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围买球app下载

高教视点

“2011计划”让创新要素活起来

“2011计划”=高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

所谓“2011计划”,其实是一个简称,即“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2011年4月24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发表讲话,提出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享,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

其后不久,教育部、财政部决定启动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2012年3月23日,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上,两部委联合颁发《外围买球app下载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该计划旨在突破高校内外部机制体制壁垒、释放人才、资源等创新要素活力。

2012年5月7日“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正式启动。简称“2011计划”,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第三个体现国家意志的战略性计划。

2013年2月27日至28日,“2011协同创新中心”答辩会在北京举行。这是协同创新中心自组建以来首次接受同台检阅。经过激烈的角逐,167个参加“检阅”的中心,仅14家通过专家认定,成为首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被认定的中心将以“国家队”身份进行协同创新,做“国家急需、世界一流”的大事,形成若干国家“智库”。

“211”“985”“2011”三驾马车驱动中国高等教育

提升中国高等教育质量,培养一流创新人才,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在根本目标方面,“211”“985”“2011”三大工程并无二致。“2011计划”可以看做是“211工程”和“985工程”的发展和延续,加速建立能够冲击世界一流的新优势和新实力。

“2011计划”的新特点在于:力争突破高校内部以及高校与外部的机制体制壁垒,改变“分散、封闭、低效”的现状,释放人才、资源等创新要素的活力。

“美国从基础研究中的一个发现到成为市场上的产品,仅需要6年,而我们往往还停留在写文章的阶段。”中科院院士、南开大学教授葛墨林说:“‘2011计划’切中要害,高校再不整合资源,就不能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了。”

按照“2011计划”的目标,未来,国内一批高校将从重大前瞻性科学问题、行业产业共性技术问题、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以及文化传承创新的突出问题出发,通过高校联合国内外各类创新力量,建立一批协同创新平台,形成“多元、融合、动态、持续”的协同创新模式与机制。

在此基础上,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逐步成为具有国际重大影响的学术高地、行业产业共性技术的研发基地和区域创新发展的引领阵地,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2012年,“2011协同创新中心”共收到89所中央直属高校和31个省市自治区推荐的167项申请,其中面向科学前沿类29项,文化传承创新类28项,行业产业类55项,区域发展类55项。

“2011计划”不是分钱计划,是支持做事的计划

“‘2011计划’是一个干事的计划,而不是一个分钱的计划,更不是一个划分高校层次的计划。”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此前曾说。

“2011计划”不会成为高校的一个分类属性,计划框架下的各个中心是一批跨界式的新型主体。任何高校都可以参与到其中来,同时,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国际社会的创新力量,都可以参与构建协同创新体和战略联盟。

“以往国家有课题,各高校竞争,往往名头大的高校拿到的项目多、课题多。这次不论名头大小、排位高低,只要能在国家急需领域作出重要贡献就是好样的。”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王树国说。

教育部科技司司长王延觉说:“我们希望通过一个中心的建立,形成一个改革的特区,去推动学校的运行机制的改革。”

“211”和“985”工程,中央和地方都投入了大量资金进行重点扶持。但是“2011计划”不再以给钱为主。因为各个协同创新中心本身已经有大量科研项目,有充足的科研经费来源。据了解,目前全国培育的167个协同创新中心,已经吸纳了超过200亿元的社会资金。

“2011的专项资金,应该用在现有体制的投资不能解决的问题,在高水平的队伍组建、协同的机制、学者流动的机制、学生培养的方式以及资源共享的方式等方面。”王延觉说。

编辑:黄奥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