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围买球app下载

文化大观

让世界文化遗产远离战火

核心阅读

饱受战火威胁的马里文物古迹再一次引发国际关切。2月18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法国政府的联合推动下,在巴黎举办的“国际马里团结日”活动敦促国际社会共同采取行动,拯救已遭破坏和濒危的世界文化遗产。虽然相关国际公约和协定早已有之,但武装冲突对文化遗产的破坏却屡见不鲜。如何让枪炮声远离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亟待国际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努力。   

马里——

各方应承担保护文化遗产责任

2月18日在巴黎举行的国际会议研讨了保护和修复马里文化遗产的可行路径,并通过一项行动计划。该计划主要有3项内容,即重建和保护马里文化遗产,包括推广宣传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马里的历史手稿,以及提供用以保护马里文化遗产的物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博科娃表示,暴力摧毁世界文化遗产的行为是愚蠢的,现存的文化遗产如果消失,文化间的对话就不可能实现。她呼吁交战各方立即停止破坏行为,承担起保护世界遗产的责任。

马里《发展报》记者西塞对本报记者表示,极端分子以推行伊斯兰法和禁止个人崇拜为借口对古迹和古籍的损毁,其实是对国际社会的挑衅,并以此恫吓和控制当地民众。他说,所有马里人都对极端分子的行为感到十分愤慨。

马里有4处景观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特别是位于北方的通布图古城和坐落加奥的阿斯基亚陵墓目前正面临战火的威胁。通布图是非洲伊斯兰教标志性城市,其清真寺和宗教学校等一些古建筑的历史甚至可追溯到14世纪,城内著名的大清真寺是世界上最大的泥砖建筑。令人惋惜的是,通布图古城中的多处陵墓已被彻底破坏,珍藏在当地图书馆里的古代手稿也随时有成为战争牺牲品的可能。去年6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将通布图古迹和阿斯基亚陵墓列入濒危遗产名录。

自2012年4月马里陷入激烈的武装冲突以来,教科文组织就与马里国家文化遗产委员会和国际土建筑委员会共同建立了保护马里文化遗产支持机制,不仅印制了马里文化遗产图,还编辑出版了马里北部文化遗产须知手册,并设立了特别基金,用于拯救和修复已遭破坏和濒危的马里文化遗产。此外,教科文组织还与国际刑警组织、世界海事组织以及法意警方合作,打击非法走私与买卖马里文物的行为。

叙利亚——

数家博物馆遭到破坏或偷盗

本报记者18日在大马士革国家博物馆看到,只剩下一部分古代石雕零散地在室外展出。馆长马亚森·法塔尔女士介绍说,半年前,大马士革博物馆的展厅就已暂停开放,而文物已被分级别储藏在不同地方,包括叙利亚中央银行保险柜、博物馆地下仓库等。

目前,政府军控制地区的文物保护工作相对较好。法塔尔说,以大马士革国家博物馆为例,这里每日有两班各8名安保人员负责安全警卫工作。此外,博物馆的监控系统与附近的一所警局联网,平日有警察在博物馆四周频繁巡逻。尽管国家博物馆至今没有发生不法分子袭击事件,但是,法塔尔对非政府地区的文物保护工作表示了担忧。

叙利亚文化部长里巴纳在接受当地媒体采访时表示,叙利亚的文物多存放在安全的地方,但是也有一些文物遭到盗窃或破坏,如中部哈马省一家博物馆的一座镀金头像失窃。此外,在叙利亚与黎巴嫩交界的地区也存在挖掘、走私文物的不法活动。

最近的一份报告显示,叙利亚已经有12家博物馆遭到轰炸、破坏或偷盗。里巴纳对此称,保护叙利亚成千上万的文物古迹困难重重,叙利亚的文物工作人员正在日夜关注文物古迹的保存情况。据统计,叙利亚全国有38家博物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日前呼吁加强对叙利亚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尤其是北部冲突较为严重的城市阿勒颇。

埃及——

积极保护动荡时期文化遗产

“虽然没有发生战争,但近期的动乱已经对埃及的文化遗产造成不小的冲击和破坏,而保护动荡时期的文化遗产,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国家也在采取积极措施,避免文化遗产受到更大的毁坏。”埃及文化部官员哈菲兹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哈菲兹介绍说,自从开罗市中心的解放广场2011年年初爆发“革命”之后,近在咫尺的埃及博物馆屡次受到冲击,幸亏军队及时保护,才避免了更大的损失。然而,不断动荡的局势还是给埃及文化遗产造成了极大破坏,如2011年12月中下旬,埃及总理府附近的埃及研究院被游行的暴徒焚烧,大量文献、手稿和珍本书籍被完全烧毁,包括无价之宝、法国人撰写的20卷本的《描述埃及》手写本。

为使文化遗产免受更大的破坏,埃及政府加强了对历史遗迹、文物景点和旅游景区的保护工作。同时,不少埃及民众也积极行动起来,组织“人民委员会”,防止游行冲突的浪潮波及文化遗产。

阿富汗——

文化遗产保护形势不容乐观

据巴基斯坦《黎明报》网站报道,结合过去25年在阿富汗的所见所闻,历史学家、法国一家报社记者菲利普·弗朗德里表示,塔利班对阿富汗文物造成了很大的破坏。

2001年3月,阿富汗塔利班领导人以保持伊斯兰教的纯洁性为由,不顾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对,将屹立了1500年、号称世界佛教圣迹的“巴米扬”大佛化为碎石,许多佛像也遭遇毁灭。弗朗德里在他的著作《阿富汗:魔鬼的宝藏》中,将“基地”组织和塔利班的文物破坏行为视为“大屠杀”,他表示,相比较于大量被毁坏的文物,“巴米扬”大佛仅仅是冰山一角。

法国小说家、艺术家安德烈·马尔罗表示:“阿富汗已经有2000多处国家文化和艺术遗产遭到破坏,这切断了阿富汗文化与印度和欧洲相关的根源,也根除了过去与伊斯兰有关的文化痕迹。”

有文物专家表示,当前阿富汗的文化遗产保护形势不容乐观,该国教育水平普及程度不够,阿富汗战争爆发以来,文化遗产遭受破坏的情况较为严重。当下正处于一个关键的时期,阿富汗政府应该采取行动,通过文化宣传和教育,切实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否则,更多的遗产将遭到破坏,或者被收藏家转移到世界的其他地方。

(本报巴黎、约翰内斯堡、大马士革、开罗、伊斯兰堡2月18日电 记者王芳、邢雪、张建波、焦翔、黄培昭、杨迅)

>> 点  评 <<

柳华文(中国社科院国际法研究所研究员):人类至今无法完全避免国际和国内战乱的发生。国际人道法的诞生和发展就是人类社会文明本质的必然要求,它试图最大程度地减少暴力及其对于生命和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

在国际人道法中已被认可的习惯法规则是:不论是国际性或非国际性武装冲突,冲突各方必须尊重文化财产。一方面,除非属于军事目标,在军事行动中须予以特别注意,避免损害用于宗教、艺术、科学、教育或慈善目的的建筑以及历史纪念物;另一方面,除非为军事必要所绝对要求,禁止将对于任一民族的文化遗产具有重大意义的财产作为攻击目标。

可以说,国际法发展到今天,已经建立了针对武装冲突中文化财产保护的规则。如何积极倡导非常状态下的文化财产保护,同时加强国际法制的实施刚性,正在成为国际社会的共同关切。

进入新世纪,人们仍然在为防止冲突、缔造和平而努力。在武装冲突发生时,人们仍在呼吁,让枪炮声远离作为人类文明和民族文化果实的文化财产。

编辑:黄奥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