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阴流转,美味恒在

发布时间:2014-09-30浏览次数:1050文章来源:中国传媒大学

一食堂汤汁酣畅的牛肉拉面,二食堂新颖精致的明月肉,三食堂荤素合宜的菜饭,星光香辣满口的麻辣香锅……如今可以轻易吃到这些美食的你一定不会想到,在六十年前建校之初,食堂只是整栋“灰楼”中简朴的一层。一甲子岁月变迁,一幢幢食堂拔地而起,食堂的变迁承载了一代又一代学子的中传记忆。虽光阴流转,然而美味恒在。

二米饭与“人造肉”

“把杨树的叶子放在开水锅里煮,煮到变色后捞出来放在凉水里泡,泡三、五天彻底去掉其中的苦味,然后捞出来一口吞掉”,这就是59级老校友姜平章回忆中的“人造肉”。 19591961年是国家三年自然灾害,广院诞生之初恰逢国家困难时期,饥饿迫使同学们不得不寻找这样的“土办法”来填饱肚子。“边嚼边想象你在吃肉就有感觉了”姜平章说。

那时的学校食堂只是整个学校大楼中的一层。刚开始“还没那么困难”的时候,北京的大学生因为受到国家重点保护,每人每月还有半斤肉和三十斤粮食,基本可以保证温饱。然而随着饥荒愈演愈烈,食堂开始定量供给粮食,师生们吃上了由大米与高粱或玉米混合而成的“二米饭”。在学生中,由于饥饿而产生的浮肿已经成了普遍状况,连爬楼梯都只能像“电影里的红军过雪山”似的一点点爬。“由于吃不饱,上第四节体育课的时候我们爬不上楼,后来体育课就直接停掉了。”姜平章回忆道。

虽然当时日处时艰,但校友们却能吃上些现在也吃不上的“大餐”。因为每每国家派海军去海里打鱼,总会带回来分一部分给广播学院,学校再把这些都分给了学生。而在学校过年的同学每人还能吃到半碗羚羊肉,都是摩托部队从内蒙古打来的。59级校友梁姗如回忆起当时的情境还是忍不住笑得像小孩子一样,“那时候的肉真的好鲜好好吃啊!”

然而这种改善生活的经历毕竟是少数。在困难时期的时代大背景下,这一代校友们外围买球app下载“吃”的记忆,还是大多伴随着艰难和痛苦。

原学院食堂兼礼堂

83大专班校友的记忆里,当时学校食堂的肉食已经十分丰富了。“早上有馅儿饼,烤得金黄酥脆,圆圆的饼里面夹着肉沫,中午是肘子、鳊鱼轮流出现。”这些肉食还多是限量供应,为了这些美食而早起排队的情景也成了那些校友的美好回忆。

虽然菜品丰富,但七八十年代的食堂的条件仍然非常有限。当时整个学院只有700名学生,就餐用的是直径两米长的木质圆桌,早期没有凳子,学生们甚至要站着吃饭。食堂后厨的器具也落后,甚至广院肉饼的形状也是条件所限的无奈产物——当时食堂使用一种60厘米宽、5米长的狭长烤箱,为了容易操作,肉饼才是这种独特的长条形。

平稳度过“非典”时期

进入新世纪后,这一代学生记忆里出现了两相对望的“南食堂”和“北食堂”,也就是现在的“一食堂”、“二食堂”。星光食堂“溢香苑”也在这一时期出现,构成了今天学校食堂的分布格局。      

一食堂

学校一食堂的经理张毅回忆道:“当时学院领导对食堂的要求更高了,我们要冲北京A级高校食堂的标准。”食堂配备了刷碗机,雇用保洁公司保持食堂的卫生环境。制定周食谱,原来每餐只有30多种的主食花样变成了50多种,增多了将近一倍。为了这些进步,所有的员工每天加班加点到晚上的十点半,第二天早晨五六点就起来上早班,就这样没有任何怨言地高强度工作了一个月。

二食堂内部



然而2003年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打乱了往日的平静,北京市人多的场所被严格控制,食堂这种人群聚集的地方更不能例外。那个五月整个学校都被封闭,学校二食堂的二楼被关闭,学生只能在一层区域就餐。但二食堂的员工仍然能以娴熟的技术和周到的服务,保证每个学生的等候时间在五分钟以内。学校二食堂的王经理仍能清楚记得当时的情景:“当时我们员工戴的都是那种标准口罩,有9层,天气特别热,摘下来全都是汗。”在学院各部门的严格掌控和配合之下,广院没有一名学生发生危险,学校有惊无险地度过了危机。

开在宿舍楼里的学生食堂



12级广告学院的张同学入学这年,中蓝食堂出现在了宿舍旁边。“我的胃不好,但是喝到南瓜粥就会觉得很暖胃,很舒服。”她这样形容自己最喜欢的中蓝南瓜粥,“有时候师傅还会特意帮我打热粥,很暖和,有点像妈妈做的味道。”三食堂和中蓝食堂的相继诞生,带给同学们出宿舍门就可以就餐的便利。

中蓝公寓二期



12级新闻学院的于洋同学经常去三食堂就餐:“梆子井食堂离男生宿舍很近,开放时间也比校内长。菜品种类很多,饭量给的很足,也多是些肉类食物,可以满足大部分男生的需求。”此外,主要服务女生的中蓝食堂还贴心地针对就餐的女生做了调研,减少了油腻的食物,增多女生们喜欢吃的清爽叶菜、粥、豆浆等等。

第三食堂



同时,各式各样的特色菜渐渐开始出现在各个食堂的菜单上:水煮鱼、四喜丸子、京味酱骨等等。2012级新闻学院的窦鹏说:“大二下学期一开学,突然就发现梆子井食堂的饭菜种类变多了,增加了杯面、套饭等好几个品种。小吃也增加了好几种,尤其是新搬进来一家“黄焖鸡”,现在经常和朋友一起去吃。”中蓝食堂也有受欢迎的麻辣美容猪蹄,每次一出锅就被女生们一扫而空。

这样的变化并不是突如其来的,其实早在2004年,学校一食堂二楼就开始引进商户。“在对于商户的选择上,食堂也有自己的考虑,就是让这些商户的经营范围各不重合,各有特色,这样能保证大多数学生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口味”张毅介绍着食堂的“多样化”策略。这样的格局一直持续至今,让同学们有了更多选择的余地,也造就了一所“舌尖上的传媒大学”,传媒大学“海底捞”的特色在这段新的篇章里渐渐凸显。

广院的食堂带着自己独有的味蕾记忆静静存在于每个人的生活中,成为了大学岁月中不会褪色的温情。不论光阴如何流转,那些美味和记忆永远都在。




图:校史、韦禄吉、邹京耀、于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