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走出去”又“请进来”
颜浩老师在采访中多次提到,学术沙龙对研究生能力的培养是多方面的。除了学术性内容由老师们把控外,沙龙的其他一切事务性工作都由学生们自己负责。同学们为操办沙龙活动制作精美的海报,还建立了“传媒大学中文系研究生学术沙龙”微博和“中传中文系研究生学术沙龙”微信公众号,在活动前发布阅读书目、主题发言人等相关信息,活动结束后将讨论的学术内容和现场图片整理发表。通过这一系列训练,学生们在操办学术活动等方面也积累了不少经验。
不过,研究生阶段普遍存在的专业能力局限,在沙龙活动中仍然有着明显的表现。同为沙龙主持人的李玥阳老师认为:其一,学生们的视野和思路大多局限于作品本身,从具体案例出发提出宏观问题的能力还有待加强;其二,学生们在讨论小说、电影等文艺作品时往往往往新见迭出,内容丰富而气氛活跃,研读理论著作时则显得相对沉闷而平淡,暴露出理论基础和思辨训练的薄弱性。
针对研究生们的这种种局限,颜浩老师表示,今后的沙龙活动准备在文法学部的大力支持下,充分调动和利用校园内外的资源,尝试一条既“走出去”、又“请进来”的新路子。
一是“走出去”,就是增进与其他兄弟院校在学生层面的学术交流,联合开展相关学术活动。如第13期的沙龙活动,就是联合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进行了“青春文学的得与失”的同题讨论。颜老师说:“两地同学的教育背景和学术环境各不相同,讨论呈现出南北两校相互对照和映衬的有趣格局。这场讨论引起了《北京青年报》的高度兴趣,以对比性的排版形式,专题刊出了我们的讨论内容,可以说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今后,沙龙还将继续开展这类社会和学术影响兼具的活动。
二是“请进来”。沙龙打算以学术界的青年才俊为主,邀请本专业享有一定学术声誉的专家学者作为特邀嘉宾参与沙龙活动。根据他们的研究成果和专业特长确定阅读书目与沙龙学术选题,在研究生主题发言之后,把沙龙活动中的“指导老师归纳引导”环节改为“特邀嘉宾学术阐发”,以不同于名家讲座的“学术对话”方式,给学生提供更丰富多元的思想语境和更广阔的学术现场感。而且,这种“请进来”的方式,也大大有利于提高沙龙的社会关注度。
最后,颜浩老师概括说:“一流大学离不开一流的研究生教育。包括中国文学在内的人文学科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在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中文系研究生学术沙龙希望在文法学部和中文系的大力支持下,以切实的努力助推研究生学术水平的提高,同时扩大外围买球app下载研究生的学术性社会影响,展现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的风采!”
《北京青年报》4月2日对学术沙龙的专版报道
《北京青年报》4月30日对学术沙龙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