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校师生
融合门户
校外VPN
校园邮箱
OA办公平台
校外用户
考生
校友
访客
应聘者
旧版入口
首页
学校概况
学校简介
现任领导
党委书记
党委副书记、校长
党委副书记
纪委书记
副校长
校长助理
党委常委
学校章程
信息公开
数据中传
汇总标题
汇总大图
数据汇总
中传新闻
学院部门
党群职能部门
行政职能部门
直(附)属单位
教学科研单位
校园生活
信息化服务
设备仪器场馆预约
后勤服务
电话黄页
校历
校医院
心港湾
图书馆
人才培养
本科生教育
专业建设
教学成果奖
课程教学
实践教育
教学名师
通识教育
研究生教育
研究生管理服务
规章制度
电子成绩单
学位论文编写规则
学生选课
师资队伍
学历继续教育
国际传媒教育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
MBA人才培养
培训教育
白杨课堂
科学研究
科研学术简介
学术委员会
科研机构
国家级科研机构
省部级科研机构
其他高级别科研机构
校级科研战略机构
校级科研协作机构
校级科研创新机构
院级科研机构
学术期刊
科学研究处
科研学术
外围买球app下载
本科招生
研究生招生
培训教育招生
学历继续教育招生
国际传媒教育学院招生
国际预科招生
国际学生招生
MBA招生
MPA招生
职业教育国际(预科)招生
就业创业指导服务
合作交流
国际交流
国内合作
传媒大学教育基金会
教育发展中心
教育服务中心
旧版备份
首页
旧版备份
中传史苑
岁月留声
白杨首页
学校概况
外围买球app下载
科学研究
师资队伍
教育教学
外围买球app下载
公共服务
人才招聘
培训信息
数字办公
新闻资讯
精品佳作
学术聚萃
学生部落
中传人物
VR校园
中传史苑
岁月留声
网上校史
校园旧影
高校电视联播
大图切换
校园生活平台
专题
视频
外围买球app下载
最新更新
白杨网
招生信息
办公平台
就业信息
手机大图
视频测试
首页视频
首页视频1
专题建站
增量测试
2023
中传新闻
2017-05-17
“77摄”口述实录:第11章 重启·广院有多远(10)
先说失去门牙的。曾在村里当过基干民兵的“八折兵”鲁伟是班里球队的一员,后来还穿着11号球服混进了校队。在和“夙敌”78摄影班的一次惨烈的战斗中,他的门牙被一名叫做蒋立杰的大个子非常不讲礼节地打掉了。就在那满地找牙的狼狈时刻,班长任金州冲进场地,放出一句睿智的话来:快找,快找,找到了洗洗,赶紧放回去还能长上,一样地结实!此话听起来仿佛是个玩笑,不过它具有一种来源于实践经验的宝贵性。不过
2017-05-16
“77摄”口述实录:第10章 重启·广院有多远(9)
田广:饭后,武官和他的女儿开车送我回到了学校。我怕有同学会认出我坐着外国人的车回来会惹麻烦,就在路口下了车。说Good Bye时,他们一再希望我再访问他们,希望我打电话跟他们约好时间等。后来,我就陆续去他们家两次。以后,我每次去他们家就都用自己的学生证登记,也很顺利地就进去了。在与他们的交往中自己的英语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也让我感觉到了文化上的差异。由此,我觉得一个中国人交往外国驻华
2017-05-16
“77摄”口述实录:第9章 重启·广院有多远(8)
异端是生活的诗歌 人世间有许多奇迹,人比所有奇迹更神奇。 这句话是盗用大诗人歌德先生的,也间接盗用了文字研究者程老汉的,因为它出现在程老汉的著名大作《喇叭裤礼赞》中。 “西单民主墙”风潮中,广院一下子就涌现了两个奇人,且形成了北南呼应之势,“北”指的是北京学生叶青醇,“南”即指福建学生程鹤麟。 叶同学的民主座谈会未及落幕,程同学就赞美起了喇叭裤。民主很严肃,喇叭裤是什么? 为什么赞美
2017-05-15
“77摄”口述实录:第8章 重启·广院有多远(7)
王桂华:北京广播学院在定福庄,北京电影学院在朱辛庄,这两所地处偏僻郊区的学院,一所是培养电视人,一所是培养电影人,他们之间有许多共同之处。比如说在少有的摄影展、画展上这两所学校的学生就是常客,因此我和电影学院78摄影班的女生在摄影展相识,至今都是好友。 为了看一次画展或影展,有同学拿着借来的月票或是自己画的月票进城。月票一般是男生跟男生借,女生跟女生借。但是,更夸张的是,竟然有大胆的
2017-05-15
“77摄”口述实录:第7章 重启·广院有多远(6)
刘建新不仅脚力棒,观察力也非常棒。在北京动物园内,一座拱形桥洞下的风景吸引了他,于是,他以此景为素材,拍摄创作了一幅名为《光阴》的作品:公园的一角,一切都是静悄悄的,光影从拱形的桥洞斜射过来,树枝、荷叶、流水都闪动着金色的阳光。然而,在这宁静的小景中,作者敏锐地想到了大自然的发展规律,看到了光和影的变化,仿佛听到了时间匆忙的脚步声。作品题名《光阴》,正是强调了年华似水的感受,提醒人们
2017-05-12
“77摄”口述实录:第6章 重启·广院有多远(5)
浸润于军服当中的优越感和雄性之美不仅让77摄影班里曾为军人的同学继续穿着,也吸引着从未当过兵的同学们喜欢穿着,再加上男生占据全班大多数,穿军服便成为摄影班区别于编采班和播音班的一个外在特点。 任金州:编采班的同学就不爱穿军装,如有穿的,只是零零星星地穿,而且绝少上下穿,就是又穿裤子又穿上衣那种,一般穿一件,混搭着穿。我们有不少是上下穿一身军服式的。 编采班的同学主要来自工厂,还有的是
2017-05-11
“77摄”口述实录:第5章 重启·广院有多远(4)
田广:那个时候同我们班上其他同学相比,我是从最穷、最落后的一个小县城来的,而我们班家在北京的就有7个,占近四分之一,其余的也都是从省会城市或地级市来的。我们班家庭出身高干的有一多半,而那时候我老爸只是一个县农机局的干部,当然了,班里也有一两个家庭出身地位同我差不多的,但人家可是从省城里来的,所以我还是有自卑感。 与田广的自卑感不同,王小幸加入这个集体后大呼“意外”。77年恢复高考时,
2017-05-11
“77摄”口述实录:第4章 重启·广院有多远(3)
02.定福庄的早春 如果把1977年高考比喻成一列晚点多时的列车,将大学录取通知书比喻成车票,有幸拿到票,并且能够登上这班车的乘客,一定是不辞辛劳的早行人和守候者。 如同在不同地点和时刻上车的旅客,77摄影班的31位同学从中国的23个省市奔向北京东郊的同一个目的地——定福庄,北京广播学院所在地。 这是1978年3月,北京的早春季节。 老校门 1978年3月6日,惊蛰刚过,周五一就从昆
2017-05-10
“77摄”口述实录:第3章 重启·广院有多远(2)
“生”于1977 一个时代怎样开始,一个时代就怎样结束。 仿若十年前《人民日报》以社论《横扫一切牛鬼蛇神》宣告了“文革”的开始,1977年10月22日,新华社发布了一条同样具有历史意义的消息:取消大学推荐制,全面恢复高考。凡是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复员军人、干部和应届毕业生,符合条件均可报考。 这个消息的爆出看似突然,其实已经酝酿了数年,它的出炉和一个大人物密切相关——
2017-05-10
“77摄”口述实录:第2章 重启·广院有多远(1)
1977年,是中国国家命运的大拐点。1977年,也是中国恢复高考的第一年。这一年,被北京广播学院录取,对于每一位77摄影班的同学来说,堪称个人命运系统的一次大大的重启…… 01.骄子前传 正如一位学者所言,今日中国最大的现实是超现实,当我们将回溯的目光放至比1977更为靠前的年份,忽然发现60年代中国版本的超现实更为决绝。 好像在奔腾的大河中间陡然竖立起一道大坝,隔断了在正常的轨道上
2017-05-10
“77摄”口述实录:第1章 引子·唯一的“77摄”
被歌德称为“上帝的神秘作坊”的历史,尽显人物的关键时刻,他们宛若星辰一般永远闪耀着光辉,普照着人类自身。 以抽象、简练的线条在由三个圆圈代表的镜头组中间嵌入77两个阿拉伯数字,这个精妙的创意来自一枚由“31”个人秉持的群体信物——班徽。 三十年轮流转,“77”卓然而立,精致而简洁,协调而神秘,深沉而隽永。它,到底有着怎样的寓意? 77——1977,就是这31个人命运中的关键时刻。也因
2017-05-05
左荧的新闻教育实践和思想
左荧(1917——1984),著名新闻工作者、新闻教育家,我国人民广播事业和我国广播电视教育的开创者之一。左荧一生致力于我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对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的创建和发展做出了奠基性的贡献。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出版的《风范长存——左荧纪念文集》(赵玉明主编)收入有左荧部分著述及纪念文章。1.左荧生平1917年7月,左荧出生于河南省获嘉县。高中时期开始他便接受到进步思想的影响,立志救国救民。1937年“七七事变”后,面对残破的家国河山,左荧与其他进步青年一道组织了“开封抗敌流动话剧团”并活跃于河南新乡、博爱、焦作、修武及太行山一带,通过话剧演出的形式投身抗日救亡,教育人民,团结抗战。一年后,左荧和剧团部分成员奔赴心中的圣地——延安,先后在陕北公学和陕公高级研究班学习,并作为学生代表出席了“西北青年救国会第二次代表大会”。1939年,左荧进入延安鲁艺学习,任学生会主席。在这一年中,他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学生党支部书记。参加工作后,他先后担任鲁迅艺术文学院院务处指导员、《解放日报》编辑。1946年他转入新华通讯社总社工作,担任新华社语言广播部(即陕北新
2017-05-05
温济泽的新闻教育实践和思想
温济泽(1914—1999),作为中国人民广播事业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作为新中国广播新闻教育和新时期社会科学研究生教育的主要开拓者之一,为我国广播及对外广播事业、新闻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新闻学、广播电视学、新闻教育等领域卓有建树。 温济泽于1929年参加革命,从事地下工作,曾三次被国民党当局抓捕入狱,始终坚贞不屈。1937年国共第二次合作,温济泽方得以无条件释放出
2016-11-10
马元和:深切怀念广院外教迪莉娅老师
近接原广院外教迪莉娅丈夫来电,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在北京广播学院任教的英国老师迪莉娅10月13日因病去世,享年72岁,并决定10月25日在英国利兹举办葬礼和追思会。由于办理签证等出国手续太繁杂,时间根本也不允许我前往英国参加有关葬礼活动,只好撰写此文,表达我对迪莉娅老师的怀念和感激之情。 半个多世纪前,由广播技术专科学校转为大学本科的北京广播学院的外语系要增设英语班,并从该院新闻系59
每页
14
记录
总共
72
记录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页码
3
/
6
跳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