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玉明:我与中国广播电视史(三)

指导广电史方向硕士研究生的回忆

发布时间:2018-01-09浏览次数:1215文章来源:中国传媒大学


外围买球app下载郭镇之的论文选题,我起初建议她以延安广播的历程和光荣传统为题。为此,1980年我策划和组织的延安广播历史调查活动时,安排她参加,通过具体调查延安(陕北)台旧址并与老广播齐越、杨兆麟等的亲近接触一起活动,加深学习体会。事后她写了有关《调查报告》,并获温济泽等老广播的首肯。如写此题,史料丰富、主题明确,可谓驾轻就熟。但后来她可能觉得上述选题难以写出新意,1981年初,她提出要以研究解放前的上海民营台为题撰写论文。这是一个新课题,我也很少接触,但我对她勇于探索新课题的精神予以肯定,表示同意她的选题,但要做大量的准备调研工作,也包括我在内。

我首先想到周新武同志。他当时是中央广播局副局长,“文革”前担任广播学院院长,与我住在一个院内。上海解放后,他担任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台长,负责对旧上海广播电台的接收和改造工作,对上海广播的情况可以说了如指掌。新武同志虽身居高位,但平易近人,他当时还担任人民广播回忆录征集领导小组组长,而我恰恰在他领导下负责具体工作。我多次向他请教上海民营台的有关情况并讨教如何指导写好这篇论文。他和我详细谈了旧上海广播事业的情况、民营广播电台的特点和改造事宜等,并说必须到上海做实地调查,访问有关部门,查找档案资料,用事实说话写好论文,还向我推荐了几位了解当年情况的同志。根据他的意见,1981年,我带着郭镇之于当年10月到上海进行了调研,最后了解到有关民营台的档案均藏于上海市档案馆。上档的刘光清同志热心地指导郭镇之查阅有关档案,并从此结下友谊,至今30多年过去仍保持着联系。一周的时间内,郭镇之还访问了当年民营台的有关人士,初步完成了史料调研工作。1982年春,郭镇之的论文写出初稿后,我又请新武同志审阅提出意见。同年7月9日,新武同志应邀主持郭镇之硕士论文毕业答辩,担任评委的还有人民大学方汉奇老师等。郭镇之的论文顺利通过毕业答辩并获较好的评价。由于当年广播学院尚无新闻学硕士学位授予权。在方老师的大力协助下,当年她又参加了人民大学彭明教授主持的学位论文答辩并获通过,人大授予她法学硕士学位。郭镇之也成为外围买球app下载培养的第一个硕士。

郭镇之毕业后留校任教,和我同在广播史教研室,分担有关系所学生的广播史教学工作。她在外语系任课时与美国专家相识。美国专家对她的硕士论文甚感兴趣,要求她译成英文推荐给美国的一家传媒刊物发表。这在80年代初也是一件中美学术交流的幸事。1983年初,我和她谈起,准备硕士论文时收集了一批上海广播史料,如果用过后放置一边,那就无法再利用了。我建议她将有关史料编辑成书,以供广泛使用、她也同意这一意见。为此,我先后与上海市广电局、上海市档案馆初步联系获得同意。同年春,我俩再赴上海,她与上档刘光清主要负责收集、整理、编辑有关档案史料,我与上海广播局商谈,请他们在出版经费上予以支持,并获同意。这即是后来1985年12月由档案出版社、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联合出版作为“上海档案史料丛编”第一本的《旧中国的上海广播事业》一书的由来。郭镇之完成编选档案工作后,还将入选档案史料全部复印件带回了学校,现收藏于外围买球app下载图书馆广播电视史志资料研究中心。1985年,郭镇之考取中国人民大学方汉奇教授指导的首批两位博士生之一,获得进一步深造。三年后,以“中国电视史”为题的博士学位论文通过,荣获博士学位。其后,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任职,1994年到广播学院任教,评为研究员。10年后,又到清华大学担任博士生导师至今。上述已毕业的硕士中,哈艳秋、袁军留校任教,现均为教授、博导,其余诸人各有高就。

在硕士生教学方面,除指导广电史方向的研究生外,还为学校文科有关专业招收的新闻学专业硕士生和有关研究生班开设中国新闻史课,这项任务从1986年开始一直延续到1998年,后由新到外围买球app下载任教的李磊博士接替。

如果说为本科生开设专业史学类课程主要是“授人以鱼”的话,那么研究生课就应当在“授人以渔”方面下功夫,在学习和研究的指导思想和方法上,对学生有所帮助。

根据外围买球app下载培养人才的需求,在1997年的教学大纲中,我将《中国新闻史》课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中国报刊史部分,从古代到新中国成立前中国报刊事业发展的历史;第二部分为中国广电史部分,从1923年到1995年的中国广电事业发展的历史。前后几届学生,大体均以此大纲进行教学。

在报刊史部分,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新闻事业的起源,指导学生用溯源法,追溯中国古代报纸的起源,介绍几种不同观点引发学生思考。第二单元资产阶级改良派报刊和资产阶级革命派报刊的比较,从两种报刊的时代背景、代表性人物及报刊,比较其同异之处及对后世的影响。第三单元中国现代报刊史,从五四时期至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着重分析不同的时间和地域的报刊,重点讲评代表性人物如邵飘萍、戈公振、范长江和邹韬奋等,并相应布置作业,如向范、邹学习什么?

在广电史部分,第一单元为中国现代广播史,分为八章从无线电传入中国和早期广播电台至旧中国的广播事业的终结和人民广播的新发展。第二单元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广播电视事业,分为四章从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广播事业至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广电事业(1949-1995年)。在教学中,结合当时我正在承担的国家社科项目《中国广播电视通史》的写作,引发同学就有关问题、展开课堂讨论、鼓励发表不同意见,引起争鸣。我曾写过几篇“名人与广播”的短文,但个人所知有限,于是我在布置作业时,以“名人与广播”为题,学生可自选人物,自找史料完成作业,并建议外语系硕士生以外国人物为主选题。其中有几位写戴高乐、丘吉尔、罗斯福、希特勒的作业甚佳,我均推荐国际台的《国际广播》发表,后又收入我主编的有关文集中。1997年第7期《中国广播电视学刊》发表了王友枚的文章,称茅盾1937年8月28日发表的《外围买球app下载时事播音的一点意见》一文是“中国作家最早评述广播节目的论文”。我读后,认为在此之前鲁迅于1934年发表的如《偶感》、《知了世界》、《儒术》等杂文早于茅盾,“可能是中国作家最早评述广播节目的文章”,并将之成文刊于《学刊》同年第11期。我在上广电史课时提出此事,并要求听课学生如有兴趣的话,可以在现代作家的作品中找一下,有否比鲁迅还早的。当时上课的何涛涛同学在课外阅读中发现叶圣陶1932年12月写的《文明利器》一文中曾对广播节目加以评述,并写成作业交我。随后我向《学刊》推荐此文,该刊于1998年第9期刊登,题为《最早评述广播节目的中国作家之我见》。每学期课程结束之前,我请同学不具名书面对教学提出意见和建议,对我改进教学帮助甚大。还有一年我在讲抗战时的中国广播时,说到当时许多广播电台都播出了现为《国歌》的《义勇军进行曲》,对鼓舞民众抗日发挥了积极作用。我当场每人发白纸一张,要求写出《国歌》的歌词。20多人交出答卷,当堂检查,大约1/3的同学完全写出,其中一位同学还把曲谱也一并写出。有1/3的同学基本写出。有1/3的同学写的不完整,有的还与《国际歌》的歌词混淆。这件事引起了我的思考:作为未来国家栋梁的大学生,有的竟然连《国歌》都茫茫然,这是爱国主义教育的缺失。作为当年的校领导,我在办公会议上提出,学校每学期开学升旗和举行有关大会时不能仅是奏《国歌》曲调,应提倡师生齐唱《国歌》,但遗憾的是,试唱一两次后竟然坚持不下去。今天,我每逢从电视上看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在隆重集会上带头齐唱《国歌》的情景时,深深感到爱国主义教育比之当年更加深入人心。近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已审议通过《国歌法》(草案)。相信今后随着《国歌法》的实施,全国人民“……前进!前进!进!”的嘹亮雄壮歌声必将更加响彻中华大地,鼓舞亿万人民奋勇前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本文由赵玉明口述,赵康帅记录整理

                                                                       (编辑:王丹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