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绍刚:不求利益,不忘情怀

发布时间:2014-10-29浏览次数:1404文章来源:知著网

摘要:张绍刚,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副教授,曾任《今日说法》主持人、《挑战主持人》嘉宾主持、天津卫视职场招聘节目《非你莫属》、广西卫视身份识别类节目《猜的就是你》主持人。

 


    本文为知著网记者对张绍刚老师的专访。


    “互联网不缺声音,缺乏独立思考”

    问:您曾在2011年的采访中提到对于互联网有一种“恐惧”的情绪,时隔3年,您对互联网的态度有什么样的转变吗?

    张绍刚:我对互联网仍然是这样的一种态度,我很少在互联网上留痕迹,我没有微博,也很少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言论和看法,是因为我觉得今天中国不缺声音,而是缺乏独立思考。

    今天的中国不缺观点,现在什么样的观点都有,什么样观点的粉丝和拥护者也都有,但是独立的思考却很少见。今天貌似观点非常繁荣,但是如果仔细分析的话,会发现其中绝大多数的观点是人云亦云。我所谓的独立思考,指的是当一个事件摆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用自己的能力对它进行综合的判断,并且基于自己的价值观得出结论。我认为现在可以做到以这样一种体系化思路去进行思考的人很少。所以包括网络上所谓的大V或者是公知,他们多数时候不是在发表观点,而是在“博眼球”。我认为对于他们中间的很多人来说,思考的价值小于被关注的价值。


    “当前电视行业还没有真正使用互联网”

    问:在当今的互联网环境下,电视行业也在努力与互联网行业进行融合,您认为这样的行为对于电视行业的发展会起到一种怎样的作用?

    张绍刚:我觉得无所谓,因为和以往相比,互联网其实是一个多出来的传播平台,所以这是我们一定应该要使用的。但是,今天我们也只是工具式的使用互联网而已,现在无论是互联网的自制视频,还是电视节目所谓的台网联动,电视节目仍然是按照自己的方式来生产,并没有遵从互联网的传播需要。

    而制作一个适合于网络这种新型媒体的产品,首先就一定要找到网络的传播属性,遵从这样一个传播属性所制作出的产品,才是真正意义上适应网络媒体的产品。但现在对于互联网的使用,仅仅停留在了工具式使用的层面,因此我认为,未来这个空间会非常大,这是一个大家都要面对的很严肃的问题:互联网对于视频产品的要求究竟是什么,怎么生产互联网的视频产品。当下,各大视频网站的内容制作人员都来自于电视媒体,都带着电视媒体的思路来解决他们在网络视频制作方面遇到的问题,现在业界找到的最方便的解决方法就是缩短节目时长,但是节目时长只是表象之一,更重要的是互联网平台上视频类节目的传播规律究竟是什么,而我们现在并没有解决这个问题。

    所以对互联网的使用,这种提法本身是不科学的,因为你如果一直在说对互联网的使用,互联网是处于一个被动的位置的,是工具式的角色,那怎么样可以使互联网变成主动式的角色,我觉得这是从业者未来需要思考的一个很重要的东西。

    问:那您认为现在有没有一些真正适应互联网传播特性的产品或是理念出现?

    张绍刚:在这个方面我只能说我们现在也在尝试着做一些新的样态,我们在努力的分析究竟什么是互联网的东西。我认为核心依然是要将“社交”当作突破口,把社交方式,社交内容,社交诉求以及社交人群的外延,当作一种具有发展前景的思考方向去尝试突破。

    目前电视节目对社交媒体的使用依然停留在将其当作宣介手段,或者是其中某一个情节设置的方法,并没有使其成为内容生产的核心动力,不构成产品的源动力,这只能说是一种电视行业对于社交媒体使用的尝试,但并没有解决我刚才提到的使产品真正具有互联网属性的问题。


    “做电视,总要有点情怀吧”

    问:您认为互联网产品和电视产品最大的不同在哪里?

    张绍刚:互联网的思维是产品思维,而电视还围绕着收视率思维,而这两种思维最大的区别是产品的用户指向性非常明确,而收视率没有这样明确的指向性。同时,又因为指向性非常明确,所以产品想要完成的诉求非常明确,因此你会看到一个非常优秀的互联网产品,它所完成的也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功能,这部分功能提炼的越精准,这个产品就会越成功。而电视思维则是做的越大,覆盖面越广,越成功。所以,以大而广的思路进入到小而准的平台,就会产生矛盾。

    问:在互联网时代,您怎样看电视行业的收视率思维?

    张绍刚:收视率思维的主导地位根深蒂固,包括电视节目在网络上的推广也会以点击量作为评判标尺。几年前就有很多的声音说“收视率不应该成为唯一的指标”,而习总书记前一段时间的文艺座谈会讲话也提到,过度关注收视率会导致包括抄袭、跟风、低俗在内的负面影响,这些我都高度认同,但是事实是现在我们处于一个“着急”的社会,你说收视率不重要,但是每一个制作团队都很“着急”。比如说,一个团队做完一期节目,第二天收视率出来了一看,全国同时段卫视第八,就会很没有颜面,然后就会进行调整。从电视行业的角度来说,没有人甘心做一个朴素的节目,都想做一些出彩的、被关注的节目。

    其实我一直以来最大的梦想和情结,可能也是我明年再次去主持节目的时候的一个方向,就是我想做一档低收视率节目——读书节目。因为读书类的节目在现阶段不可能收视率高,它是在告诉大家,读书是一件挺有意思的事。但是要是拿收视率来衡量呢?我曾经主持过读书节目,收视率很惨淡,原因是没有电视台会给读书节目一个好的播出时段,于是就恶性循环,收视率越来越差。但是,做电视,总要有点情怀吧。

    因此我说,今天的互联网对于电视来说,好的方面是它给电视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和一种新思路的可能性,而不好的方面是,互联网其实比电视还要急功近利,节奏更快,商业衡量指标更清晰,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大家就会更着急,更加想出成绩。于是我们看到,一些挺好的节目,非要在互联网宣介的时候,玩一些下三路的牌,做一些恶意的炒作,而这些恶意的炒作在哪里完成呢?在互联网。所以现在电视更多的是在“利用”互联网,我说到的“利用”是“利”字当头,而不是“使用”,“使”是主观的,发挥对方原创力的驱动,而“利”的意义,则很清晰。


    “磨刀不误砍柴工,我的学生要学会关注节目”

    问:您认为现在的电视专业的学生应该具备怎样的基本素质?

    张绍刚:因为现在的节目发展的速度太快了,所以我认为今天的同学们应该对节目有更多的关注,因此,我对我的学生的一个明确的要求就是大家要看每一个新节目。我认为,磨刀不误砍柴工,我之所以反复的强调让大家去关注节目,关注节目形态,关注节目结构,关注电视的竞争格局,是因为我们不能忘了一个最起码的东西——影像。任何影像都是有规律的,我们的核心理念仍然是告诉大家影像的规律是什么,然后在电视的播出平台用影像的规律结合电视的属性,而在互联网的平台就需要去结合互联网的属性。我认为时代永远在变化,但是有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是不会改变的,所以它才叫规律,而老师要做的事情就是和大家一起来慢慢的摸索规律,这也是为什么我认为相比于纯粹的理论课程,我们的课程能对那些准备进入一线的同学提供更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