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名为《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时光荏苒,在袁方、李枫、郑宣沐、姜树琪、孙以森、黄勇、朱光烈、李焕生等历任主编、副主编和一波又一波编辑部工作人员的精心培育下,《北京广播学院学报》在跋涉中成长,在探索中成熟,越来越受到学界和业界的青睐、认可。1983年,学报获准公开发行;1991年,学报与当时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研究所主办的《新闻广播电视研究》合并;1992年,学报由季刊改为双月刊;1994年,学报分为社会科学版和自然科学版,其中,社会科学版命名为《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2002年起,学报改为大16开本,由自办发行改为邮局国内外公开发行;2004年9月,随着学校更名为中国传媒大学,《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随之更名为《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学报前行的一步一履,既见证了耕作的辛勤,也见证了收获的喜悦。近30年来,学报几经更名,办刊的方向、思路、方法,以及刊物的定位、功能、角色和风格等也经历了多次调整和完善,但是,以广播影视传媒为中心,探索、构建现代传播理论,为现代传媒人才培养和中国信息传媒事业发展服务,是学报始终不变的追求。
近几年来,《现代传播》获得了诸多荣誉,被评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新闻传播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国家信息与知识传播核心期刊”、“中国社科引文索引来源期刊”、“中国广播电视优秀学术期刊”、“全国三十佳社科学报”等,并荣获北京高教学会社科学报一等奖、全国百强社科学报等多项奖励。
2006年7月27日,教育部正式公布了第二届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建设”入选期刊名单,《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荣列其中。“名刊工程”是教育部重点支持的、为加强和繁荣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工程。该工程由教育部和全国各高校共建,重点推出一批有影响、有特色、具有示范性和引导性的“名刊”、“名栏”。“名刊工程”自2003年启动以来,从全国高校1100多家人文社科学报中共推出19家“入选期刊”。《现代传播》是我国传媒学术文化研究领域的首部也是唯一一部入选“名刊工程”的期刊,这是《现代传播》取得的巨大荣誉,是学报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今天,曾担任过主编的李焕生副书记感慨地说:学报从79年走到现在,封面、形式、栏目、内容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看到学报从创刊之初的无人知晓到业界、学界的声名鹊起,我有一种说不出的高兴,现在每次拿到新一期学报,我都会认真地去翻一翻。提起《现代传播》,现任主编胡智锋教授更是倍感自信和自豪。他说,学报创办伊始,就坚持为教学、科研服务;更名为《现代传播》以后,刊物专注传媒学术研究,并进一步凝练传媒学术视角,在关注领域、视野和研究范畴等方面进一步拓展和完善,办刊思路更加清晰,方法更加灵活,质量不断攀升。
近30年的扬帆远航,《现代传播》推出了大量原创性科研成果,为推进符合中国国情的传媒学术研究,建设中国特色的传媒理论体系作出了贡献,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好评。展望未来,《现代传播》将秉持更高品质的追求,以国际化的视野,更加积极地瞄准传媒学术的发展前沿,主动承担推动传媒学术发展、推动传媒学科建设的重任,促进传媒事业的进步,将之办成更具竞争力、更具影响力的学术名刊、品牌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