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敏莉:他们的“中国梦”

发布时间:2014-10-08浏览次数:840文章来源:播音主持艺术学院

2010年,我从河北交通电视频道来到霍州煤电集团电视台当播音员,从那时候起我就开始结识一个又一个霍煤人。由于我的工作性质,我有幸能够认识不同岗位、不同工种的人,他们的一个又一个真实的梦想让我感动。

2010年10月,在采集新闻节目带的时候,我认识了一个人,这个人去省里领奖,站在领奖台上他始终没有笑,表情严肃,甚至还有些拘谨。我记住了这个30多岁的小伙子。后来在很多次颁奖仪式中都有他的身影,年轻,朴实,憨厚,凝重,和颁奖现场的流光溢彩相比,他是那么普通,却又格外引人注意。我开始了解他的事迹。他手下有30多号弟兄,他们都是在井下工作的,其中一个跟我说:跟着他干工作特别放心,因为他时刻把安全放在首位,每一个班前,他都把各个工种的安全注意事项安排的十分到位,在安全上容不得半点马虎。所以大家都愿意跟着他。颁奖时看不到他的笑容,和工友们在一起他却特别开心,为工友们过生日,听他们聊心事,是他最开心的事。他的队伍后来成了明星班组。这个人叫杨晓敏,霍州煤电集团辛置矿综采一队二小队小队长。他告诉我,他的最大的梦想,就是保证他们小队这30多号弟兄每次都能平安升井。

2011年,在吕梁的山沟沟里,我认识了一个女人,她在6年前离开亲人,一个人去了那里,干起了服务职工的工作。我问她,你为什么要这样选择,她说,我想为工人们多做些事。我问,那你想家吗?她说,刚来的时候想亲人,现在这里的人都是我的亲人了。吕梁的冬天特别冷,可是,职工们说,只要有她在,我们就不会觉得冷。4年前,她被查出患有肌瘤,需要做手术,可是为了工作,这个手术一拖就是两年,09年,她做手术加上住院休养,总共用了不到10天,就又回到工作岗位上。我问她丈夫,你愿意让她一个人在那儿吗?这个中年男人说,我支持她,说大了是为了企业,说小了是为了我们这个家。这个女人叫辛竹梅,霍州煤电集团吕梁山煤电公司店萍矿服务队的队长。她告诉我,她的梦想,就是让职工们在这偏僻的山里工作,都能有家的感觉。

刚到霍州煤电的第一天,我就认识了一位五十多岁的像我父亲一样的人,他穿着朴素,话也不多,特别慈祥。一起吃饭的时候,他给我们几个年轻人讲起了霍州煤电的创业历史,和霍州煤电广播电视台的历史。那天借着酒劲,他感慨道:多少年啦,电视台终于分来了专业的大学生,高兴哪。后来,我才知道,他30多年前就来到了霍州煤电,那时候他还不到20岁,是一名井下电工。十年后,矿务局成立了广播站,他担任技术工作。1987年矿务局成立了广播电视台,从那以后,一部又一部精良的电视片,一个又一个漂亮的电视画面,从他手中诞生了。而且,台里的各种技术问题,他都能很快解决。五十多岁的人了,各种音视频编辑软件他都会用,这在我,是第一次见到。而且,每次编片子,他总是一宿一宿的编,饭也不吃。我问他,您怎么晚上也不休息,他说,这编片子就像创作,这灵感一来,就迫不及待想把它编完。我私下里问台里的师傅们,他是如何从一个电工转型成为精通广播电视技术的能手的?师傅回答我:三十多年啦,一天钻一样技术,你算算,够不够?我明白了,他是特别爱学习、能钻研的人。今年,他已经到了退休的时间,可他依旧没日没夜地干。一件事,他干了三十年。他叫贾建新,霍州煤电集团广播电视台台长。跟他聊天,他跟我说,他之所以这么拼命地干,就是想让这里的煤矿职工们都有自己的电视节目看,“因为我是煤矿人”。这是他的梦想。

在这里的三年,我看到了一个又一个底层的煤矿“小人物”。于企业来说,他们是一个大机器上的小零件,缺一不可;于国家来说,他们微不足道,却组成了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无数个小细胞。一个国家,一个企业,一个组织,只有拥有这些能够忘我奉献的人,能够严谨认真的人,能够充满激情的人,能够执着坚守岗位的人,能够刻苦钻研专业技术的人,拥有服务于他人的梦想的人,我们的大“中国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才有可能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