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一九四二》剧照
影片《辛亥革命》剧照
冯小刚的新片《一九四二》已于11月29日上映。作为一部沉重、严肃的历史题材大片,该片登陆院线,可谓历史题材创作的一大收获,也是今年国内不可绕开的一个文化事件。有意思的是,近年来历史题材大片相继涌现,多集中于近现代中国历史,目前仍方兴未艾。
此类大片的勃兴,每次新片投入市场,都能引起观众的瞩目和热议,形成了一股潮流。这批新型大片,或展现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或呈现苦难深重的生活场景,在塑造历史人物方面也能别开生面,取得了不俗的成就。同时,如何处理这类题材,这些影片也从各自角度提出了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
古装片没落 近现代成富矿
古装大片始于2002年张艺谋拍摄的《英雄》。经过这些年的发展,这类影片的口碑江河日下,观众多有审美疲劳之累。如去年上映的《战国》、《杨门女将》、《关云长》等古装大片,口碑则跌到了谷底。恰在古装大片走向末路之时,一批表现近现代历史题材的大片勃然兴起,并取得了不错的票房和口碑。如《建国大业》、《建党伟业》、《辛亥革命》等主旋律历史题材大片,相继投放市场,在观众中引起较大反响。《南京!南京!》、《金陵十三钗》、《一九四二》等灾难型历史题材大片,每一部也备受关注。台湾历史题材大片《赛德克·巴莱》,今年在大陆上映,也引起一番热议。
跟古装大片不一样,这批近现代历史题材影片很少戏说,采取的都是比较庄重的态度,口碑尚未背负“烂片”的恶名。同时,以近现代历史为背景的大片也层出不穷,比较典型的如《十月围城》、《白鹿原》等。“古装类型片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需要新型大片来反同质化,从创作者、市场到观众,现在都需要近现代历史题材影片。”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副所长赵卫防认为,观众对近现代历史更感兴趣,他们迫切希望了解这段历史。
在赵卫防看来,近现代历史题材比古代题材更具揭秘性,能让观众增加对历史的认知。如《建国大业》、《辛亥革命》这类宏大叙事影片,观众对其具体的历史细节、人物行为,仍然了解不多。像《一九四二》这部影片,涉及到河南大饥荒,今天的观众对当年历史真相的了解可能很少。而且,近几年恰逢各种周年纪念,客观上也为拍摄这类大片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一些大牌导演如张艺谋、冯小刚、陆川等人,都面临着创作上的转型,也对严肃的历史题材感兴趣。
“大家突然发现,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有一片可以放开手脚去创作的开阔地,中国近现代痛苦而多难的历史,因为缺乏足够多的记录而分外引人好奇。”因此,影评人韩浩月认为,对那段历史的描述,遂成为影视创作新开发的富矿。“拍近现代历史题材整体上比较安全,又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可以发掘,创作的自由度比较大。”导演闫然说,“只要有基本的文史修养,近现代历史戏的创作是可以尝试拍摄各种类型的,战争、灾难片都可以拍。”
随着近年来中国电影市场的高速发展,国产大片邀请国际明星参演已成风尚。事实上,用巨资拍摄历史题材大片的时机已经到来。韩浩月觉得,导演们开始重视国际市场,他们不再闷头拍片,而是选择抬头闯荡世界。继《金陵十三钗》启用好莱坞影星贝尔担任男主角之后,《一九四二》也一举请来奥斯卡影帝阿德里安·布洛迪和蒂姆·宾斯担任外援,冯小刚在多年积累商业片拍摄经验和资金的基础上,也有能力处理这类宏大历史题材,追求其导演生涯中里程碑式的作品。
宏大叙事仍显概念化
在这类影片中,《建国大业》、《建党伟业》、《辛亥革命》都属于宏大历史叙事影片,涉及历史人物众多。但这些影片跟过去同类影片相比有着明显的新气象。《建国大业》可以说是主旋律历史大片的一个标志和转折点。影片采用空前规模的大明星阵容,170多位明星参与演出,使电影在保持宣教作用的同时,突出其商业性,发挥了电影的娱乐功能。影评人云飞扬认为,过去的主旋律电影往往高高在上,而这些影片放低了身段和姿态,按照市场规律办事,这本身就值得赞赏。
这些影片在领袖人物塑造上有明显突破,更加人性化、生活化,把领袖还原成普通人,通过生活细节表现他们的内心活动和思想感情。如《建国大业》里周恩来经常为人们斟茶递水,形象儒雅而平和,但当他得知冯玉祥在船上被大火烧死后,忍不住大骂工作人员的疏忽。影片把领袖性情的另一面展现出来,这在以前的影视作品中是罕见的。而在《建国大业》、《辛亥革命》里,蒋介石、袁世凯这类以往银幕形象生硬的历史人物,也有了更加个性化的一面。
“这几年近现代历史题材大片常见很新颖的处理,过去这类影片的视角总是从胜利者的角度出发,一味弘扬胜利,对历史的认知和表现常有偏颇,现在这些影片多少都带有一点反思的色彩。”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教授田卉群认为,如《建国大业》、《辛亥革命》,对历史人物的表现都是比较个性化的,提供了新视角。又如《南京!南京!》、《赛德克·巴莱》,也都变换了角度,试图置身当时的历史情境,尽量接近历史的真相。
不过,在可贵创新的同时,这些影片也存在不少缺陷。“《建国大业》、《辛亥革命》仍显概念化。”赵卫防认为,影片在具体细节上有探索,但整体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突破。电影市场研究专家蒋勇进一步指出,这类历史大片有点像流水账,把很多历史画面串联起来,虽比过去更加客观,局部也有不少亮点,但很少能够深入触及历史人物的命运。用全明星阵容来讲历史,观众在银幕上看到的只是一张张明星脸,却看不到更多的历史内涵。
提及宏大历史题材创作,导演翟俊杰感慨良多:“拍摄大历史事件,不要只对大事件的来龙去脉,面面俱到地进行阐释,这会导致以史掩人,看不到具体生动的历史人物。”他说,尤其是战争题材,更不要变成历史教科书,否则,观众还不如去看历史书,没必要拍成电影。他举例说,影片表现一场战役,不必描述战役前后经过,关键是表现战争中人物的命运。在他眼里,《一九四二》把宏大历史事件处理得就比较好。
关注小人物 折射大历史
看过《一九四二》后,翟俊杰感触很深,连连称赞这是一部具有史诗品格的影片,把上世纪那段惨痛的历史记载下来了。“最让我感动的是,影片关注普通民众,有着极大的情感力量,拨动了观众的心弦。”他动情地说,自己就是河南人,小时候对饥饿的记忆很深刻,而电影里对难民的表现,细节都非常真实。张国立扮演的老东家、冯远征扮演的佃农,以及灾民逃荒的情景,令人难以忘怀。
“以前拍灾难片多少有点拐弯抹角,但《一九四二》直白地呈现历史,对历史更有责任担当。”韩浩月指出,以前很多历史题材影片都是从国家、大人物的角度来表现,《一九四二》虽然全景式再现了河南大饥荒,但更多是从逃荒的灾民这类小人物的角度来看大历史。其实,好莱坞的史诗片大多也是从个人、家园的视角展开叙事,折射大历史,而普通人的视角及情感,更能跟今天的观众产生共鸣。相比之下,从大人物的视角再现历史,便很难跟当下的观众产生心理上的关联。
编剧苏健也对历史题材创作深有体会,他主张越是大历史题材,越要写小人物,尽量用底层的小视角来讲故事。“大人物在历史上做了什么,大家都知道。但当时的百姓是怎么生活的,观众很少知道。”他说,特别是在战争或灾难的状态下,通过小人物的行为,更可以表现人性的深度。好莱坞大片也是如此,做得比较好的战争历史题材影片《拯救大兵瑞恩》,就是从普通士兵的视角还原诺曼底登陆的过程,士兵眼里看到的不是荣誉、英雄壮举,而是血肉横飞的残酷战争场面。
处理历史题材,塑造真实可信的历史人物也十分重要。但很多历史题材影片把人物搞得很苍白,行为动机往往令人难以置信,不可理解。“导演拍摄历史题材,很容易把个人想象强加到历史人物身上,结果就会跑偏。”云飞扬举例,在《十月围城》里,众多底层人物舍命保护孙中山,但影片并没有交代清楚,既然这些人并不知道他们保护的就是孙中山,又怎么可能轻易地前赴后继去牺牲呢?与此相似的是,在《金陵十三钗》里,十三位青楼女子集体站出来舍命救人的行为,其动机也很牵强。
在赵卫防看来,历史题材影片要把历史人物的真实性、曲折性和复杂性表现出来,在面对选择的时候,要表现出他们为什么会这么做。“《可爱的中国》对方志敏的刻画就比较人性化,当时,正处于革命低潮时期,他不可能一派乐观,影片把他的苦闷心境表现出来了。”他说,又如《赛德克·巴莱》,对当年雾社事件中的人们,也表现得比较真实。影片中,组织战争的赛德克族人事先没有考虑周全,结果酿成严重失误,影片没有陷入公式化的毛病。相比之下,影片《梅兰芳》对梅兰芳形象的塑造,就显得有些脸谱化。
价值观明确 勿消费苦难
在近年拍摄的历史题材大片中,《一九四二》、《南京!南京!》、《金陵十三钗》等并非完全纪实的历史影片,而是结合了历史和艺术虚构。在田卉群看来,历史题材不能过度纠缠于历史本身,塑造一些虚构人物是很正常的。“《一九四二》借助多个视角来展现1942年的历史,表现各种政治力量对灾难的反应,有对中国文化弊端的反思。”她认为,这在国产历史大片中是一个突破,比较有说服力。
相比之下,《南京!南京!》、《金陵十三钗》也尝试采取新视角来表现南京题材,效果却并不理想。“《南京!南京!》采用一个日本士兵的视角,最后日本士兵还释放了中国人。《金陵十三钗》采用美国人的视角,美国人突然转变为救人英雄,一群青楼女子还集体牺牲去救学生,这不符合生命平等的价值观。”云飞扬直言,对历史题材进行虚构是可以的,但不能违背基本常识,传达混乱的价值观,让人难以接受。《赛德克·巴莱》对赛德克族的原始本性所进行的张扬式解读,就很容易被误读为弘扬暴力,从现代人的视角看,也是不易接受的。
“处理这类沉重的历史题材,在艺术虚构上要特别小心,虚构人物必须要为价值观服务,不能遮盖电影的主题。”韩浩月说,《南京!南京!》、《金陵十三钗》都想反思战争,出发点都是表现战争中的人性,但其价值观很不清楚,引起很大的争议。而在好莱坞历史战争片中,价值观是绝不含糊的。田卉群觉得,在当下社会环境中,创作者自己在价值观上往往就很纠结,掌控力不够强,拍出来的影片也很容易混杂。
不少专家觉得,从人性化的角度拍摄历史题材,可能更具有普世性,但遇到严肃历史题材一定要谨慎。“比如南京题材首先应建立在民族情怀、爱国立场的基础上,不能置国人的伤痛于不顾,而一味强调所谓的人性。”赵卫防批评,《南京!南京!》、《金陵十三钗》更多是从商业立场出发来拍片,重要情节违背了历史事实,有商业投机的成分。北京电影学院教授黄式宪更是激烈批评,认为《金陵十三钗》看不到对历史的敬畏,把大屠杀题材和情色结合在一起,只为迎合国际市场,其结果是在美国也一败涂地。
由于近现代历史题材大多比较沉重,专家提醒不要把影片变成对苦难的消费,尤其注意不要把商业卖点建立在暴力、血腥上。“历史题材影片必须是严肃的,来不得半点轻佻、低俗。如果历史中确有暴力、情色的事实,电影人要用冷静的眼光去表现,而不是极力渲染,不要低估观众的观赏水平。”蒋勇说,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苦难太多,电影人不能拒绝表现历史的真相,但创作一定要有诚意,不能拿苦难来卖钱。就《一九四二》而言,专家们认为,影片虽有商业元素,但并没有刻意渲染苦难,残忍和温暖的人性细节都有,表现得比较可信。
(编辑:黄先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