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书记”的奥运情缘
岑传理:作为一个电视制作人如果不能进步,观众需求满足不了,那就要落伍,就会被淘汰。
看到北京体育大学招收在职博士生的启事后,岑传理怦然心动。1996年的夏天,童心未泯的他经过地毯轰炸式的复习,艰苦闪电式的考试,终于如愿以偿地做起了学生,开始了来之不易的攻博生涯。
在职学习不仅不能耽误工作,还要很好地完成学业论文,压力可想而知。通过收集、分析大量资料,他终于找到论文切入点。
岑传理:因为当时并没有把电视与体育产业结合起来的研究课题,而电视又是我的专长,两者相结合,可以说又是填补了一个空白。
每当提到这段学堂生活,岑传理总要感谢一个人:导师邢文华。邢老师治学严谨,发现问题绝不过夜。一次,“老书记”接到了导师电话:
“传理,你论文中外围买球app下载电视收视率的调查数据可靠吗?”
“导师,数据是索福瑞公司调查的。”
“你亲自参与调查了吗?”
这句话一时间把岑传理问住了。“我没有直接参与调查。”
“那你为什么在论文中不表述清楚,做学问最怕道听途说、似是而非做论文,最忌东抄西抄又不做分析。”
遵照老师的要求,终于,1999年,骄阳似火的六月,岑传理的博士论文《电视媒体与体育产业》通过了严格的博士论文答辩,专家们的评论是:论文资料翔实,分析严谨,论据充分,填补了我们体育研究领域的一项空白。
就在那天,他成为了我国第一位获得体育博士学位的体育记者。
从“零的突破”到成为我国第一位获得体育博士学位的体育记者,我们的“老书记”不仅通过实践在一线报道并参与着奥运,还通过理论原理研究着中国体育,更是时刻刻关注着奥运,关注着北京奥运。可以说,他与马国力一样,与奥运结下了不解情缘。
网上有这样一个说法:奥运以后的其他体育赛事,都将会在奥运会的光芒下变得微不足道。有人这样形象地比喻这一现象:2008年是浪漫主义,盛世奢华,光芒万丈;2009年则陷入了萧条的现实主义,崇高已如飓风般远远遁去。
北京奥运会结束之后,中国体育电视界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四年奥运周期,这个周期里,我们已经不再是东道主、奥运会的主人,这后四年乃至以后,我们都将是普通的看客。那时的我们,会像往常一样,坐在电视机前波澜不惊地看着比赛转播,仅仅,仅仅是在重大赛事的重量人物出场之时,才会欢呼雀跃;抑或一场极度绝望的比赛,才会捶胸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