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围买球app下载

传媒博览

微博时代的深度报道何去何从?

微博“火”了,火到现在谁要是没有微博,都觉得自己“out”了;微博“热”了,热到传统媒体都要费尽心力在微博平台上占据一席之地。微博的出现给整个社会带来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惊喜,也为传统新闻生产带来了变革。

传统媒体在感慨无法企及微博信息的速度与广度之时,也在思索:微博时代给传统新闻生产带来了哪些影响?传统媒体的深度报道在微博时代该何去何从?近日,在由中国青年报社主办的全国第三届深度报道研讨会上,来自全国的专家、学者以及业内人士围绕这些话题进行了讨论与分析。


关注点1:微博给传统的新闻生产带来哪些变化 

关键词:报道空间 生产机制 文本写作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院长张志安在发言中从两个方面对微博时代新闻生产的变化予以展现。首先是微博对新闻报道空间产生影响。张志安认为,在过去两三年中,微博的发展和兴起给报道空间带来了积极变化。一方面,现在很多媒体人都通过个人微博或单位微博,第一时间在新闻现场发布滚动消息,使很多公共事件在第一时间就能够得到广泛关注。“微博的病毒式、爆炸式传播效能,有利于增进信息公开的力度、提供信息突围的可能,从而积极推动新闻报道的空间。”张志安说道。另一方面,公众对政务微博的围观有利于推动政府表态,从而给媒体的跟进报道提供空间。他认为,当越来越多的政府部门开设微博,从后台走向前台,就像把自己搁置于广场中央接受围观、质疑和批评。一旦公共危机事件发生后,如果政府没有及时发布真相,公众会用网络围观形式来扔“香蕉皮”。在张志安看来,这种网络围观会逼迫一些政府微博公开表态,当事政府部门表态后,则又给媒体跟进报道提供了机会。“可见,舆论的力量以前所未有的姿态参与并影响了新闻生产”。

其次是微博导致新闻生产机制的变革。张志安表示,微博的出现改变了传统新闻生产的信源以及传播文本。在信源上,很多公共事件是在微博上兴起、发生和扩散的,微博既为传统媒体提供了议题,又提供了观察事件的空间,还给记者寻找消息源提供了便捷途径。这样,“专业化的生产跟社会化的生产正在形成协同共振,新型的生产方式将在草根新闻和专业新闻之间建立互动机制”。在传播文本上,微博碎片化虽然是不成熟的新闻文本,但它是一个非常好的推广平台,借助微博去传播精彩片段,既可以有效扩散,还可以了解受众反馈。


关注点2:微博对新闻采写趋势的影响 

关键词:手机记者 信息的云端存取 专业人士非专业化操作


微博平台给信息传播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空间。那么,具体到新闻采写过程中,微博让传统媒体的新闻采集发生了哪些具体的变化?

对此,中央电台网络发展部主任栾轶玫表示,“手机记者”新应用改革了专业化生产、全民评论革新的舆论引导、信息的云端存取以及专业人士非专业化操作等是融合时代新闻采写展现出来的新趋势。

栾轶玫提到,现在基于手机特性为报业记者量身打造的应用,一方面使得专业化记者的时效焦虑在某种程度上得以改观,另一方面则使新闻生产中内容的提供者更加多元化,而且信息提供者不仅仅是新闻线人,他们还能更多地参与到新闻内容的生产与制作中去,有了更大的能动性。

在信息的采集上,栾轶玫表示,未来传统的数据中心将会转移到云端存取中心,而这个变化将使媒介竞争面临重要调整,从以前的“独家报道”之争转变为未来的“独家阐释”之争。“因为,不管是专业记者还是普通人,每个人都可以从云端提取信息,从信息获得的先后来讲已经趋于‘零时差’了,所以独家报道的时效性已经不再成为媒介竞争的最重要方面,而对于独家信息的整合、阐释和读者的看法成为我们媒体竞争的立身之本。”栾轶玫说道。

此外,专业人士非专业化操作也是当下新闻采写不能忽视的一个现象。栾轶玫以美国《时代》周刊封面采用手机拍摄照片为例,表示这种在过去觉得不可能的事情现在正在成为现实,专业人士开始更多地容纳这种非专业化的操作方式。


注点3:微博传播在深度报道上的盲点 

关键词:视觉盲点 碎片化 疲劳阅读


尽管微博给很多人以惊喜,也给传统新闻生产带来很多变化,但不可否认的是,在传统媒体的强项——深度报道上,微博还是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盲区。

《成都商报》编委蒋泉洪表示,微博上有一批具有意见领袖作用的传统媒体人士,他们关注的焦点、方向更多倾向于政治理想层面的东西。而在蒋泉洪看来,新闻人更应该专注于新闻理想,尽管这个新闻理想和政治理想的界线在微博上有点模糊,他认为,“新闻人能够通过新闻报道在一定程度上让社会变得更美好一点”。而且微博上140字的碎片化传播太多东西说不清楚,做深度报道的、做调查的记者有义务把140字以外的真相、故事告诉受众。

另外,疲劳阅读和时效上的盲点,也是微博难以驾驭深度报道的很大缺陷。蒋泉洪提到,当微博刚刚兴起时,大家花很多时间看微博,看得眼睛都花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多的人也为这种海量信息所累。大家更希望看到一个经过整合、梳理、编辑成文的东西,而不是疲劳轰炸。这种要求对于当下的微博来说确实无法做到。

谈到在时效上的盲点,蒋泉洪表示这并非说微博传播慢,而是说等到结果需要时间,这为传统媒体留下了报道时间窗口。他认为,在事情发生到有明确结果的时间空档中,新媒体传统媒体的机会是一样的,传统媒体应该抓住这个时间窗口、随时准备果断介入,以专业制胜。


关注点4:深度报道可能选择的方向 

关键词:数据挖掘 增强体验 内容整合


在人们为传统媒体在微博时代受到的冲击担忧之时,也有很多人看到的是机遇。深度报道或许是微博时代传统媒体可以坚守的一面大旗,而与新媒体环境的融合也成为传统媒体深度报道必须要考量的因素。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秘书长祝华新提到,如何把互联网自媒体中个人表达权的扩张,变成有利于社会公共空间的培育,传统媒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传统媒体能否成为网络真伪莫辨的信息过滤器,能否成为经常剑走偏锋的网民心态的矫正力量?在微博时代,传统媒体的藏身壁垒就是专业主义。我们以新闻专业精神,对网络信息去伪存真,对网络舆论扶正抑偏。要吸纳网络信息,但别做网民的尾巴,要吸纳网络意见,但别做意见领袖的尾巴。”

那么,具体到深度报道,受大数据时代影响成为众多业界人士的共识。张志安表示,web3.0时代就是大数据的时代,如何挖掘数据、进行可视化的表达,是未来深度报道一个很重要的变化。对此,栾轶玫也提出了相同的观点。她认为,未来的深度报道是一个“全息影像”的采写方式,是建立在技术之上的。“过去我们对深度报道采写中数据分类方式更基于一些普通的单一线条的分类方式,比如民族、性别、地域、年龄、收入等简单线条划分。而大数据时代贡献了更多的数据,比如,我们可以通过微博来了解一个人的表情、爱好、评论、甚至转发方方面面的各种线索,这些线索沉淀在数据池中,而云计算提供了对这些‘沉默数据’进行深度挖掘的可能。”因此,媒体人做深度报道时,可以对于信息之间更多维的关联进行深度调查与逻辑推理,这样对于事件的还原就有完全不同的认识,也就是说新闻写作从此可能成为一个“全新影像”的采写方式。

在深度报道的内容上,栾轶玫提出“深度报道内容上浮”概念,也就是说,在融媒体时代,新闻记者的“在场”,除了要求记者本人要亲历现场,更重要的是要有“发动现场UGC(用户创造内容)”的能力。“我们要调动所有在场的UGC给我们提供内容,并将这些内容整合在我们新闻报道中,从而成就一篇完整的现场报道,这样才不会遭到来自微博各个方面信源的质疑,才能够不损失我们的公信力。”

此外,栾轶玫认为,未来的深度报道不是平面化的,记者可以直接把视频纳入到自己的内容产品中。深度报道的方式部分是用视频的方式,由记者亲自出镜来完成,通过听的方式进行传达,或许一个人、一支笔、一个摄像机、一个照相机、一支录音笔就可以进行深度报道写作。在深度报道的呈现上,融媒体时代也有一些新的变化,就是“事件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个性化、呈现视觉化”。对此,栾轶玫表示,未来深度报道的写作方式,除了通过消息、特写、专访等常规方式外,重要的一点还要加入数据库的写作方式。这可以概括为两点,“超文本+多媒体”写作,绝对不是单链条的、平面化的写作。


观点链接

不赞成 “人人都有麦克风”一说

《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主编 徐百柯

在这样一个网络时代,好故事被发现从以前的那种偶然性,开始具有了某种必然性,但我不是很赞成过度渲染两个概念——无论是叫自媒体时代还是说“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因为发现这种故事的必然性并不是说构成新闻的必然性,我们说的新闻是真正有价值的新闻,这种必然性还需要新闻专业能力的加工。

首先是经过培训和经验积累的核实、查证、判断的能力。也就是说,我们通过微博,通过各种社交网络发现了这些好故事,但它们是真的吗?这种核实、查证和判断是需要专业的经验积累的。

其次是发现具有必然性好故事的能力。实际上,只是一个高光点或者闪光点,如何把它放置在社会的、时代的大幕布上,就是如何理解它、深化它,这是需要新闻专业能力的。比如,我们在网络上发现这些好的故事是有隐情的吗?真正的来龙去脉是怎么样的?这都需要优秀的记者去调查。

此外是表述和呈现这个故事的能力。这是我本人很推崇的,《冰点》也一直致力于在这方面尽量培训编辑记者的能力,就是记者专业的写作能力。


未来5年有两个着力点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秘书长 祝华新

在微博时代,无论是党报还是都市报,如果想位居主流,都可以做两件事:一是厘清微博上的事实真相,二是做到观点均衡,让社会各阶层都有发声的机会。在今天这个社会转型期,随着各种矛盾的累积和激化,出现了“公共知识分子”批判性的普世价值的话语体系,出现了草根民众亟待打捞的“沉没的声音”,还出现了官场经常是颟顸而蛮横的僵硬话语,这样三种话语体系的交锋。主流媒体如何在三种话语体系当中促成对话,凝聚主流民意,打造主流的社会价值观,这是未来中国社会实现平稳转型至关重要的一点。

在未来5年,将会出现两个施政的着力点,同时也是深度报道的两个着力点,一个是民生问题,一个是整顿吏治问题。这一定是新政府最关注的两个问题,同时也是民意民众最渴望解决的两件大事。


须应对微博带来的挑战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院长 张志安

微博给新闻生产带来好处,但也可能带来影响或挑战。这些可能的影响包括:

把关不够。未经必要把关,可能导致假新闻传播,比如,某周刊的微博发布金庸死亡的不实消息。因此,除了强调自由之外,我们也需要时刻提醒不忘责任,尤其是媒体人的微博表达还是要有专业主义精神。

专业失范。照搬微博、不加验证、调查不足。本来不少都市报充斥着很多“口水新闻”,只记录道听途说,却没有起码的验证和严谨的逻辑,现在微博兴起后,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吐槽新闻”。一些报纸的所谓“网络版”只是非常简单地从网上扒内容,然后做一个整合,就变成一篇报道。

情感偏激。热点事件中汹涌的网络舆论,容易影响一些记者的情绪和判断。现在,越来越多的公共事件发生后,记者一边在报道,一边也在看网络舆论,而这个网络舆论会间接或直接影响少数记者的情绪和判断。

理性不足。公众越来越习惯于微博的快速阅读和浅阅读,强化新闻的娱乐化、快餐化倾向。那么,大家对于深度新闻还有强烈的需求吗?而且,目前来看,微博并无法成为理性的对话空间,这可能也带来一种负面的影响。

(编辑:黄先昊)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