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三环北太平庄桥西北角车水马龙,有多少人会注意到路边那个写着“中央新影”的大院子?步入其中,向前望去,主办公楼上“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11个烫金大字遒劲有力——1953年由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
2013年,正值新影厂建厂60周年,作为纪念,纪录电影《电影先锋》将于5月底推出,将镜头对准了当年一批纪录电影人。正是他们,用一帧帧纪实镜头定格下共和国的历史进程。截至目前,新影厂拥有42万分钟长度的纪录电影资料,俨然一座历史影像档案馆,其中很多老纪录片都是“绝版记忆”。
沉淀百年历史影像
新影厂的前身是成立于1938年的延安电影团。作为我国唯一生产新闻纪录影片的专业机构,新影厂自1947年以来共拍摄了4000多部纪录影片,如果再加上从外界收集的影像资料,共计拥有时间跨度达100年之久,数量多达5000部、42万分钟长度的珍贵历史影像。
“胶片是一本10分钟,我们大约有4.2万本,42万分钟,这就意味着能放大约七千个小时,如果每天滚动播放24小时,就得放将近300天。”中央电视台副台长、新影厂厂长高峰说。
新影厂的片库位于影视资源楼地下一层,要想进入其中,得经过重重“关卡”,就连电梯口都设有防盗门。“这儿可是我们的宝库啊!”片库负责人张玉欣说。
步入其中一间片库,映入眼帘的是一个“铁片盒”的世界,一排排高大的铁架子上码放着一摞摞铁片盒,里面是各个年代新闻纪录片的拷贝。张玉欣随手拿出一些拷贝来看,拍摄于1949年的《北京入城式》、《解放天津》、《百万雄师下江南》……拍摄于1950年的《烟花女儿翻身记》……拍摄于1958年的《一步跨过九重天》、《首都夺钢大战》、《人民公社好》、《说唱大跃进》、《农业卫星满天飞》……拍摄于1966年的《毛主席派来的医生》、《向毛主席的好战友刘英俊学习》、《毛主席接见红卫兵和革命师生》……
还有很多拍摄于1949年之前的新闻纪录片,比如,1947年的《活捉谢文东》、《追悼李兆麟将军》、《农民翻身》,1948年的《解放东北最后战役》、《东影保育院》等。相对于新中国成立后,这段历史时期的片子数量少很多。
穿梭在一排排新闻纪录片拷贝之间,仿佛游走于历史隧道之中。“我们最早的影像资料还有晚清、辛亥革命时期的,只不过不是我们自己拍摄的。”张玉欣说。如果依照时间坐标,“国家记录者”新影厂拥有的影像资料,记录了晚清、辛亥革命、大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等重大历史事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工业、交通、民生等方方面面,几乎是全景式地见证了近现代及当代中国的历史变迁。
别让“历史”睡着了
由于稀缺和独特,新影厂的这些历史活动影像都是以分钟为单位出售的,买主多是电视台、影视公司,他们在拍摄影视剧时会用到。
“平均下来一分钟1万元左右,今年会有所上涨。总体来看,新中国成立前的影像贵一些,有的能达到每分钟2万元。”新影厂影资部主任朱勤孝介绍说,“我们基本是以10年为一个时间档进行定价的,越早的越贵。另外,国家领导人、名人的影像,还有航拍、灾难镜头等特殊摄影,价格也会高一些。”据了解,这块业务虽说不是新影厂的主流“营生”,但每年也会带来几百万元的直接收益。
在电视平台播出,是老纪录片再利用的另一个渠道。可能很少有观众注意到有线电视的《老故事频道》,它主要是以新影厂典藏的影像资料为核心节目资源。“这个频道24小时播出,播了八九年了,口碑效果都非常不错,对喜欢看这个频道的观众来说,看那些年代已经久远的活动影像,是一种国家记忆,是一种重温历史的方式。”高峰说。
除了“吃老本”,新影厂在盘活老纪录片上也有自己的探索,比如制作具有独特版权资源的纪录电影、电视纪录片。1997年,新影厂推出大型纪录片《周恩来外交风云》,创下3700万元票房,与同年冯小刚推出的故事片《甲方乙方》比肩,堪称国产电影票房的翘楚。这个票房成绩对一部纪录片来说实属不易。观众买账首先是因为片子好看,抛开艺术层面的探讨不谈,这部影片中很大部分是使用了新影厂当年拍摄的周恩来总理的活动影像,真实感、历史感不言而喻。这正是新影厂在摄制资源上的绝对优势。
2003年,高峰接盘以后,新影厂在盘活利用老纪录片资料上,有了一个更加明确的口号“经营历史”。“历史不经营就睡着了。这些珍贵的影像资料包括了社会的方方面面,经过挖掘与整理,通过新的方式展现到世人面前,能让它们真正体现出价值。”高峰说。
2008年,新影厂推出数字纪录电影《秘密访问》,这是中国电影史上迄今为止第一部最全面、最完整地介绍“基辛格秘密访问中国”历史事件的长篇纪录电影。影片以大量的真实史料为基础,以绝密会谈的纪录档案为关节,以生动的幕后细节为背景,再现了“基辛格秘密访华”的历史原貌。
在讲到拍摄感悟时,《秘密访问》的编导赵虹有一句话让人印象深刻:“我们试图让观众看到新影厂的新面孔。”
不靠“喂食”转身市场
2003年,高峰上任当年,新影厂收入7000万元;2012年,转企改制后的中央新影集团收入达5.4亿元。“算下来,新影厂年收入是以40%的比例递增的!”高峰语气中透着无比的自豪。近10年间,他最清楚新影厂这个国字头单位是如何向市场转身的。
追溯新影厂的历史,很长一段时间是靠“吃皇粮”,主要生产任务就是摄制政府投资项目,类似《祖国至上》、《中国三峡》之类。这些片子投资高,制作也精良,但和市场无关,主要承担宣传任务,展现国家主流意识形态。1993年,新影厂整建制划归中央电视台,成为中央电视台新影制作中心,生产的纪录片也主要是供给央视播出,应该说在收入上是有保障的。
不过,随着市场大潮来袭,新影厂不愿单纯依靠“喂食”。
2003年,新影厂筹资投拍了纪录片《梅兰芳》。片子没有像往常一样直通央视,而是卖给了地方电视台。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新影厂尝试市场化运作的开端。
2010年,国内电影制片厂纷纷转企改制,新影厂和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合并为中央新影集团。高峰任集团董事长兼总裁。翌年,新影集团推出了《中国空姐》、《汽车百年》这样的非主旋律纪录片。
最能体现“新影出品”理念提升的,当属中国首部人文生态纪录片《环球同此凉热》。该片在央视纪录片频道和“爱奇艺”网站同步首播。据视频网站的统计数据显示,首播期间其视频点击浏览总量突破250万次,单日最高点击浏览量逾60万次,排名纪录片风云榜热播第四,紧随《舌尖上的中国》之后……在2012年年底举行的多哈世界气候大会上,中国没有播放年年出现的“宣教片”《拯救世界·中国力量》、《气候变化中国在行动》,而是带去了这部作品。
《环球同此凉热》制片人赵琳琳说,摄制组跨越全球5大洲,在十余个深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国家和典型地区进行了实地拍摄,采访了全球顶级科研机构近百位有影响力的研究气候变化的前沿科学家。除了保持纪录片特有的画面效果,主创们还综合了手绘二维动画、三维动画、情景搬演、实景合成、角色旁白、纪实跟拍、政论评述等多种表现手法。
正因为如此“处心积虑”,《环球同此凉热》获得了观众认可。有网友这样评价:“这部作品开创了纪录片的一种叙事模式,不再板着面孔进行说教,也不再旁征博引地拼凑出足够的信息量。”在业内人士看来,《环球同此凉热》尝试从人文角度来解读气候变化这样一个生态主题,是中国纪录片前所未有的,同时也成就了中国纪录片的一个创新经典。
高峰也深深感到,现如今的新闻纪录电影从形态上跟过去相比已有很大不同,“过去新闻纪录电影承载的是新闻报道任务,多是政府命题作文。现在不同了,它得恢复到自身的优势上来,真正体现纪录这个概念。”
在他看来,纪录电影是有多种可能性的,比如真正社会性的纪录电影,或者是以纪录风格为先导的低成本电影,“纪录电影也可称非艺术电影,真实是它的重要特点之一,这类片子会有未来的市场空间。”眼下,新影厂正在摄制一部名叫《战友》的纪录电影,讲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三人之间的战友情谊,预计今年夏天面世,“在向电视台输送的同时,我们也希望闯一闯院线。”
抓紧搭上“数字战车”
身处数字时代,新影厂也试图搭上“数字战车”,用高峰的话说,“新的历史节点到了,我们不能守着过去自作多情。”
早在1999年,新影厂就开始了“台本”的数字化录入工作。所谓台本,就是纪录片编导在拍摄纪录片时为每一个镜头写下的说明文。在新影厂影资楼的一间办公室里,存放着一大批台本,随手拿出一本,翻开其中一页,上面写着“1958年3月3日完成”,是为《中国政府代表团访问朝鲜》写下的说明文字,字迹娟秀而整齐。“平壤市街道建筑物”、“周恩来总理及代表团人员走出机舱”、“周恩来总理与欢迎者握手”、“周恩来总理和金首相等肃立”、“周恩来总理与志愿军将领握手”……记录者对每一个镜头的内容都有明确标注,其中还包括镜头次序、镜头时长、镜头分类(如中景、全景、近景等)。
“新影厂的纪录片都具备镜头一级的说明文,那会儿编导们拍片子,台本写不完全是拿不到报酬的。现如今人们拍摄纪录片一般都不这么做了,只是标注内容简介、主题词之类的。”新影厂技术管理部主任洪小雷感叹道:“纪录片和故事片不一样,每一个镜头都有意义,当年那些老片子,如果没有这么详细的说明,人们可能都看不懂了,比如,年轻人很可能就不认识当时的历史人物。”
此外,正因为拥有如此细致的镜头说明,当有人来购买老纪录片时,根本不用整片从头到尾看一遍,就能很快找到想要的镜头画面。
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2012年6月,新影厂开始在“画面”上做文章,启动了中央新影红色历史文化(纪录片)数字工程项目。
之前,新影厂的纪录片资料都是以胶片形式保存的。洪小雷说,这种保存方式存在一定局限性,大致说来会因为使用、保存条件等因素而对胶片造成三种损伤:物理损伤,比如胶片与放映机摩擦产生划痕;生物损伤,比如因为存放环境湿度大而产生霉斑等;再就是时间久远而导致的褪色等化学损伤。
“除了出于资料保存的考虑,我们做数字化处理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适应数字时代的发展,也就是如何更好、更便捷地将这些老的影像资料应用于手机等新媒体。”洪小雷说。
从技术角度讲,对老纪录片进行数字化处理不是难事,大致包括扫描、校色与修复、制作、文件存储等几个环节就可完成。对新影厂来说,面临的最大困难是资金问题。“这项工程需要投入很大资金。首先是设备投入,大概需要近4000万元,仅扫描设备就需1000多万元,如果再加上巨大的人工投入,以新影厂目前拥有的老纪录片数量计算,要想全部完成数字化改造,粗略估算就需要3亿至4亿元。”洪小雷介绍说,中央财政目前已经给新影厂投入一部分资金。作为企业的新影厂,还需自己投入相当一部分资金。
眼下,这项工程的第一期正在进行,目标是完成2万分钟影像资料的数字化改造。至于何时完成,不太好估算,洪小雷解释:“电影一秒钟24个画面,我们需要一个画面一个画面地实现数字化,有很多老片子由于年代久远,需要一帧一帧地进行画面修复,需要大量人力投入。目前,我们的团队共有50多人,平均每天只能完成一到两个小时影像资料的数字化工作。”
依照规划,新影厂未来将建立自己的新媒体网站,而这缘于现实的尴尬。现如今,很多视频网站上都能看到新影厂拍摄的老纪录片,但据朱勤孝透露,“只有极少部分视频网站是经过我们授权的,绝大多数都是侵权的。我们也曾和一些视频网站谈合作,他们一般要求采取点击率分成的方式,也就是说,把我们的片子放到网上,根据点击率产生的效益来分成。这种类型的视频,点击率肯定不高,所以,分到我们手里的收益少之又少,一年可能也就一两万元。”
朱勤孝说,新影厂自己的新媒体网站将是一个互动交易平台,“我们拥有一个强大的数据库,所有的纪录片都将以低码媒体文件的形式存在,网友可以在线浏览,但下载不了。如果你想购买,看上了哪一段或哪一部,支付费用后我们便可以给你授权,下载使用……”在他看来,建立新影厂自己的视频网站,也许将是化解版权尴尬的一个办法。
延伸报道
老品牌开拓新事业
在新影厂大院东侧,一栋巍峨耸立的新办公大楼已经竣工,很快便可入驻。对这个“年过半百”的老厂子来说,一切似乎正处于新旧交替中。
今年底,第一家“新影电影公社”将在“皮革城”海宁落成。据高峰介绍,他们在那儿找到了一个100多亩大小的老厂房,一共有四个车间,进行了装修改造:第一个车间变身电影院,主要放映纪录片;第二个是怀旧场所,做一些展览展示;第三个是对当地传统文化的展示场所,比如海宁的皮革文化;第四个是小剧场,做一些小型演出。“我们主要是和二三线城市合作,对城市中心的老建筑,也就是‘鸡肋建筑’进行改造再利用。目前,我们在株洲、银川都已选好了地方。因为有当地政府的支持,我们的市场风险是很低的。”高峰说。
表面看,这是一种怀旧文化营销,其实是建立纪录片院线的一种迂回方式。
高峰很明白在中国做纪录片院线有多难:前提是成本低、票价低,结果是盈利少。目前的国内院线,纪录电影根本无法跟商业电影竞争。2010年,新影制作的纪录片《复兴之路》仅获得200万元票房,就已成为当年国产纪录电影的状元。到了2011年,全年十几部上映的纪录电影票房总额才200万元。
反观国外,情况大有不同。据了解,2011年,美国有超过300部纪录片在纽约的院线上映,且有两部影片收获了超过1500万美元的票房。其中,有相当比例的影片是在专门的纪录片院线放映的。在英国、法国,纪录片院线由国家出资扶持,在美国则有专业基金会资助。
“国内纪录片市场始终是一个封闭的生态圈,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市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能想办法去推进这件事,希望借助‘新影电影公社’,让那些真正有价值的纪录片重见天日。”
除了开拓“新影电影公社”,新影厂还有很多新事业在规划、筹备之中,比如开办摄影培训机构,筹建纪录片博物馆、建立纪录片交流中心、开发“工农兵”商标品牌价值等。高峰一直认为,新影厂需要多种经营,“光靠拍摄传统电影胶片肯定是不行的,还要开发新的市场,依托一个老的品牌去开拓新的事业。新影厂以雄厚的影像资料为品牌,以扎实的创作能力为基础,一定会开发出新的经济增长点,传承历史,开拓前行。”
(编辑:黄先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