的“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

这一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传播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注重利益导向原则,人民的利益成为理论传播活动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从而走出了泛政治化误区。“共同富裕”目标、“三个代表”思想、科学发展观都是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导向的理论表达。

这一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还注重用讲道理、摆事实的方法,注重用成绩来说话,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随着中国经济建设的突飞猛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也从整体上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创造了良好的环境。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指引中国人民赢得新民主主义胜利、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取得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有着充分的理论威信度、道义优越感、历史合理性。在马克思主义传播中注重聚焦新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和用符合国情的理论阐述来凸显执政党的现实合法性,无论从国内还是国外来说,都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当然,受市场经济大潮中西方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不良风气影响,改革开放以来出现过“走什么路”的困惑,出现了少数党的高级干部信仰缺失、贪污腐化走向共产主义理想反面的情况,对马克思主义传播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这一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传播,在如何平衡传播的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如何使马克思主义传播回归反映科学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的状态等方面,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也面临着不小的挑战。

三、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传播:为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提供理论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深刻总结了我们党长期以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不忘初心、直会主义和中国梦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弘扬、中华文化影响力大幅提升的良好局面。

第一,培养信守理想的传承人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首要任务。不忘初心首先就是不忘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和追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更加明确了这一点。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指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也是保持党的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要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党的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的讲话中再度指出,“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是完全正确的,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完全正确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时期,马克思主义传播者对党的理想信念倍加珍视。中国共产党通过一系列“政治建党”“思想建党”的党内教育活动,使马克思主义传播主体的素质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在思想建设方面,习近平特别强调“补钙”,就是针对党员丧失理想信念的现象,强调必须坚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先后在全党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都是以“理论学习有收获、思想政治受洗礼、干事创业敢担当、为民服务解难题、清正廉洁作表率”为具体目标,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传承红色基因,忠诚于党和人民,在行动中进一步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和战斗力。

第二,回应时代主题的思想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主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中,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其核心内容概括为“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内涵丰富全面。其中,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梦、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新概念、新命题,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对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所作的中国式表达,是马克思主义最高纲领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新形态,契合当下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协和万邦的心理诉求,通俗易懂、形象生动,受到老百姓的推崇和支持,有利于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第三,引领多头并进的渠道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广阔平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总结运用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宝贵经验,并努力发挥出其最佳的综合效果。2013年开始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2016年开始的“两学一做”都是卓有成效的全党范围内的马克思主义传播活动。学校作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途径,思想政治理论课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全国各高校纷纷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目前全国共设有马克思主义学院800余所,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80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20余个。作为显学的马克思主义有了真正的立身之地、发展之基。在高校、科研机构的研究团队中,以“世界马克思主义大会”为代表的各类马克思主义论坛层出不穷,既有亮剑作用,又从深层次上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传播最突出的特点是党中央对新媒体的引领能力日益提升。“中国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习近平治国理政新观点、新概念、新口号提出之后,在全国上下出现了广为流传的“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等一系列习近平最新思想“金句”,不仅为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内容提供了新鲜血液,而且经媒体提炼起到了深入人心的效果。电视节目也在探索用专题节目样态传播马克思主义。央视大型通俗理论对话节目《平“语”近人》《改革开放关键一招》等节目都值得点赞。一批广受欢迎的传播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电影作品,如《我和我的祖国》《战狼》《红海行动》等大受欢迎。随着融媒体技术的成熟,以马面问题,积极作为、开拓进取,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主流思想不断巩固壮大、中国特色社克思主义传播为内容的慕课、微电影、公众号呈现井喷态势。马克思主义传播进行了全方位的多媒体整合,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起一系列如“学习强国”“宣讲家”等大型学习平台,并制定了严格的党内学习制度;人民网、新华网等传统媒体的“中央厨房”功能更为突出,成为日趋成熟的提供马克思主义传播内容的最大供应商;“复兴路上工作室”等一批有影响力、适合手机移动观看的网络新闻媒体也不断崛起。

第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受众意识。2013年8月,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发出了“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的号召。此后,他在不同场合就意识形态宣传工作的多个领域拓展了其丰富的内涵和外延,实际上正是为马克思主义传播指明了以受众的实际获得感、幸福感为中心的工作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意识形态领域确立“以人民为中心”的传播导向,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立场,践行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在马克思主义传播工作中力戒假大空,重在以实际行动验证庄重承诺,必定要求我们在具体的工作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既解决实际问题又解决思想问题,更好地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马克思主义传播也正是在紧紧依靠人民的思想指导下调动广大人民实现中国梦、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尽心尽责为群众化解难题、将心比心体恤民情的实际行动中,让广大群众心悦诚服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理性与价值性相统一的理论魅力。

第五,讲好中国故事的责任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使命担当。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宣传工作有了一个响亮的口号———讲好中国故事。2013年8月,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要把中国的故事讲好,就是要“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讲好中国梦的故事、讲好中国人的故事、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故事、讲好中国和平发展的故事”。习近平以身作则,在多个场合宣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历史、内涵、特征等,加深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道路自信源于强大的理论自信———“外围买球app下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加大宣传力度,结合当代中国实际与时俱进,多讲中国二十一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在2018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要求讲述中国故事要与时俱进,要“主动宣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讲好中国故事,首要的是做好中国价值的“建构者”,而非甘当迎合西方观点的“搬运工”。要真正解答这些全世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高度关注的问题,展现中国故事最精彩的“硬核”,更为关键的是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从而完成好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使命和任务。

(张傅:中国传媒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杨倩:中国传媒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中国传媒大学官方微信
中国传媒大学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