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围买球app下载

高教视点

大学生公共理性教育应得到重视

随着经济社会结构的变化及全球性问题的渗透,近年来,社会领域的公共性事件频频出现引发了人们在公共空间的大量争论,从环境污染到食品安全,从道德操守到爱国主义,可谓包罗万象。这些讨论凸显出现代民主社会多元、开放的特征,而人们在讨论中所持的一些立场、观点,也暴露出中国社会公共理性缺失的现状。为此,无论是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参与者还是未来社会生活的亲历者,大学生的公共理性培育都变得日益重要起来。


公共精神与公共理性

今天的大学生更加自我,他们关注权利,也懂得捍卫权利,应该说,这是成为“好公民”的前提。然而,维护自身权益不能成就“公民”的全部意义。诚如阿伦特所言:公共性问题的存在基于这样一个事实,我们共在于世——“公共”一词表明了世界本身。既然世界本身具有公共性,作为共同体成员的公民自然需要具备公共精神。这种逻辑表明了作为个体的公民从个人理性向公共理性探寻、延伸的必要性。

所谓公共精神,就是对公共事务的主动关注、积极参与,致力于社会改良、进步的一种价值和行动。公共精神首先是公共关怀然而又不仅仅是公共关怀,它有更深层的逻辑。其一,公共精神要体现一种社会公德和正义感。其二,这种公共精神的目的指向应该是维护公共利益、公共价值和公共规范。再次,要使公共精神能够真正开花结果,还需要公民主体的独立人格、审慎理性作为其实现条件。这样看来,公共精神不单单是外化的热情,更是一种内化的能力,是个体公民公共理性不断成长、完善的过程。公共理性是公共精神的最高层次和升华,体现为一种道德能力和理智能力。


作为道德能力的公共理性

对于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而言,他们的道德判断很多时候是清晰的。在社会公德方面,他们清楚地知道该如何对待公共物品、公共环境,在公共场所哪些行为属于道德失范,但他们的实际行为往往与认知存在很大差异。比如,当他们以第三方身份出现时往往能够对何为公平正义做出有依据的判断,但一旦身处其中时却很容易采取利己主义原则和功利主义立场。

作为现代公民,如果缺少了“公共善”作为价值基础,就会陷入强调自由而忽视平等,强调权利而忽视义务,强调他律而忽视自律的二元悖论之中。可见,道德知识不能自然生成道德能力,期间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转换过程。如上这些现象的出现当然有其复杂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肌理,但也足以引起我们对学校教育的反思。在日常的学校教育中,我们在谈论一个事件、一个问题时更多的是停留在浅层次的该与不该的判断上,而很少对其“所以然”做出更加令人信服的价值推理。人类文明的价值观念是一个相互制约的体系,各种价值间有排序、有冲突、也存在张力。价值推理也许不能得出唯一的答案,但会使人们对于价值的理解不断深化继而内化,继而转化为个人能力和社会力量。


作为理智能力的公共理性

理智能力是信息社会中大学生成为好公民不可或缺的素养。在互联网这个公共社区,人们获得了空前的言论自由,在这个意见的世界里,人们的公共精神、参与热忱得以释放,然而,网络独特的参与方式也衍生出一系列问题,如大学生网络参与中体现的公共精神很多还处于感性阶段,人云亦云,喜欢追随热点事件,兴奋点转移快,容易投入,也容易撤离,他们很少追问自己为什么关注,也没有耐心对一件事持续的关注或对一类问题作更深刻的解读和思考。

缺少了理智能力做基础,这样的参与某种意义上造成了公共精神的滥用。而这样的倾向在公共危机出现时它的负面效应将会被放大。理智能力是判断能力和思想能力的综合体现,也是基于协商、合作、妥协理念基础之上的公民独立思考,这种思考既要有事实依据又要符合价值逻辑。故而它是以能力为依托的一种可贵品格。


以教育构筑公共理性

公共精神的感召需要多维度的影响力持续发挥作用,公共理性的培养更是绝非一朝一夕的功课。在宏观层面,应着眼于大学公共精神、公共功能的回归,使大学成为引领社会的力量,而不是让社会引领大学。作为高校教师本身要具备公共精神,养成理性思维习惯。教师潜移默化的感染力和示范效果有助于大学生打开公共视野,在公共视阈中,他们将会逐步领悟到个人与共同体的关联性。无论何时也不能低估实践对于认识的深化、整合和再造功能。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需要通过社区服务、志愿者活动、社团活动等修正和加深对公共生活的理解,通过广泛的社会实践去再现、验证、反思、重构公共理性的利益和价值维度。在具体教育方面,应该把公共精神和公共理性渗透到高校的思想教育和人文教育当中,鼓励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就此类问题展开想象和进行深入讨论。在沟通、辩论中实现价值引导和价值内化,真正体现大学教育的“爱智”特征。

意欲完成对学生的价值引导,全方位地构建公共理性,高校公共理性教育还应清晰整理公共理性相关问题的逻辑与层次:个人理性与公共理性关系。这个维度至少包含了权利和义务关系,功利和道德的关系,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关系等一系列需要厘清的问题。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关系。这里面需要弄清楚工具理性何以盛行,其合理性与危害性,价值理性缺失的后果是什么,价值理性的重建等问题。还应全面了解西方的公共理性知识和传统。如,西方现代化危机过程中的科学理性、技术理性倾向。

中国社会正处于全面的转型期,如何在利益多元与价值多元并存的中国社会构筑起公民的公共理性对于中国社会能否成功转型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它既是社会良序的的基础,又是民主政治的资源,更是公民共同行动的动力。既然大学生有禀赋成为具有公共理性的公民,大学有培养好公民的义务,那么大学教育责无旁贷应该成为构筑梦想的阶梯。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编辑:黄先昊)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