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毅华:“做一个有情怀的普通人”

发布时间:2016-11-02浏览次数:2620文章来源:校报464期

                  

 

学校东配楼是新闻传播学部办公地点,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方毅华教授经常是来得最早的老师之一。方教授的生活很有规律,每天5:30起床,7:30坐校车到达学校,提前20 分钟进入教室准备上课。因为住得远,每天起得比较早,她微笑告诉记者,自己经常会在假期的5:30自然醒来,“大概生物钟这些年已经调成这个点儿了,想睡懒觉也没办法”。对此,她颇有些无奈。

方教授把我们的采访时间定在了周三下午一点半,这是新闻学院本年度迎新开学典礼的前两个小时,也是她好不容易挤出来的私人时间。作为新闻学专业主任、教学督导组组长,她的日程通常安排得很满,除了为学生授课外,还要跟不同层次学生谈话、开题、讨论论文,处理学院的诸多事宜。她经常深入课堂听课,帮助新入职的年轻教师尽快进入角色,还不时参加学校各类会议、典礼并发言,甚至连晚上都排了课程或讲座,坐地铁回到家经常都过22点了。

尽管如此,获得“北京市师德先锋”称号的她笑称自己没什么特别之处,只是做了份内之事:“我的生活里,工作和休息是没办法明确分开的,不是在学校,就是在去学校的路上。忙碌,是我从教二十二年的常态。对我来说,紧张的工作常常会延续到梦里,第二天有课,头天晚上常会梦见各种意外状况,或是找不到教室,或是忘带笔记本,或者就是狂奔一路却没有赶上车,生生把自己急醒了。我咨询过一些学心理学的朋友,他们说这是因为总想着上课,太过焦虑、压力太大的缘故。这应该算是爱岗敬业吧!但话又说回来,新闻学院的老师们,谁又不是这样呢?”

                         

                           “做新闻是我从小的梦想”

曾经的北京广播学院,今日的中国传媒大学,可谓方毅华教授名副其实的母校,她本科、硕士、博士阶段都在这个校园里度过。1983年,方教授从新闻系毕业,获法学学士学位。1983年7月至1991年8月,她在省级广播电台任记者、编辑,8年期间发表大量新闻作品并多次获得省级、中央级奖励,还发表过若干学术论文并参与主编《中国优秀广播作品文选》一书。不过她并不满足于在业界取得的这些成绩,在一线工作了几年后,她深切感受到自身知识和本领的不足,于是在忙碌的采编工作之余抽出时间复习备考,于1991年秋天考回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读硕士研究生,并在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

方教授告诉记者,自己“留校任教”还得归功于两位恩师的提携和引导。1991年,方教授刚刚以研究生的身份回到广院时,她的系主任曹璐教授和导师王振业教授就跟她谈话。两位前辈看中她在一线摸爬滚打八年的工作经验,希望她硕士毕业后留校担任新闻编辑和新闻评论课程教师。“其实一开始我是拒绝的”,方教授引用了一句时髦的网络用语,笑着对记者说:“我从来没想过自己会当老师,来广院新闻系就是想当记者嘛。”但两位恩师并没有就此作罢,而是开始了耐心、细致而长期的思想工作,终于说服了她。二十多年后,当她再一次回忆起这个决定时,言语之间流露出对两位恩师深深的感激之情,并决心永远以两位前辈为榜样做人、做事。她还说:“现在看我自己的学生,特别是研究生,他们身上都有些许我当年的影子。无论是从报刊还是广播电视以及网站上看到他们的身影,读到他们的报道,都感到非常自豪。我觉得做一个老师很萌、很酷、很有成就感,因为你的学生在延续你的梦想。”

说到自己和广院这几十年的缘分,方教授十分感慨。一方面,她自嘲“胸无大志”——“我不少大学同学都走上了仕途,早已是厅局级甚至省部级领导,但我从未迈出过定福庄”。另一方面,方教授也对自己的教师职业十分满意:“由于从小受到喜欢广播的父母影响,我对新闻一直有着很大的热情和兴趣,立志要做一个记者;现在,能在传媒人才的摇篮研究自己钟爱的新闻传播学,培养未来的媒体人,我觉得很快乐也很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