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问津(局部) 仇英(明代) 绘
今年9月28日是孔子2564年诞辰,国务院法制办日前公布的《教育法律一揽子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拟规定将其诞辰日期作为教师节的消息,令今年孔子诞辰纪念日多了一些热闹。为纪念这位伟大的教育家,本刊特邀孔子研究专家何成轩先生撰文缅怀其高远的教育境界和高雅的教育艺术。——编者
孔子是春秋时期杰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内容丰赡,影响及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层面,渗透到人们的思想行为、思维方式、情感状态、风俗习惯之中。即使在今天,现实社会生活中仍然不难看到儒家思想影响的存在。儒家思想还远播海外,产生国际影响,对东亚地区的文化和经济影响尤为巨大。儒家思想不仅是中国文化遗产的主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世界的特别是东亚地区的重要精神财富。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儒家思想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主要标志。
孔子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在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方面的贡献尤为突出。经过数十年的办学活动,孔子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他外围买球app下载教育教学方面的许多论述,蕴含着深刻的哲理,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追求有教无类
不拘一格育英才,是孔子的办学宗旨,贯穿于孔子教育教学活动的始终。他提倡并实施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教学相长、寓教于乐(“吾与点也”)、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反三(“居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等原则和方法,都围绕这一宗旨而展开。
为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满足社会现实的需要,孔子创办私学,开平民教育的风气之先,培养了大量的人才。此前“学在官府”,只有贵族子弟才有受教育的权利。孔子首次明确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认为世界上一切人,不论其出身、地位、职业、经历如何,也不论其属于何方地域、何种族类,都享有接受教育的权利。这一主张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孔子一生奔波劳碌,身体力行,实践其“有教无类”的思想理念。在他那里,教育对象很宽泛,入学条件不严苛,面向社会,设坛讲学,门槛不高,来去自由。弟子受业,全凭自愿,来者不拒,去者不止。他们来自社会不同行业、不同阶层以及不同诸侯国,可谓五湖四海都有,各色人等皆备。他们之中,甚至还有偷鸡摸狗之徒和进过监狱的囚犯。孔子本其“性相近,习相远”的哲学观念,以为人皆可教,使之向善,而并不嫌弃这些人而拒之门外。据《荀子·法行》篇记载,南郭惠子曾经好奇地问子贡:“夫子之门,何其杂也?”子贡回答说:“君子正身以俟,欲来者不拒,欲去者不止。且夫良医之门多病人,隐括之侧多枉木,是以杂也。”
展现杏坛奇观
孔门多杂,是其特点,也是其优点。学生中有司马牛、孟懿子、南宫敬叔这样的贵族子弟,算是地位比较高的。子贡做过生意,家累千金,算是一个“大款”,但仍被视为“鄙人”。其余则多属卑贱贫寒之士。例如,有子为卒;子张乃鲁之“鄙家”;子路是卞邑的“鄙人”,食藜藿,百里负米以养母;颜涿聚是梁父之“大盗”;颜回穷居陋巷,箪食瓢饮;曾参亲自耘瓜,其母亲自织布;闵子骞曾着芦衣为父推车;仲弓之父是“贱人”;原宪居闾巷,蓬户褐衣疏食;公冶长无罪被囚,曾在缧绁之中,蹲过笼子。正因为有教无类,孔门多杂,才造成了“弟子三千、贤人七十”的杏坛奇观、教育盛况。
孔门之下,莘莘学子,济济一堂,人才辈出,彬彬称盛。弟子学成之后,或做学问,或经商,或从政,各有所成,有的还“为王者师”。子贡和子夏,是其中的佼佼者。子贡既富有钱财又热衷政治,历相鲁、卫,政绩可观;经商于曹、鲁之间,效益显著。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在当时重义轻利的儒家氛围中,子贡一反潮流,一只脚踏在学术界,一只脚“下海”经商,而且善于经营,家累千金,成为孔门中的首富。连乃师也称赞其经商手段高明,说:“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在生意场中,准确地评估和预测行情,是稳操胜券坐定赢家的基础。子贡能够做到“亿则屡中”,那就很不简单,可见他的发财致富绝不是侥幸得来的,实在是生财有道。子贡官、商一身而二任,气势威赫,结驷连骑,游说诸侯,“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孔子另一高足子夏,曾担任过莒父(今山东高密县东南)宰,后来“居西河教授,为魏文侯师”,地位也很显赫。
力行教育艺术
过去人们往往把孔子描绘成一位不苟言笑、道貌岸然、正襟危坐的道学先生,其实这是很大的误解。实际上孔子很讲究教育的艺术,注意教学相长、良性互动、寓教于乐,着力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孔子把学生看作能动的、活生生的受教育者,施教的目的在于把他们造就成为各式各样的有用之才,而不是从一个模子里面制造出来的机械产品。
孔子针对不同学生的思想性格特点以及天赋长短优劣,因材施教,循循善诱。他特别注重不同个体的独特性,鼓励学生挖掘、发挥自己的潜能和优势。对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志向,允许各从所好,自由发展,不受限制,不加勉强。“闵子伺侧,唁唁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闵子骞温和恭顺,子路刚强梗直,冉有、子贡滔滔雄辩(类似今之所谓“大侃”),他们在孔子面前都各极其性,无所隐情,不需做作,孔子自己也感到很快乐。师生之间亲切随和、无拘无束、交流互动的情景,历历如绘。
外围买球app下载“吾与点也”的故事,更把孔子的音容笑貌,弟子的神情态度,师生之间的亲密关系,表现得生动逼真,淋漓尽致。在孔子那里,教育不仅是培养人才的有效途径和手段,而且也是一门高雅的艺术。(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学术委员)
(编辑:覃红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