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2013届重庆大学毕业生双选会现场。CFP
陈恒制图
11月24日至30日,“2012年全国人力资源市场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周活动”在广西南宁人才市场启动。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有关负责人在会上透露,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到699万,比2012年增加19万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毕业生最多的一年。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推进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这为我们指明了方向。
“史上最多”遭遇“经济放缓”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增速较往年放缓,经济运行下行压力增大,人们普遍关心,这对目前大学生就业究竟有多大影响?“目前离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在70%左右,预计到年底将超过90%。”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杨宜勇表示,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态势目前基本平稳。
在江苏南京,2013届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专场公益供需洽谈会举办的首日,5.7万毕业生进场,争抢4.2万个岗位。据了解,江苏省2013届高校毕业生共有53.2万人,比去年多了6000人,而岗位需求明显缩水,近期省内两场最大招聘会提供的岗位就少了4000个。
在对就业需求变化感知敏锐的沿海一线省份,首场人才招聘会通常是年度就业形势的风向标。有关专家表示,全球范围内的经济不景气,导致国内外向型企业用人需求相应减少,2013届高校毕业生面临着相当大的就业压力,情况甚至不会比危机最严重时的2008年好多少。
“明年大学毕业生数量达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峰值,明年的就业压力也会是最大的一年。”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苏海南表示,受国内生产总值增速放缓的影响,国内就业渠道有所减少:公务员招考提供的就业岗位不会增多,事业单位面临分类改革,岗位需求同样也不会明显增多,再加上各类企业尤其是外向型企业外部需求减少,导致岗位需求减少,毕业生需求总体有所减少。
“一方面新毕业的人数迎来峰值,另一方面就业需求减少,两方面结合起来,明年的就业压力相对往年明显增大。”苏海南表示。
面对“史上最大”的毕业生就业压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信长星强调,要大力创造就业岗位,积极鼓励大学生创业,通过多种措施促进大学生就业。
供求脱节:如何找准定位
在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周广西人才招聘会的现场,广西外国语大学的2013届毕业生于俞芝告诉记者,在出去求职之前,她对自己的就业比较有信心:“我的想法很简单,要求不高,只想在广西找一份‘合胃口’的工作——和自己的专业‘国际贸易’对口,就可以了。”
到了现场,她才感到现实和理想有很大差距,“这里的大多数企业仅提供2-3个的岗位,不仅数量有限,而且对工作经验和外貌身高还有规定,我和几个同学转了好久都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小于认为用人单位对于毕业生的要求“偏高”。
企业招聘人才数量减少,导致企业在挑选人才时要求更高。
“面试了一上午,来询问的毕业生不少,但是我感到符合我们要求的人才比较少。”在招聘会现场,《规划师》杂志社相关负责人郭先生告诉记者,随着杂志社的发展和定位的提高,每年的招聘标准也在相应提升。从企业要求来说,大部分来求职的学生缺乏实际操作能力,理论基础与实践经验兼具的人才稀缺;多数应届求职者缺乏对市场和自身的了解,定位不清,造成供求脱节。
一方面是企业需要招录有工作经验的大学生,一方面是应届大学生苦于自己没有工作经验。
杨宜勇认为,毕业生“适销不对路”的原因,与目前高校培养学生的模式不够科学有关。“大学培养机制要和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相对应,要和市场接轨,我称之为‘订单式生产’。在国外,应用技术型大学特别多,这样的毕业生一到工厂就能上手,并不是扎堆培养那种普通的高校学生。”杨宜勇认为,可以效仿国外学校,及时跟踪、公布每个专业的就业率、起薪,信息透明对大学招生、吸引人才都有好处。“学校可以根据市场需要,合理增减和调整课程。”
“毕业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在于创业不足,”杨宜勇进一步指出,“当前大学生创业少和创业难实质上是观念有问题。美国应届毕业生离开学校时,第一个月选择自主创业的比例达到26%,这一比例在中国不到1%。”1和26的区别体现出中国大学生创业精神与意愿的薄弱,“宁做凤尾不做鸡头”的观念让毕业生裹足不前,同时催生出“国考热”“考研热”的高涨。“实际上,大学生是劳动力市场的人才,要创新拼搏,大胆创业,培养自己的社会经验和开拓精神,并且在创业之后带动其他的人就业。”杨宜勇说。
为此,全国人才流动中心副主任谢瑗建议,可以通过搭建就业见习的平台,认定一批就业见习单位。“我们要推动包括就业见习、技能培训、社会保险、岗位补贴、小额贷款在内的各项政策,帮助毕业生就业和自主创业。”谢瑗说。
基层就业:还需更多政策激励
近日,北京协和医学院2013届硕士毕业生陈然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按照毕业后的去向意愿排序,在他的同学当中,希望到欧美国家留学深造的人数占第一位,其次是考公务员,第三是到研究机构和事业单位就业,第四是到一线城市的医院就业,第五是回家乡的大医院就业,第六是到外企担任医药代表。
“据我所知,目前身边还没人愿意到基层农村去当医生。除了起步平台低、工资待遇差、医疗风险大等等外部因素,最主要是大家对基层工作环境的不熟悉、不了解,一方面基层医疗单位对于一些前沿知识用不上,我们感到自身很难学有所用;另一方面刚刚毕业的医学院学生自身经验尚且不足,也不一定符合基层需求。”陈然说。
一方面是大学生去基层医疗机构的热情不足,另一方面是基层对于医学人才的需求迫切。
如何缓解矛盾?今年,广西“三支一扶”计划选拔招募350名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基层服务。据介绍,此次主要将“三支一扶”大学生重点倾斜到基层卫生岗位和劳动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岗位,把“三支一扶”支医计划作为“广西青年医学英才培养计划”的重要选才平台。
据了解,“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农村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等国家和地方项目,近年来吸纳了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我国的选调生数量,正以每年超过万名的速度增长。“这些政策措施对于解决大学生就业难起到一定帮助,但是从落地执行效果来看,还存在许多缺陷,政策多而法律少、基层执行力度不一、缺乏实际配套方案支持、实施效果没有监控和约束、缺乏有效的激励政策等等。”北京大学人力资源研究中心主任萧鸣政说。
苏海南指出,对于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必须在框架性政策的基础上,要进一步细化,增强可操作性;对于现有可操作政策,要进一步强化落实;此外,针对后续衔接、转移就业及相关的政策激励等问题,要进一步完善。“只有把政策落实得更好,保障和激励政策更科学,才能让大学生们更安心地在基层扎扎实实地工作,并能有更好的发展前景。”
(编辑:黄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