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围买球app下载

原创地带

悲喜相映的清明文化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春风送暖,清明将至,值此之际,外围买球app下载子衿汉服社于4月2日下午,在48教小亭旁举办了寒食文化活动。红枣杏仁粥,杏仁燕麦粥、青团等冷食和翻红绳、猜字谜等传统游戏,让人在融融春风中触摸传统节日的脉搏。下面就跟着小编一起来了解更多的清明文化吧。

“百年节岁同寒食,万里封疆立介休”

  最早之时,寒食节和清明节是两个节日,寒食在清明之前一两天。然而唐宋以来,寒食节渐渐式微,清明节的地位不断上升,再加之寒食节和清明节时间上非常接近,于是寒食节和清明节就融合成了我们今天所说的清明节,寒食文化也随之成为清明文化的一部分。

  寒食禁火的习俗相传源于纪念春秋晋国介之推。当年介之推与晋文公重耳流亡列国,割股肉供文公充饥。文公复国后,之推不求利禄,与母归隐绵山。文公焚山以求之,之推坚不出山,抱树而死。于是文公下令于之推焚死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

  寒食的典故曾引发无数骚人墨客的感叹。唐代诗人卢象曾做《寒食》一诗写到“可叹文公霸,平生负此臣”为介之推鸣不平,明人谢榛曾在《绵山怀古》中表达“岁岁逢寒食,其为惆怅人”的悲戚惋惜之情,宋代黄庭坚则在《清明》一诗中赞到“士甘焚死不封侯”以此表达对介之推粪土功名之高格的钦佩……斯人已逝,英魂长存!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古时无论是民间还是皇家都把清明祭祀看得非常重要。在民间,清明这天一族人一同到先祖坟地致祭、填土、挂纸钱,表达对先人的哀思。皇家祭祀自然更加隆重。唐贞观时规定皇祖以上至太祖陵寒食设祭,宋代更是“禁中前半月发宫人车马朝陵”。明代“上陵之祀,岁凡三举,清明也,中元也,冬至也。事天下无事,天子于清明日亦时或一行”。除了民间和皇家祭祀外,还有一种半民半官性质的祭祀:祭祀孔林。历代规定孔林祭祀一年两祀,即春用寒食节,冬用十月朔日,祭奠仪式由孔子后裔衍圣公主祭。

  焚香祭祀、追怀先人使得清明时节的中华大地上总会弥漫着一些忧伤。对逝去亲友的缅怀、追思和感恩萦绕心头,那份哀伤伴着细如愁的无边丝雨点点滴滴侵入心头……发轫于悠远历史深处的清明文化,饱含着国人对生死的深沉思考,成为我们精神生活中弥足珍贵的组成部分。有人在清明墓前发出“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的慨叹,有人表达“清明愁思撩人心,红尘触景忆故人”的哀思,更有痴情路人,在清明时节的蒙蒙细雨中伤心欲断魂,当然还有诗人产生“千载贤愚谁知是,满眼蓬蒿共一丘”的哲学思考……

“江上冰消岸草青,三三五五踏青行”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罗杨曾表示,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去审视清明,会发现清明这个节日里既有祭扫坟墓、追思缅怀的悲痛哀思的泪水,又有踏青游玩热闹喜庆的欢声笑语,这是一个富有丰富内涵的文化节日。古人在清明时写下表寄哀思的词很多,但是描写清明出行嬉戏游玩欢乐热闹的场景的诗词也不在少数。如柳永就曾描写过这样热闹的清明场景:“风暖繁弦脆管,万家竞奏新声”,“斗草踏青,人艳冶、递逢迎”。《清明上河图》更是以图画的形式生动形象的展现了当时清明节桐花烂漫、车马如流、新声竞奏,倾城欢乐的繁华景象。

  清明踏青在唐代就已经相当广泛普及,北宋时期的清明踏青更是我国历史上踏青活动的极盛时期。明清以来,对于清明踏青国人依旧乐此不疲。除了踏青,清明时节的欢乐还来自多种形式的民间游戏:蹴鞠、秋千、拔河、斗鸡卵、放风筝等大大丰富了清明时节人们游玩嬉戏的内容。

  可见,清明节中华文化中一个绝对独特的节日:既庄重肃穆又欢乐祥和。清明的含泪祭祖与纵情欢乐构成了清明节的两个不同侧面,一方面是奠酒洒扫的沉重;一方面又是欢歌游戏的轻狂。这种悲喜交集看似难以兼容的场景,千百年来却一直共同并存,这也许正是清明文化的迷人之处。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