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梓:老外眼里的中国梦

发布时间:2014-10-08浏览次数:740文章来源:播音主持艺术学院

2013年年初,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参与到《国际人才交流杂志》与北大出版社共同筹备的《中美人文交流访谈录》一书的采访撰稿与写作编辑中。我们采访的对象,是对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的美国人。这之中包括建国前来到中国的老革命,如医学专家马海德、翻译家沙博里、物理学家阳早韩春夫妇等;也有近些年才踏上中国大地的老外们,例如厦门大学教授潘威廉和中央民族大学英文教授马克力文。虽然时代不同,际遇各异,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对中国有着一份特殊的感情和眷恋。

我所负责采访、写作的人物时间跨度很大,而他们每一位对中国梦的理解都非常不同。这之中的第一个人物是马海德医生,他是第一个加入中国国籍的外国人。也许我们这代人对他并不了解,对另一位外国医生——白求恩的事迹相对熟悉。马海德比白求恩更早到中国,1936年,马海德由路易艾黎和史沫特莱引荐,和著名记者斯诺一起到陕北边区。自此,他在中国扎下了根,一待就是半个世纪。1988年当这位78岁的老人在北京去世的时候,他已为中国的卫生防疫事业奉献了自己的一生。采访期间,马海德老人的儿子周幼马先生告诉我,在23岁的医学博士马海德初到中国上海时,当时中国军阀混战社会动荡,西方殖民者的颐指气使和穷人的衣衫褴褛给了他年轻的心灵巨大的震撼,他决定一生留在中国,用他所学为他心里这片神秘东方土地做点事。这就是他的中国梦。

而另一位,虽也是年过古稀,却是在21世纪之后来到的中国。他叫马克·力文,是中央民族大学的英语系教授。马克·力文是他英文名字Mark Levien的音译,他说当初中国纯属偶然,可一来,就舍不得走了。马克说,在年轻时他曾在大学里买到过一本写周恩来的《时代周刊》,文章的作者引用了很多《红星照耀中国》的句段。《红星照耀中国》的作者,就是和马海德一起到陕北的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马克·力文自此对斯诺笔下的中国充满了好奇和向往。直到现在,马克·力文每年还都会怀揣他珍藏近40年的《红星照耀中国》来到北京大学未名湖畔,看看长眠于此的斯诺。在一次闲聊中,他告诉我,之所以来到中国,在中国留下,是因为他觉得这里是一片生气勃勃的土地。而当我向他问起,“你的中国梦是什么?”的时候,他告诉我,他希望“向世界表现我热爱的中国,让世界听到中国之音”。

两代人,同样来自美国,同样扎根在中国。他们虽然身处不同时代,却以同样的热忱爱着中国,怀揣相似的梦想。李源潮副主席在其撰写的文章《中国也有一个可以追求的梦》中曾经说过:开放的中国机遇无限,发展的中国希望无限。现在世界上不仅有一个西方的美国梦,也有一个东方的中国梦。听了老外们的故事,了解了他们的中国梦,我才更深刻地体会到,中国梦不仅是中国的,还是世界的;不仅是过去的、当下的,更是未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