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接原广院外教迪莉娅丈夫来电,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在北京广播学院任教的英国老师迪莉娅10月13日因病去世,享年72岁,并决定10月25日在英国利兹举办葬礼和追思会。由于办理签证等出国手续太繁杂,时间根本也不允许我前往英国参加有关葬礼活动,只好撰写此文,表达我对迪莉娅老师的怀念和感激之情。
半个多世纪前,由广播技术专科学校转为大学本科的北京广播学院的外语系要增设英语班,并从该院新闻系59级和60级选调了13位同学组建了首届英语班。但是,当年学院场地狭小、设备简陋、师资奇缺、条件极差。学院领导绞尽脑汁,想方设法硬是将这所不起眼的学院办起来了。其中我们首届英语班的主讲老师就是原《大公报》驻伦敦记者黎秀石。我们的英语口语老师开始由印度籍老师拉玛尼担任,他转任印地语教师后,学校调来了随同丈夫来华不久年仅19岁的迪莉娅担任我们的英语口语老师。她的年龄比我们班最年轻的同学王纬(之后在学院担任英语教授)还年轻,这位老师与她的学生基本上是同龄人,自然有许多共同的爱好和兴趣,因此她与我们经常一起去紫竹院等公园游玩,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触景生情地练习英语口语,一举两得,其乐融融。
迪莉娅1964年与英语班同学在紫竹院合影
据她本人说,1963年,从她在广播学院教学开始,她的一生就与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她随同丈夫来中国时,并没有上过高等学校。从中国回到英国后她通过自学,逐步拿到了硕士、博士称号,其论文以及学术成就都与中国密不可分。1975-76年,她曾再次来中国在外文出版社工作。之后,曾在英国利兹大学担任教授,讲授中国历史等与中国有关的课程,她是英国著名的汉学家之一。她的研究课题多与中国的妇女儿童、计划生育等密切相关。
早在2012年她就同我联系,希望在她在广院任教50周年的2013年来华访问,重点是拜访广院,重温当年任教的情怀,但是不久她突然查出患有重病,不得不推迟这次访问。当她的病情稍有好转时,她又再次燃起了访问中国和广院的欲望。几经努力,她及其家人终于凑够了路费,她由丈夫和女儿、女婿陪同,2014年5月来到中国并渴望拜访广院。我向广院原领导赵玉明教授谈起此事,他给传大外语学院的院长助理陈明珠打了电话,陈明珠教授很快做出了精心的安排,5月15日我陪同她们夫妇二人前去传大,拜会了外语学院的领导,学院领导几乎全部出面参加了茶话会,热烈欢迎迪莉娅的来访。宾主热情交谈,回忆当年的美好时光,畅谈今天的发展蓝图。当时,迪莉娅很是激动,她事先佩戴上当年北京广播学院的教师校徽(见下图),还给大家展示了她珍藏了50多年的当年以周恩来总理名义签发的外国专家证件,她激动地回忆了当年任教的情况,深切感谢学院领导帮助她实现了拜访学院的夙愿。
2014年5月17日晚,原在广院外语系担任秘书的黄慧群和广院首个英语班的部分同学聚会,与迪莉娅及其家人共进晚餐。当时黄惠群老师问迪莉娅此次访华的目的,她回答到,可以说是对中国的告别访问。此时,看到她原来满头的金发由于化疗几近寸头,在场的所有人无不眼含热泪,激动万分。黄老师立即转变了话题,提到当年她曾带着她刚满五岁的儿子与迪莉娅在一起,小孩子不知为何痛哭流涕,迪莉娅为他讲了一个英国故事,大意是遇到难事要像男子汉那样去面对,不能灰心丧气,更不能失望,讲到动情处,黄老师的儿子破涕为笑。而更为令人惊奇的是黄老师当年五岁的儿子,现在已是解放军的海军少将。黄老师还提到,在六十年代初期,她曾受学院领导委托设家宴招待迪莉娅,并说那时是困难时期,所有的食品都是特殊供应的。看到今天的中国物资丰富,在超市各类食品琳琅满目,真是令人刮目相看。而之后,黄惠群老师从广播学院调任广电部人事司副司长、中央电视台副台长、台长,她现在已是耄耋老人,那天竟是独自一人搭乘地铁从中关村住处赶来参加这次晚餐,可见她对这次师生与朋友会面的重视。她本人说,几年前,她的腿部曾经骨折,多年来晚上的活动她从不参加,这次是破例了。从此可见,黄惠群老师是多么重视那个年代建立的深情友谊。
晚宴上迪莉娅、黄惠群和王纬及其他同学
我对坐在我身边的迪莉娅老师的女婿和女儿说,他们的母亲在中国教授英语时刚刚19岁,与她的学生是同龄人,自然有不少共同的语言。我本人在1964年下半年在中央广播事业局国际联络部实习,没想到的是当年11月被委派随同梅益局长访问阿尔巴尼亚,担任日常生活的英语口语翻译。这是我本人首次出差、首次出国、首次担任广播局的最高领导的生活翻译,心里没底,焦急万分。这时我只好求教于迪莉娅老师,而她二话没说就利用晚上等业余时间帮助我挑选有关旅行、饮食以及日常生活的英语日常用语,并且耐心地一遍又一遍地帮助我练习,就在这仅仅半个月的时段内,应该说我的英语口语有了不少的提高,这使我增加了一点信心。她认真地对我进行口语强化训练真是雪中送炭,使我深受感动,终生难忘。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在英国高访期间曾专门到她的住处当面致谢,之后每逢圣诞节我们都互换圣诞卡,之后改为通过互联网电子邮箱互致节日问候。1987年、2005年她来北京访问时,我都前去看望或共进午餐,我们的友情连绵不断。
久别重逢,千言万语表达不尽学生对老师的恩情。师生都已步入古稀之年,两鬓斑白,但无数的美好记忆唤起了相互之间的无限深情。迪莉娅老师提议在什刹海湖畔一家名为客家菜餐馆聚餐,并坚持由她付费,我只好借用目前学生们毕业时通常的谢师宴来说事,我说这是一次迟到的“谢师宴”,是学生感谢老师的教育之恩,怎么能让老师破费呢。就这样,我们几位学生采取自掏腰包分摊费用的办法,谢师宴圆满地办成了。其实这次晚餐,虽说只是大众食品,根本谈不上豪华,但它的意义不仅是迟到的谢师宴,也是为迪莉娅老师七十寿辰的祝寿宴(她生于1944年6月9日),还是她来华执教五十周年的庆功宴。谁能想到这竟是我们与她一起最后的晚餐。
迪莉娅老师,安息吧!您的音容笑貌,永远留在中国朋友和学生的心中!
左荧院长(左五)和周云庭副院长(右五)中间的女士为迪莉娅
照片前排从左至右:教务处张国英、团委书记功勋、外语系主任陈国光、黎秀石老师、周云庭副院长、迪莉娅、左荧院长、拉马尼老师、顾湘党委副书记、党委组织部长聂丽兰、宣传部长袁方
广院首届英语班毕业生 马元和2015年10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