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央视一套黄金档热播的电视剧《赵氏孤儿案》,一开场,吴秀波[微博]、孙淳[微博]饰演的程婴与屠岸贾,就有不少忠奸对决的大戏,很是抢眼。《赵氏孤儿》作为中国的传统戏剧,有人称它为中国的《哈姆雷特》,伏尔泰曾将之改编为《中国孤儿》,王国维则认为其“列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说的都是它作为经典的价值。相信只要改编得当,传达出悲剧的文化价值,这一故事放在今天也极具现代性和震撼力。
改编《赵氏孤儿》,无疑难度很大。《左传》和《史记》对这一史实的记述有很大不同,无论怎样裁切史料,都可能引起争议。元代杂剧《赵氏孤儿》主要取材《史记》:晋国文臣赵盾因与大将屠岸贾有隙,满门三百口亲丁净被屠岸贾冤杀,只留下一个孤儿。这个孤儿,成为这个家族讨回正义的唯一寄托,也像是正义留在世间的一个火种。于是,谁抱起这个婴儿,原本的生活就会被彻底毁坏,不自觉地卷入到这场正义之战中。从门客兼医人程婴,到大将韩厥、好友公孙杵臼,或为承诺,或因义愤,或重友情,都义无反顾地投身到了这场拯救孤儿的行动中。可以说,每有一个人慷慨赴死,正义在世间就多了一份存在的希望。生命的激情与悲壮,一轮轮鲜血和勇气的较量,体现的正是在与命运抗争的过程中,精神和信念所爆发出的巨大力量。
《赵氏孤儿》改编的关键是如何处理程婴的主动献子。血缘是儒家家族文化的根基,人人皆知“虎毒不食子”的常理,程婴献子正是对这一观念的超越。当有一个巨大的不义存在,当有更多的婴儿等待拯救、更大的正义等待实现时,人是可以做出这种超越性的选择的。程婴违背人性的选择,是这部悲剧的关键所在。《赵氏孤儿案》对此段的处理,比较严谨、合情合理,尤其对程婴与公孙谋划此计的处理,不仅丰富了原剧的情境,也很有古典戏剧的风韵。
《赵氏孤儿案》虽对元杂剧做了很多改编,在人物形象、戏剧冲突上增加了很多细节,但还是尊重原剧之魂的,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复仇与正义的价值认知。儒家认为伦理正义是法律正义的基础,当社会和法律无法对罪犯实施惩罚时,儒家把个人的复仇,也看做是彰显正义与天道的一种合理手段,所谓“善恶有报,不是不报”。复仇看似残酷,却是寻求人间正义和彰显天道正义的一种人性行为。《赵氏孤儿》的几位义士,在婴儿无法主宰自己命运时,保留复仇的火种,其实是在替天行道,因为血亲复仇是合理的。如果把“三百口亲丁”灭门,视为一个巨大的不义,也就自然理解了那些义士超越人性和死亡的各种选择,是“替天行道”的巨大情怀促使他们完成各自的行动,电视剧对此做了较为充分的阐释。
近年影视剧改编历史经典常常遭遇各种质疑。对经典究竟是忠实还是创新,成为核心焦点。改编者几乎都声称自己更尊重原著的精神,哪怕是有所创新,也把它标榜为更贴近历史真实的解读。如何让经典记忆与当下的审美潮流,做到尽可能完美的对接,是所有创作者要不断思考的问题。但创新一定得尊重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创新的目的是唤起人们对传统价值的新情感,体味经典的韵味与内涵。从这个角度说,《赵氏孤儿案》尊重了原著所展示的文化价值,尽最大可能还原了人物和故事之“神”。遗憾的是,电视剧如此长的篇幅,如从“赵盾弑君”事件说起,可能会让故事的高潮更多。不哗众取宠,不刻意改变人们对经典的印象,不故意扭曲人物形象个性,不背离经典所表现的历史与文化价值,在一个戏说历史成为潮流的年代,能做到这些已经不易。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就在于它的历史穿透力,它所表现的价值观是经过历史与民众检验的。虽然人人都可以重新阐释与演绎经典,但学问与情怀的高低,却能立判高下。从一部普通作品中,我们很难判断一个庸才的艺术功力,一旦演绎名著,立即就能现出原形。这也是很多著名导演并不敢轻易“染指”经典的原因。如何把一部经过民族历史检验的经典搬上荧屏,本身就最能考验一个创作者的功力。因为经典不仅携带和见证了我们外围买球app下载文明的公共记忆,它所承载的精神内涵与价值往往是普通作品无法比拟的。
电视剧《赵氏孤儿案》显然理解了这出经典悲剧背后的核心价值,并且运用电视语言做了恰当的处理,相信它也会引领更多的观众,进入那个人格伟岸、阔大的年代。《赵氏孤儿》表面看是一部复仇之戏,其实表现的是正义实施的理性庄严和舍生取义的崇高人格。如果没有赵氏孤儿,也就没有了此后显赫的赵氏世家,也就没有战国时称雄一方的赵国。正义终将伸张,是这出悲剧的真正主题。
编辑:黄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