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79年开始恢复和兴建,大学出版社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出版业和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非大学出版社相比,大学出版社将学术出版作为主要方向。针对学术出版现状,大学出版社视存在问题并正积极寻求解决之道,力求在“两个效益”之间找到平衡点。
优质资源固立社之本
“学术出版是大学出版社的立社之本。”这是很多大学出版社的共识。南京大学出版社社长左健认为,不管出版形势、出版体制发生什么变化,学术出版是大学出版社安身立命的根本。大学出版社的核心资源在母体大学,大学出版社要牢牢抓住学校的资源,因为有资源才有未来;同时,也要在内容、学术规范、编校、装帧等各方面提高质量,这样才是真正的“学术出版”。
北京大学出版社社长王明舟认为,大学出版社的办社宗旨就是为教学科研服务、为人才培养服务、为社会发展与进步服务,这个宗旨决定了大学出版社的行为,那就是必须将学术传播、思想传播、知识传承、文化积累与市场运作紧密结合,在服务中求发展。他表示,大学出版社作为文化企业,必然要遵从企业的一般规律,追求创造经济价值是必然的选择;但是大学出版社理应承担起神圣的社会使命,为实现母体的社会责任尽一份力量。
学术出版是大学出版社“魂”之所在。那么,如何转化所依托高校的优质学术资源,并加以最大化利用?
浙江大学出版社总编辑徐有智认为,高水平学术出版一直是该社的基础和根本。学术出版不仅能提升学校的学术声誉,而且对学校学科建设有着很大的支撑作用。通过加强与浙江大学的紧密联系,这几年来,该社在学校优质学术资源出版上取得了很好的发展,如今年浙大的文科大会出台了《中共浙江大学委员会浙江大学外围买球app下载进一步发展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里面讲到要设立的文科基金就是由该社与学校共同设立的。“我们希望通过将学校优质学术资源转化为优质的出版资源,在提升学术影响力的同时提升出版社的品牌和核心竞争力。”他表示。目前该社每年学术著作的出版品种已占年出新书的1/3以上,学术出版已经成为该社很重要的品牌支撑。
南大社则坚持以“学术立社、品牌兴社”的办社宗旨,社委会成员带头,和各部门编辑一起深入院系,努力争取以南京大学为主的高校学术资源。“我们提出,要做到一些重要的院系、学科带头人都有我们的编辑在跟进与联系。”左健表示。在这样的理念下,南大社近年策划了众多精品力作。
“大学出版社身处学术重镇,与大学的密切关系使我们能够最先掌握各种学术出版资源,及时跟进了解学术前沿动态。”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社长王焰表示,华东师大素以教育学和心理学闻名,其学科优势与高水准作者队伍为该社出版资源的开拓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依托这样的资源平台,该社制定了长期发展战略:走大教育之路,服务教育,服务学术。
坚守创新助困境破解
学术著作的原创性和质量,代表了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水平,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表现。今年4月,浙大社开始执行一套新的学术著作出版规范,其中规定了学术著作书稿的编写规范、同行评审制度等。这也是国内首个出版社制定的学术出版规范。徐有智认为,大学出版社作为学术成果传播的重要基地,理应制定相关规定对学术著作的出版进行约束。目前国内学术著作出版存在门槛低、数量庞大、图书质量差、缺乏原创性,以及相互抄袭内容、图书没有索引、内容基本不通过同行评议等问题。特别是出版门槛低,就存在“劣币驱逐良币”的风险,很多质量不高的书靠提供出版资助充斥市场,不仅占用了大量的出版人力、物力,而且影响读者和高水平作者对出版的信心,长此以往必将给国内学术出版乃至国家科学研究带来负面效应。
“学术研究是追求真理的一项活动,学术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根基。”王明舟认为,当前一个值得忧虑的现象是,学术管理、评价体系不合理,原创性差,学术失范甚至学术不端行为大量存在,学术垃圾充斥。出版机构在学术出版工作中比较普遍地存在着商业考虑过多的现象,而已经出版的相当多的所谓学术著作达不到规范要求,创新性严重不足。这就形成了一种学术出版繁荣的假象。
“学术出版所面临的危机,表象是学术图书很难赢利、乃至亏本,深层次的原因是,普通读者乃至学术圈内的读者对现今的学术图书产生了信任危机。”左健表示,过去,一本书的出版就像一个仪式,标志着一份成果的诞生。要重塑人们对学术图书的信任,需要学术界、出版界以及高等教育的评价机构等各界共同努力。
针对当前学术出版存在的问题,王明舟给出的建议是:要实现突破,第一,出版者必须要有学术出版的热情和理念,只有这样,学术出版才能坚持;第二,思路要明确,结构要合理,不断坚守和创新,著译并重,以精为要,必须严格坚持学术出版的法律规范、学术规范、技术规范,建立公平的学术出版环境,以科学的评审制度,保证学术出版的基本门槛,抑制、减少平庸作品以出版补贴、自费出版的名义泛滥;第三,充分发挥国家出版基金等各种基金的作用,加大对优秀学术著作的出版支持力度,减轻出版机构的经济压力,促进更多优秀学术作品面世;第四,大力加强对编辑的业务培训,提高编辑人员把握学术著作的能力。
“学术著作在编辑这里把好关,就会大大减少学术垃圾产生的可能。具有较高学术素养的编辑,是保持出版社学术品格的中流砥柱。”王焰表示,华东师大社要求学术编辑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素养,培养学术责任感、学术敏感性和学术鉴别力,甚至可以参与一些学术研究。
高远放眼抓“两个效益”
“虽然学术出版目前尚不足以对大学出版社的生存和发展提供经济支撑,但很多大学出版社依然坚定地选择学术出版作为立社之本,‘痛并快乐着’,因为学术出版是大学出版社的本源。”王明舟道出了很多大学出版社共同的坚守。
大学出版社应如何平衡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徐有智认为,出版作为文化产业,应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我们认为,做学术出版不能只看经济效益,而要从国家整体学术水平提升的角度来看,如果完全按照高要求来做高水平、高质量的学术出版,投入大、成本高、难度大,即使有一定的经费资助,出版社仍然难以获得好的经济回报。”目前由于制度的缺失,加之没有一套很正规的学术出版规范,很多出版社只是将学术出版资助视为一个经济来源,没有考虑也没有动力去真正重视学术出版的质量与水平。
王明舟认为,出版创造的利润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最直观的,就是为出版企业实现了多少利润;更为重要的是另一个方面,即为社会间接创造了多少价值。比如,也许一项新的研究成果和技术的传播,出版企业并不赢利,但完全可能因此而带来其他行业的飞速发展与效益的大幅度提升。“先进思想和观念的传播,可能带来社会的大发展,其价值是不可估量的。因此,要站在更高处衡量传播学术与创造利润的关系,不可以从出版企业的局部,单纯地以利润作为取舍的唯一标准。”王明舟说。
“学术出版的赢利问题是出版方必须要考虑的问题,但是赢利的‘期望值’要合理。”左健认为,从本质上来说,学术出版在整体上永远是小众的,少数学术价值很高的图书即使亏本也要出版,并且做学术出版的人都明白,其实这些书最终是不会亏本的,是完全可以赢利的。
“我一直坚信,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不矛盾,二者相辅相成。”王焰认为,虽然学术出版物不会像通常意义上的畅销书那样,能在很短时间内给出版社带来巨大经济效益,但是真正高质量的优秀学术著作仍然有其市场,而且,契合公众需求、摸准市场脉搏的学术出版物,还是会带来可观的经济回报。对于出版社来说,只要开动脑筋,把学术与市场两者完美地结合起来,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并非不可能。该社选择了一条知其难为而为之的道路,即:出精品,走高端之路,以品质求生存,坚决杜绝学术垃圾。目前学术书已经占华东师大社产品结构的20%左右,每年销售码洋也占到全社销售码洋的1/5。一批高质量的学术著作不仅使该社得到了学界的认可,显著提高了出版社的学术品位,而且实现了不错的销售成绩,打破了学术书不赚反亏的尴尬状况。
编辑:黄先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