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本新闻专著牵出一段奇缘佳话

发布时间:2018-05-02浏览次数:1293文章来源:四川新闻网

陈志强是内江日报社的记者,42岁才“试水”新闻, 59岁仍坚守在新闻采写第一线。其间17年,他以真实的文字报道为宣传内江作出了贡献:在人民日报、新华社、四川日报等发稿数百篇,获四川省新闻奖55个,其中一二等奖达16个;今年1月,他用 “长江故里”首部新闻专著——《实用新闻课》,为自己的新闻工作画上了圆满句号。

 

在书的后记中,陈志强还表达了这样的意思,感谢素不相识的陈作平教授,是他撰写的专著《新闻报道新思路——新闻报道认识论原理和运用》,使自己受到启发,才有了撰写《实用新闻课》的想法……百度一下方知,这位素不相识的陈作平教授,就是中国传媒大学宣传部部长、博士生导师、中国新闻奖评委陈作平。

4月20日,在内江市记协、市社科联和内江日报社联合召开的《实用新闻课》出版座谈会上,这位中国新闻理论界的知名专家竟“闪亮登场”,并给予《实用新闻课》高度评价。会上,当获知他在12小时前仍与陈志强素不相识时,人们大为惊讶、感叹,及迷惑——

缘分起于一本书

大约是在2002年时,一次偶然的机会,陈志强在逛书店时,看到了一本名为《新闻报道新思路》的书,他便买回了家。

仔细阅读后,陈志强发现,这本书虽然并不是很厚实,但内容非常丰富,并且书中所提出的诸多问题,都是在新闻采编实践中确实存在的问题,书中作者的理论构想引起了陈志强的思考。受到此书的启发,陈志强开始着手撰写《实用新闻课》。

十多年来,陈志强反复阅读《新闻报道新思路》,现在,这本书已经变得非常陈旧,书中的重点也被陈志强标注了出来,还整理成了电子版。而这本书的作者正是陈作平。

2017年11月,《实用新闻课》印刷完成,陈志强当时有一个大胆的想法——给远在首都的陈作平寄出一本样书。可寄快件需要收件人的地址和电话,陈志强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在网上搜索中国传媒大学的地址,之后又经过多次辗转才打听到了陈作平的电话,终于在2018年春节前,陈志强将样书与一封书信寄了出去。

随着样书的寄出,陈志强的心也悬在了半空中。“这地址是否正确?”“陈教授有没有收到我寄的书呢?”“他看了过后会有什么反应呢?”“他会不会不作任何回复?”各种不安的想法涌上了陈志强的心头。

即使陈志强已经有了不被理睬的心理准备,但他仍处在忐忑的期盼中。而最终,陈志强等来的竟是一个出人意料的结果——陈作平很快作了回复,短信中,陈作平这样写道:“志强老师好!大作收到,初次翻阅,感觉很实用,很有新意。感谢您对我《新闻报道新思路》的肯定。祝您身体健康,万事如意。”简短的几句回复让陈志强万分感动和激动。

当市里决定召开《实用新闻课》出版座谈会后,陈志强向陈作平发出邀请,希望他能来内江参会。他知道,陈作平工作非常忙碌,所以短信发出后,陈志强就已经作好了被拒绝的准备。而令人欣喜的是,陈作平竟欣然接受了陈志强的邀请。

由于座谈会的时间迟迟没有敲定,二人的约定也只能一再变更,可对于这些,陈作平都充分理解,并表示,如到时没有不能推掉的工作,他一定到场。通过这些细节,陈志强看到了陈作平作为一个高层新闻专家对基层新闻人的关怀,他怀着一颗感激的心,期盼着陈作平的到来。

一波三折的初次相见

4月19日上午十点四十,阳光明媚,微风和煦。记者跟随陈志强从内江出发,驱车前往成都双流机场迎接从北京飞来的陈作平。

“陈教授是十一点的飞机,大概两点就到成都,我们稍微早一点到,作好迎接的准备……”正当陈志强在叮嘱接待事宜时,突然收到了陈作平的短信,“航班延误,正在机场等通知。”

见此消息,陈志强的眉头一下皱成了一个“川”字。他想了想,然后继续朝着前往机场的方向驶去。他说:“我们就早点去,先熟悉一下周围的环境,免得跑错地方。”

下午一点多,陈志强到达双流机场。他拿出手机,一遍遍确认航班信息,然后又在航站楼外侧寻找相应的出口。每当手机传出短信铃声,陈志强就紧张地点开,看是不是陈作平发来的登机讯息,而每一次的期待都成了失落。

陈志强不停地在航站楼外走动,累了就到车里休息一会儿,逛厌了航站楼就去停车场里看豪车。他还开玩笑地说:“说不定多看几辆豪车,好消息就传来了。”他脸上虽然挂着笑容,但仍掩饰不了他眼里的焦灼。陈志强告诉记者,他不怕等待,而是怕航班取消,或是陈作平等了太久失去耐心,索性就不来了。这样的担忧一直萦绕在陈志强的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