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围买球app下载

高教视点

戏曲音乐人才培养:学校、院团、评奖须合力

戏曲音乐自上世纪50年代初的“戏曲改革” 到70年代中期“文革”结束的20多年间得到了空前发展,尤其是运用西方作曲技术,创造性地在表现不同内容和人物形象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以至在之后的几十年戏曲音乐创作实践中,这些经验仍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从发展的角度看,自改革开放以后,各剧种音乐的发展情况各有不同,但整体水平并不乐观,加之受外部和内部诸多因素的影响,使戏曲音乐在低谷徘徊。

从外因来看,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传统文化、外来文化以及现代科技所形成的影视文化、网络文化等多元文化的复苏与发展,以及经济社会环境中人们普遍存在的浮躁、紧张的精神和生活状态等因素,对戏曲艺术造成巨大冲击。而从内因来看,除了受保守观念的束缚、集体创作模式解体的干扰,音乐人才的缺失也是导致戏曲音乐萎靡不振的重要因素之一。

创作人才数量不容乐观

戏曲作曲家应该是高端复合型人才,不仅要掌握传统和现代本剧种各声腔板式、行当、流派唱腔和“文武场”音乐基本知识及不同的唱腔写作方法,还要掌握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和中外作曲技术。1974年文化部在中央音乐学院开设了一个特殊的作曲进修班,在全国京剧团体中抽调了5名具有深厚戏曲音乐功底的主奏人员,进行为期两年的培训,通过对西洋作曲技法的系统训练,使受训人员在日后的戏曲音乐创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84年,戏曲作曲家关雅浓在中国戏曲学院创办了作曲系,标志着第一届戏曲作曲本科生的诞生。近30年来,该专业的前几届毕业生已逐步成为戏曲音乐创作的骨干力量。

虽然戏曲作曲专业人才已经开始活跃在全国创作实践中,但总体数量和梯队建设不容乐观。其原因,一是高端戏曲作曲人才成长周期长,需要较长时间的积累;二是院团的重要创作很难放手给年轻人;三是很多剧团基于经济上的考虑,不愿搭建作曲人才驻留和培养平台,其“但求所用,不求所有”的用人思想使得很多作曲专业学生毕业后即改了行。仅从京剧来看,目前,60岁以上的京剧作曲家只有2至3位仍然坚持创作;50岁至60岁的基本断档;50岁以下的,便是中国戏曲学院作曲专业的前几届本科毕业生,但也屈指可数。从这个数据大概可以看出整个戏曲音乐作曲人才的现状。

完善学科设置

从戏曲音乐的创作困境及发展需求的角度来看,目前培养戏曲音乐人才的专门学校——无论大学还是中专的学科设置并不完全符合戏曲音乐人才培养的特殊需要。因此,笔者认为,戏曲专业学院应该增设和加强以下几个专业方向。一、设立戏曲指挥专业。由于各音乐院校、戏曲院校至今没有专门针对戏曲音乐设立指挥专业,而不了解戏曲节奏特点和伴奏规律的音乐指挥,很难在短时间内承担和完成高质量的戏曲音乐表达任务,导致音乐表现质量缺失。设立戏曲指挥是提高戏曲音乐表现水平和质量的重要保证。二、设立戏曲配器专业方向。三、设立戏曲音响导演专业方向。该专业人才和戏曲指挥同样是目前各院团的稀缺人才,也是直接影响着戏曲艺术听觉表达和质量的重要环节。四、戏曲电子音乐表演专业方向。该专业方向可通过完整的演奏训练、电子音乐教学和戏曲音乐教学模块,尤其利用模拟技术与现场伴奏技术,既能增强剧目的音乐表现力,又可以节省剧目经费开支。五、加强戏曲演员演唱和演奏员演奏技术与音乐基础训练。一个高水平演员、演奏员除了要具备剧种唱腔各种演唱与伴奏技能之外,还需要具备较高的音乐修养和驾驭新作品、新技术的能力,尤其是音准、各种节奏的把握、与大乐队合奏能力,要在借鉴西洋与民族演唱方法、器乐演奏法、音乐基础理论、视唱练耳等方面下功夫。

院团需要一定的成本投入

一个作曲家、演奏家的形成仅靠短短几年的学校教育是不够的,因此,戏曲音乐人才的培养不仅仅是院校的事,也是各戏曲团体的长期任务。虽然目前人才流动比较普遍,但从剧团长远发展角度看,没有原创音乐能力的剧团是很难形成自己的特色的,而一旦缺失了特色也就没有了竞争力和生命力。如北京、上海、天津、湖北、江苏等地的京剧院团多年来之所以能够创作出一批优秀的作品,正是因为都有专属的作曲家,由于这些作曲家熟悉本团演员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创作,量身打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音乐风格。所以,各院团要具备长远的发展眼光,要肯于投资,支持本团具有创作潜质的年轻人出来学习深造。

在新编剧目创作中,戏曲艺术院团应遵循艺术创作规律,要给作曲家以较为充足的创作时间。通常来讲,从读剧本、分析剧情和人物、整体构思、局部酝酿写作、反复修改等环节来看,集中精力创作一般要3个月至半年的时间。另外,创作周期还要视作曲家创作功力情况而定,避免时间上和技术上的“小马拉大车”现象。给予合理的创作时间是对作曲家的尊重,给予合理的稿酬同样也是对作曲家的尊重,要让更多的有才华的作曲家投身到戏曲音乐的创作中来,院团需要一定的成本投入。可以说,不是现在的作曲家不能创作出样板戏水平的作品,而是急功近利、太浮躁。

戏曲音乐评奖可细化

本着尊重艺术和创作规律的原则,建议各级文化主管部门和评奖机构要加大评奖机构音乐评委的比重,把真正能够指导戏曲音乐创作的评论家、作曲家、戏曲音乐专家纳入评审组。同时,要细化戏曲音乐创作单项奖项,以鼓励更多作曲家参与戏曲音乐创作。由于目前能够集唱腔写作、音乐写作、配器于一身的作曲家为数不多,因此,需要在评奖中作细化评比,可分别设立“作曲奖”(综合奖)“唱腔作曲奖”“音乐作曲奖”“配器奖”“指挥奖”“伴奏奖”等。这样既能调动各方面作曲者与演奏者的积极性,对提高戏曲音乐水平、促进戏曲音乐发展、建立创作竞争机制等方面都是符合当前实际和现实需要的有利举措。

编辑:黄奥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