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围买球app下载

高教视点

做强高等教育 重在提高质量

学术本位、人才培养、内涵提高、德智体美、面向全体,这五种观念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禹天建 绘

日前,上海纽约大学正式成立,这是我国第一所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美合作创办的大学。学校计划于2013年秋季招收第一届本科生300名,学费初定为中国大陆(内地)学生每学年10万元人民币。CFP供图

编者按:

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重要方针。去年4月2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高等学校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当前,高等教育战线认真贯彻总书记讲话要求,深入贯彻教育规划纲要,积极探索如何提高质量。从今天起,本报开设《提高质量大家谈》栏目,聚焦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从思想观念、政策措施等方面,请大学书记、校长、专家、学者以及高校师生进行深入讨论,欢迎大家踊跃参与。

提高质量应当树立五种观念

纪宝成

我们已经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做大了中国的高等教育,现在的任务是要做强中国高等教育。做强高等教育的关键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党和政府非常重视这个问题,全社会也很关注。要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认真转变观念,更新观念。观念很重要。观念不更新,改革措施再多,建设举措再优,都很难到位。

在我看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应当树立五种观念。

坚守学术本位

坚守学术本位的含义是什么呢?高等学校是以学术为本、以人才培养为本的,它是追求真理、培养人才的地方。正如蔡元培所说: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提出以后,市场导向的改革由经济领域发端,逐步蔓延,结果中国几乎所有的领域都以市场为导向,出现了教育产业化、市场化的现象。甚至有人提出“要把教育当成一个产业来办,要把学校当成一个企业来办”,“不要找市长,要找市场”。这原是对企业讲的话,后来对学校也这样讲。1992、1993年刚提出市场经济的时候,有人居然提出来要对教育“断奶”。后来虽然“断奶”这个话很快不说了,但是教育的公益性已严重遭到忽视。有的人根本不懂得市场经济之外还有一块经济叫公共经济,以为一切都可以市场化。一直到党的十七大做出明确的定论:教育是公益性事业,这个争论才基本没有了。

但是这样的一些思想造成的影响还在,如果不把这些问题搞清楚,学校一天到晚搞创收,就不会有心思去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所以我们要明确树立起的第一条观念就是要以学术为本,而且任何时候不能动摇。

人才培养为第一要务

这个话现在讲一讲好像太普通了,但非常有现实针对性。要理解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以及胡锦涛同志、温家宝同志的讲话,最精髓的地方之一就是提出人才培养为第一要务。

曾有一段时间,整个高等教育战线几乎成天谈科技创新、科技开发。把人才强国战略偏狭地理解成为人才强校,人才强校就是师资队伍建设,而师资队伍建设就是拔尖创新团队建设、就是搞科学研究;对高等学校来说,贯彻人才强国战略,首先应该理解为要努力培养出更多高素质人才,为全社会提供人才支撑,这才是高校贯彻人才强国最根本的任务。

正确的逻辑是高等学校应该培养大批合格人才来支撑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支持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为了培养高素质的合格人才,高等学校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要人才强校。人才强校是服从于人才强国的,而结果我们把人才培养这个根本任务淡忘了。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是公认的高等学校的三大功能,现在还加一个文化传承创新功能,这其中,人才培养本来是最本质、最核心的,结果倒过来社会服务成了第一位,科学研究第二位,人才培养第三位了。高等学校的本质规定性就是人才培养,没有人才培养这一条就不能叫学校,就成了科学院,或者是企业的研发中心。

当前一些高校不同程度地出现功能错位,把最核心的任务放在最次要的位置上。要厘清观念、更新观念,牢固树立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核心任务这样的观念。这个观念不能动摇,不能改变。

坚持以内涵提高为主

高等教育的外延式发展,比如扩招,有它的功劳和成就,这是不能抹杀的。中国绝大多数高等学校前十多年基本上走了一条外延扩张为主的发展道路,而现在则应该坚决转移到以内涵提高为主的发展道路上来。这就要正确处理好数量、速度与结构、质量的关系。

如果说,前面讲的第一条提倡坚守大学使命,可以认为是正确处理大学精神与市场经济的关系;第二条树立人才培养为第一要务的观念,谈的是如何正确处理好教育的三大职能相互之间的关系。那么,现在第三个观念就是要正确处理好规模、速度与质量、结构的关系,就是要把我们的兴奋点更多地转移到调整结构、提升质量、提高内涵上来。如果成天考虑的还是继续征地、盖楼、扩大专业等,就很难有精力考虑提升质量。

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这个话好像也是多余的话,但我们经常在不经意之间与这个人才培养目标相背离。例如,古人讲德才兼备,过去培养学生叫“又红又专”,小平同志提出来培养“四有新人”,可“又红又专”早就不讲了,“四有新人”也基本上也听不到了,现在基本上提的是“拔尖创新人才”。

“拔尖创新人才”基本上是一个智力的要求,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方面好像就让人淡忘了。古人讲要“于始思终,于迩思备,于远思近”。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应该跟党的教育方针一致,始终不能忘记德智体全面发展。全面发展,包括德、智、体,我在人民大学还加了一个“雅”。我觉得大学生还得“雅”,德智体还不能把“雅”完全概括进来。一个人没有崇高的理想,没有对真理或科学的追求,没有崇高的社会责任感,没有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毅力和高洁的人格,怎么可能拔尖创新?我们社会需要拔尖创新人才,但拔尖创新人才跟“四有新人”是统一在一起的,要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不能淡化这一点。

坚持面向全体学生

教育规划纲要里面专门有这句话:面向全体学生提高质量。要正确处理好普惠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关系。学校是最讲公平的地方,教育公平就是要有教无类,对考进这所大学的每一个学生都一视同仁,不能再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不能给一部分学生开小灶。但是我们有不少高校就不是面向全体学生。我们有一些大学真是奇怪极了,为了获得优秀博士论文,举全校之力来扶持一、两个博士生,争取为学校拿一篇优秀博士生论文回来。这样哪里还谈得上培养人才,完全是功利主义。这样的做法,实际上有意无意地背离了教育公平,在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上也犯了缘木求鱼的毛病。

其实,中国的拔尖创新人才有几个是开小灶开出来的?我们常说,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拔尖创新人才不是规划出来的,更不能拔苗助长,而是要面向全体学生,根据青年人的特点,营造一种自由宽松的环境,这样才会有人才脱颖而出。

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不是无的放矢,而是从经验总结当中提出来的,具有现实的针对性。这五种观念都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它不只是高等学校的责任,也是各级政府的责任,不仅学校要树立这些观念,老师要树立这些观念,各级政府也要树立这些观念。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原校长)

以国际化助推质量提升

陈群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社会的到来,高等教育也大大地加快了国际化的步伐。时至今日,高等教育国际化已经突破了简单的国际间的迎来送往和师生的进进出出,而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变化过程”,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所属的国际大学联合会(IAU)所下定义,“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把跨国界和跨文化的观点和氛围与大学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主要功能相结合的过程,这是一个既有学校内部的变化,又有学校外部的变化;既有自下而上的,又有自上而下的;还有学校自身的政策导向变化。”这一变化所引发的高等教育的变革浪潮正扑面而来。今天,我们谈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就必须置身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语境中进行前瞻思考,以国际化助推高等教育观念更新、模式革新和制度创新,加快高水平大学建设。

重塑质量观和人才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教育必须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从中我们可以捕捉到两个强烈的信号:一是国际化成为衡量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传统的大学以向本国或本地区的大学生提供教育服务为使命,而国际化则意味着大学被引入到国际范围的竞争中。今天社会对高等教育的期待,也已经不再是一所大学、一个国家的质量标准,而是上升到“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水平”等与国际接轨的质量标准。这就要求要把学校的发展放到国际大坐标系上进行比较和检验。二是国际化为人才培养目标注入新内涵。对于教育国际化视野下人才培养目标来说,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让学生具备国际交流、理解、合作、竞争能力”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能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变革,提升人才的国际竞争力。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劳动力跨行业的流动将会大大增加。为此,高等教育要建立融知识、能力、素质为一体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获得成为“完整的人”的教育,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优化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

高等教育国际化只有从外部的人才流动转向内部的人才培养,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深入到专业、课程、教学、实践及师资等核心要素中,才能推动高等教育深层次改革创新。首先要建立国际化的课程体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高等教育变革与政策性文件》中指出,“为了适应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以及由于知识爆炸引起的高校教学课程的大量增加,高等学校必须加强跨学科性和多样性教学,提高教学方法的有效性”。要紧跟当代高等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新趋势,打破原有的专业壁垒,鼓励学科交叉融合,开设通识课程和国际教育课程,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更强的社会适应性。其次要营造多元化的文化生态。高等教育国际化不能只对一部分学生开放,还要让更多的学生受惠于国际化进程。通过交流生计划、海外实习项目、优秀学生海外研修项目、联合培养项目等多样化形式,扩大学生参与国际教育的机会;同时,还要积极引进国际优质教育资源,营造校园国际化文化氛围,丰富学生的文化体验。如,华东师大探索成立了国际教育园区,吸引海外著名大学、教育机构在园区设立海外教学中心和海外校区,成为一流大学的学生海外留学交流基地,也通过引进这些优质教育资源,使学生有机会在校园内选修国外著名大学的课程,感受不同的大学文化和教育理念。

建构现代大学管理体制

国际化给高等教育带来的连锁反应将日益逼近体制机制这一关键环节和瓶颈问题。以上海纽约大学为例,它是由华东师范大学和美国纽约大学依据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合作举办,国内第一所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中美合作的国际化大学,其目标是在较短时间里成为一所按照现代大学制度运行的一流研究型大学。成立上海纽约大学,在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的同时,通过近距离合作,体验和审视美国纽约大学的教学、科研和管理经验,还将进一步推进我们自身在管理体制、教学模式、课程体系、招生制度等方面的改革。我们期待着在上海纽约大学这一块高等教育实验田上,能催生更多的化学反应,积累更多体现国际化要求的办学经验,带动国内高等教育的内涵发展。

(编辑:黄奥)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