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馆是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载体,承担着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实现群众基本文化权益、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任务。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深入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等文化惠民工程,扩大覆盖、消除盲点、提高标准、完善服务、改进管理”,以及《文化部外围买球app下载加强公益性数字文化服务体系的指导意见》,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公益性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出重要部署;为了适应新形势、新发展赋予的新任务,不断创新文化馆的服务模式,提高文化馆的服务水平,满足广大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数字文化馆的建设将是一种新型的服务方式,是当今网络时代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的一个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数字文化馆建设的必要性
文化馆肩负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任务,是实现广大群众文化权益的前沿阵地。之所以提出数字文化馆建设,主要基于当下网络时代文化馆的传统服务已不能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其主要不足表现在:
单一性。文化馆的服务设施、服务方式和服务手段陈旧单一,服务供给的主观倾向严重,脱离群众的文化需求,服务覆盖面小,以致很多群众文化场馆门可罗雀,群众享受文化的权利没有保障,大大降低了文化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滞后性。随着网络和数字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群众的文化消费方式和习惯也越来越多地依靠网络和数字媒介(内容),虚拟空间的影响越来越明显而深刻。群众享受文化生活的诉求,已从传统的场馆扩展到虚拟空间的各种终端,这种消费环境和消费方式呼唤群众文化的服务方式来一次深刻而彻底的革命。遗憾的是,这种革命我们现在还尚未看见。尽管变革的观念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可,变革的呼声也不绝于耳,部分变革的行动也在个别地区和个别单位进行着,但其成效和影响都极为微弱。
封闭性。随着互联网的广泛运用及其对人们消费心态和消费习惯的日益影响,传统单一的文化馆服务方式的局限性即封闭性就显现出来。由于受到传统运行模式的影响,目前的文化馆之间依然存在着封闭的特征,同城区间群众接受着不均等的文化服务。随着互联网所带来的开放、合作、共享观念的普及,文化馆这种封闭性的不足将被最大程度放大。
综上所述,文化馆的公共文化服务要得到实质发展,建立一种以群众文化需求为导向的服务模式尤为重要。而新型数字文化馆的建设,以其不可比拟的先进性、开放性、便利性和高效性,在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中是一个重要的突破。
数字文化馆的创新服务方式
数字文化馆的公共文化服务是依托互联网这个广阔的网络平台而构建,表现在数字化、网络化、虚拟化,突破时空和区域限制,经多种网络通道,以广大群众为服务终端的公共文化服务,达到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对受众体的最大覆盖。
互联网——互联网1969年诞生于美国,并于1994年正式开始商业运作。互联网让世界建立一种新的运转模式,缩短了时空的距离,大大加快了信息的传递,使社会各种资源得以共享。它正以高速度、低成本、更便捷、全覆盖的特性和优点,改变着人们的各种行为方式。
数字化建设——指在某个领域的各个方面或某种产品的各个环节采用数字信息处理技术进行高效运作。根据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要求,文化馆的公共文化服务由阵地服务、流动服务及数字化服务组成。而数字化服务是当下文化馆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的一项紧迫任务和重要手段。但大多数文化馆至今还没有网站、数字化服务室或电子阅览室,远远落后于公共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文化部在2011年第三次评估定级时把文化馆的数字化、网络化列入评估标准,在全国示范区建设的“创建标准”中第一次提出“数字化文化馆”的概念,“十二五”规划把文化馆的数字化、网络化建设纳入其中。
数字文化馆的服务特质
创新性 数字文化馆是公共文化服务中一项新型而重要的元素。它既属于数字化服务形式,又不等同于简单数字化服务的层次,而是对文化馆阵地服务、流动服务的全覆盖。文化馆拥有网站、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计算机服务网络平台、数字化服务室、电子阅览室等项目,它只是拥有了数字化服务的内涵,而绝不是数字文化馆的规范。数字文化馆的简单解读就是文化馆的数字化,它涵盖了文化馆职能的所有服务内容甚至外延,并突破时空、场馆、受众的局限,提供更广泛、更多彩的文化服务,达到资源的无限次使用。 便利性
“便利性”是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前提,即不具有便利性的公共文化服务都是没有意义的。而数字文化馆的文化服务模式将“便利性”推到极致,它依托互联网及相关网络作为一种广泛的、公开的、对大多数人有效的传媒,比任何一种传播方式都更快捷、更直观、更有效、更便利地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人们可以通过各种网络渠道,在电脑、有线电视以及手机等新兴媒体终端获得服务。
数字文化馆的创建
数字文化馆的建设,将打破馆际壁垒,实行全城一馆制。通过加大资源整合利用、降低服务成本,创新多通道、终端化的服务模式,为群众提供丰富、便利、均等、全覆盖的公共文化服务。
一、数字文化馆的服务释义
数字文化馆以其先进的网络模式,对受众体点对点的终端服务,达到公共文化服务全区域的有效覆盖。它不是对文化馆职能的替代,而是实现公共文化“均等性”服务效率的全面提升。其服务模式将突破文化馆传统网站单一电脑终端信息(资讯)服务,利用强大的数字网络平台,实施多通道的信息发布,实现广泛而非资讯式的终端化服务。通过有效的覆盖提供广泛的基本性文化服务,从而促使文化馆阵地服务创新为体验式及地域特色的个性文化服务,构建一个科学、立体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二、数字文化馆的内容设置
基于网络虚拟空间不受时空和地域限制的优势,数字文化馆可打破传统文化馆服务的观念,根据受众群体的诉求,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拓展更广阔的公共文化服务空间,来满足群众享受文化的实际需要。
1.栏目设置
数字文化馆服务内容(栏目)的设定,既要形式多样,又不乏丰富的内容;既要迎合群众的广泛爱好,又对其文化消费进行引导。所以,数字文化馆可突破传统的“阵地服务、流动服务、数字化服务”三大空间界限,通过数字化手段,在数字文化馆广阔的虚拟空间里,进行综合的、更广泛、更深入的公共文化服务。
2.栏目内容
数字文化馆每项服务产品的质量与卖相、实用与便利性,都直接影响受众体对产品的选择。所以,栏目内容的采编,要根据广大群众的需要来设置,除了精彩之外还要让他们乐于接受、便于选择。
3.栏目编导制作
栏目内容采编及制作形式的设定,将直接影响服务产品的吸引力。
(1)对项目内容分别采编,形成台本进行导演录制、后期制作、数字转换等,最终成为一个独立的,集音视频、文稿于一体的分段式数字文件;
(2)广泛采集同行优秀服务项目以及成功个案,包括当前群众喜欢的节目等;
(3)不断更新完善服务信息,设计专业、时尚服务终端界面,以丰富多彩的服务内容来吸引群众。
三、数字文化馆的信息发布
数字文化馆完成数字课件、交流信息的编制,就如同走下流水线的产品,而良好的营销策略及出色的市场推广将决定产品的成功销售。所以,数字文化馆信息发布平台的构建、不同服务终端通道的选择、服务终端形式的设定,将直接影响数字文化馆服务的成效。可通过移动数字化平台、有线电视、电信等网络通道的传输,达到全区域的有效覆盖。
数字文化馆在网络时代以其全新的服务模式和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将给人们带来更先进、更广泛、更便捷、更均等的公共文化服务。在这个“一馆制”虚拟的世界里,服务成本得到有效控制,资源得到更广泛的整合与利用,受益群体得到有效扩展,政府文化惠民政策得以广泛实现。“每家拥有一个文化馆”再也不是梦想,市民充分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权益将得到真正兑现。
(编辑:黄先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