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
“学然后知不足。我知道自己有好多经典没有读,读书会对我来说是补课,我想花几年时间把这个话题的经典阅读一遍。就这一个话题坚持三四年,我想还是能够做到比较深入的了解的吧。”
读书是一个人的事情,但读书会是大家的事。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有志同道合之人,相互切磋,相互促进,更是难能可贵。王杰文老师做读书会,也是希望找到三五志同道合之人,大家有着相似的兴趣,一起读书,一起讨论,互相促进彼此的理解。做学问单打独斗是不行的,学者需要交流,需要反馈。“哪怕学生没有看过这本书,他提一个问题由我来解答,也能促进彼此的思考。”当然,还是事先读过书比较好。“如果事先读过的话,可以更好地理解、反思我的理解,这样就有高质量对话的基础;如果事先没读,那么我说什么他听什么,有时候会曲解我的本意,他获得的不会比我讲的更多。”王杰文老师如是说。
对王杰文老师来说,读书会还有一个额外的效用,就是能够鞭策自己读书。王老师每周都要和大家深入地探讨一本书,滔滔不绝讲个把小时。每读完一本书,每读完一个主题的书,就离自己的目标更近一些。“人需要给自己一点压力和时间限制,不然永远没有完成的时间。”
王杰文老师希望,经过几年的积累后,他和他的学生能够在艺术学领域里的某个方面有自己的发言权,能够成为某个话题的中坚。再具体一点,他希望一个话题结束后,通过大家的努力编一本经典文献的读本,再在此基础上出一本教材,个人再写一本专著。
“我选择了一个东西,选定了一个方向,我会坚持下去,一步一步向前走。现在不行,但未来应该可以。”王杰文老师说。
本分
“作为一名普通高校教师,我该做的就是在学问上不断提升自己。我把学问做好,把书教好,就对的起学生,对得起学校。”
读书会这一形式,能够把老师同学们聚集在同一时空里,就特定的话题进行思维的碰撞,以期发现新的见解,得出新的成果。王杰文老师认为,这实际上建立起一种学术联接。学校强调团队建设、协同创新,其实应该是这样一个自然过程的结果。
读书会能否扩大边际效应,王杰文老师并不强求。他说,既然一开始的设定就是为了自己,所以即使没有参与者,读书会也还会继续。即使耗时费力,也无怨无悔,乐在其中。当然,还是期待有更多人加入读书会。
对王杰文老师来说,通过读书会的讨论切磋,可以解决一些理论上的难题、弥补学养上的不足,这些都可以自然地融入到教书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受益。
参加读书会的老师和同学,已经从开始的艺术研究院渐渐拓展到影视艺术学院、广告学院、文学院等多个学院。大家专业各异、文化多元,在阅读和交流中拓宽知识面,这也是读书会希望达致的效果。
学术乃天下公器。王杰文老师表示:“作为一名教授,我的本分就是把书看好,把学问做好,在教书的过程中就会自然而然地跟学生分享。从这一点来说,我为己了,客观上也就为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