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六大以来理论的创新发展
党的十六大以来的理论创新是广大人民群众实践创新的结晶,是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中国化、大众化的结果,是党中央善于集中人民群众包括理论界智慧的结果。党的理论创新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宝贵财富。
南开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教授逄锦聚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03年至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实际增长10.7%,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3.9%的年均增速;经济总量2010年超过日本,居世界第二位,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进出口贸易总额跃居世界第二位;城乡居民收入较大增加,人民生活显著改善。这10年,是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重大进展的10年,是我国综合国力大幅提升和人民得到更多实惠的10年,是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显著提高的10年。
党的十六大以来取得巨大成就,理论创新并转化成广大群众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巨大力量是重要原因之一。
创新科学发展理论
胡锦涛总书记在2003年7月28日的讲话中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党的十七大政治报告又进一步提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性,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指明了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思路和战略,明确了科学发展观是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达到了新的高度和阶段。党的十七大以来,党不失时机地总结实践经验,集中群众智慧,又提出一系列新理论新认识,丰富和完善科学发展观。
1.深刻总结在复杂经济环境中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经验,提出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必须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再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表明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
2.为应对世界金融危机影响,提出把扩大内需作为保增长的根本途径,把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作为保增长的主攻方向,把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作为保增长的强大动力,把改善民生作为保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提出坚持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有机结合、坚持长期发展目标和短期增长目标有机结合、坚持扩大内需和稳定外需协调发展、坚持改善民生和扩大内需内在统一。
3.针对我国发展中出现的阶段性特征,提出以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和扩大最终消费需求为重点,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增强三次产业协调性为重点,优化产业结构;以推进城镇化和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为重点,改善城乡结构;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和优化生产力布局为重点,调整地区结构。并且提出把发展和转变有机统一起来,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
4.在规划“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中,把科学发展作为主题,把转变发展方式作为主线,并对科学发展的理念、目的、战略、途径等进一步阐发。
科学发展观重大战略思想的进一步发展,丰富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提供重要保证。
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理论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一直是摆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面前必须作出科学回答的重大问题。从1982年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概念,到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到党的十五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阐述,再到党的十七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道路、理论体系的阐述,表明了党在全国人民实践探索的基础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逐步深化。党的十七大以来,随着实践的发展和理论认识的深化,集全党全国人民之智慧,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从实践、理论和制度三方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作了新的概括,首次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并从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各项具体体制三个层面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基本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这一概括,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逐步成熟的事实,标志着我们党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必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创新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
近十年来,全球气候变化、能源资源和粮食安全、重大自然灾害等全球性问题日益突出,人类发展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面对这样的挑战,中国共产党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强调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明确提出生态建设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广低碳技术,发展循环经济,节能减排,加强环境保护,使发展生态文明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追求。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稳步推进,中国绿色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
创新文化发展理论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全面分析国内外形势和面临的任务,认真总结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丰富实践和宝贵经验,研究部署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认为,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必须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的精神需求、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同时提出,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支撑。把文化不仅作为事业而且作为产业大力发展,并提升到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的高度认识,是我们党的重大理论创新,必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
党的十六大以来的理论创新是广大人民群众实践创新的结晶,是全党全国人民学习、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中国化、大众化的结果,是党中央善于集中人民群众包括理论界智慧的结果。党的理论创新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宝贵财富。
实践的发展需要理论不断地创新
实践的发展无止境,理论的创新永不停顿。时代和实践的发展需要理论不断地创新和发展。
外围买球app下载时代特征。对时代特征的判断是科学决策和理论创新的基础。当今时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两大主要问题后,至今一个也没有解决;世界范围内局部战争时有发生,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在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同时,产生了许多新问题和负效应,全球经济发展不平衡、贸易摩擦、竞争、经济安全等问题有越来越加剧的趋势。进入新世纪后,先是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国际金融危机,紧接其后的是发生了严重的欧洲债务危机,受这些危机影响而急剧变动的世界经济,不确定性大大增强。中国的和平发展,在对世界经济作出积极贡献的同时,也引发了世界既得利益格局的调整和某些大国的妒忌。面对这样的世界,如何概括当今时代特征,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重大课题。对于当今的时代,理论界有各种各样的概括,比较多的侧重于和平、发展、和谐、合作。但从客观实际看,和平与反和平、发展与遏制发展、和谐与不和谐、合作与破坏合作同时并存。从实际出发,对时代特征作出科学的概括是理论创新的重要任务。
外围买球app下载中国道路、中国经验、中国模式。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就与日俱增和对世界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外围买球app下载中国道路、中国经验、中国模式的研究已成为国内外理论界多学科研究的热点。对于中国崛起这种独特现象,究竟称为中国模式好还是称为中国道路、中国经验好,作为学术研究自可百家争鸣,但作为规范总结,我认为,还是“一面旗帜,一条道路,一个理论体系,一套制度”好。一面旗帜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一条道路即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个理论体系即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一套制度即巩固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但为了回答国内外对中国模式、中国道路、中国经验的一些模糊认识甚至曲解,必须着力系统阐明三个问题:一是中国道路、中国制度的客观性,即中国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由中国的具体国情决定的,是历史和人民选择的结果;二是中国道路、中国制度的实质,即人民当家做主和实行社会主义;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而是在继续探索中不断发展、不断完善。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制度的生命力所在。
外围买球app下载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科学理论。理论创新的目的是为实践服务,引领经济社会前进。中国理论创新的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科学理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科学理论的支持。一个国家要有适合本国国情的占主导地位的根本理论和根本思想,否则,不可能自立于世界强国之林。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科学理论是时代和实践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和责任。中国理论创新的基本方向是,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并把这些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借鉴和吸取世界人类一切文明成果包括西方发达国家成果中的科学成分;最根本的是要能够反映和解释我国生动活泼的现代化建设实践,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理论支持和服务。
(编辑:黄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