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中国的新媒体发展全球最快。中国社科院日前发布的《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2)》指出,作为互联网的“后发国”,中国互联网的发展速度不仅远超发展中国家,也超过发达国家。中国互联网每百网民数量在2000年只有1.7人,而到了2011年则达到38.3人;与此同时,随着中国新媒体用户的持续增长及应用的不断丰富,网络化和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新媒体已然成为推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动力因素。
十余年间经历了辉煌、泡沫、蛰伏、重生之后的中国新媒体行业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社会运行的基础设施与国际资本的竞争重地。在党的十八大即将胜利召开之际,本刊试图通过对新媒体十年发展历程与成果的回顾与梳理,展现这一最为重要的时代性课题。
中国新媒体产业在十年间发生了巨大变化。十年前,新媒体产业在迷茫中彷徨探路;十年后,新媒体产业的发展不仅极大地丰富了传媒形态,改变了传媒格局,还对全球尤其是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网民大增 产值飙升 新媒体渐成“宝地”
十年走来,中国新媒体产业成绩显著: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近40%;中文成为互联网第二大语种,仅次于英文;中国民族品牌百度、腾讯、阿里巴巴、新浪、搜狐、网易等已成长为全球新媒体世界的“强者”;移动互联网应用服务市场规模在2011年达到375亿元,增速76%。
在十年新媒体产业发展中,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增长迅速,互联网产业占据了新媒体产业74.1%的市场份额。值得关注的是,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中国互联网产业起步并不早。据了解,2000年中国互联网网民只有2250万,平均百人网民数量还不及发展中国家平均数,到了2010年,我国的互联网普及率达到34.3%,已经是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的1.5倍,与发达国家在普及率方面的差距也在逐年缩小。
国家政策为新媒体产业的迅速发展铺设了快速路。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命题,为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行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2010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中国互联网状况》白皮书,明确提出“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是中国政府的基本互联网国策;2011年,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外围买球app下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发展现代传播体系,加快构建技术先进、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现代传播体系,推进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三网融合,建设国家新媒体集成播控平台;2012年,《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作为加强传播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新兴媒体建设和文化传播渠道建设成为重要一脉。
在政府一系列政策、规划引导支持下,中国新媒体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社会信息化进程不断推进。
赛迪咨询发布的《2011~2012年中国新媒体产业发展研究分析》显示,2011年中国新媒体市场规模达到2947.6亿元,连续3年保持40%以上的增速;在市场规模持续增长的同时,新媒体行业也逐步得到规范。
2010年,中国互联网网站总数比2009年减少了132万个,中国互联网网站年度总数第一次出现下降,在网站数量大幅下降的同时,中国网页数量达到600亿个,比2009年增长78.6%。
“这说明,一方面我们的内容在加强,另一方面我们在管理方面越来越规范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副研究员刘瑞生谈到,中国新媒体行业并不是盲目照搬他人模式,而是坚持在“以我为主”的新媒体发展方式,开放性引进商业资本、积极借鉴成功经验等方面,逐渐探索出了一条有效、有度的新媒体发展道路。
新技术新设备频出 移动化展现新活力
如果说互联网带来的革命改变了人类的生活,那么以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则进一步加剧了这种变革。
网易相关负责人曾向《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笑言:与移动互联网相比,互联网已成为“传统媒体”。有调查显示,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正在一步步取代电脑甚至电视,成为最受用户欢迎的信息终端。
《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2)》也显示,2011年全球智能手机的出货量首次超过电脑,智能手机对于移动网络终端大众市场的主导日渐走强,互联网发展已经进入移动时代。
新设备的广受欢迎也使得更多用户熟悉并使用新的上网方式。据了解,在智能手机及平板电脑设备的普及下,近两年中国移动上网用户数量快速增加,2011年中国手机网民规模为3.56亿,占整体网民比例59%,较2010年增长5285万人。截至2012年4月,中国手机用户达到10.3亿,手机网民已超过3.5亿。谷歌公司近期发布的报告也显示,中国城市的智能手机普及率已达到总人口的33%,智能手机用户对智能手机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
谷歌全球移动业务总监杰森在报告发布会上表示,中国网络设施和手机制造方面的优势,使得中国用户在移动互联网方面的活跃度最强。据他透露,有64%的中国城市智能手机用户在过去一周里每天通过移动设备上网,另有86%的用户通过移动设备观看视频,这一数字仅次于沙特的91%,排名全球第二。
上述种种皆源自于移动互联网的普及。2009年伊始,工业和信息化部宣布向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三家运营商发放第三代移动通信(3G)牌照,我国由此正式进入第三代移动通信时代。移动互联网内容从同质化走向差异化,互联网内容迅速向移动网络渗透,众多厂商通过与传统媒体等合作的模式丰富移动互联网内容,同时推出创新的应用服务及产品。
电信业务的移动化、宽带化在技术上为移动互联网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与此同时,行业主管部门也在不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在利好政策环境下,移动互联网迅猛发展并进一步与互联网融合。
传播应用不断丰富 社会化媒体“大显身手”
伴随新媒体行业的发展,越来越多人的生活中留下了新媒体的印记。邮箱、论坛、门户网站、社区、博客、网络视频、在线阅读、社交网站、微博、微信……在信息网络技术发展的同时,新媒体的传播、应用方式也更加多元化。兴盛一时的博客、论坛及“当红”的微博、微信都证明了这一点。
2002年,博客如同旋风一般席卷互联网,也带来了新的传播方式。随着用户数的增长,博客成为一种传播信息的新工具,显现出新媒体的功一度“火爆”互联网。
然而,博客是属于互联网的。2010年之后,新媒体传播发生了质的变化,移动互联网的兴起使得微博“盛行天下”。新浪公布的截至2012年6月30日的第二季度未经审计的财务报告显示,新浪微博注册用户总数已超过3.68亿,在许多全国关注的大事件中、在人们日常的生活中,微博已成为最迅速、最直接的信息发布平台。
通过手机传播的即时性与人际传播的聚合性相结合,微博使讯息得以在第一时间迅速传播。在信息时代,这一点满足了绝大多数人的需求。“从传播模式上来说,微博糅合了人际传播、组织传播、群体传播和大众传播等多重传播模式。微博是‘所有人面向所有人’的多元非线性传播结构。”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创意产业研究中心新媒体研究室在其官方微博上如是写到。
国外分析师预计,微博将在中国社交应用程序中占据更重要的地位,“任何一个拥有‘粉丝’的普通网民都可以成为一个新闻事件的‘发声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匡文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则表示,作为人们意见表达的新方式,微博为社会问题的有效解决提供了新的空间和渠道,“微博在构建公共领域、社会网络等方面发挥着巨大能量。同时,微博作为一种全新的媒体工具,其管理也是一大课题。”
2011年,同样具备社会化属性的另一大移动互联网应用——微信进入大众视野,并呈现出追赶微博之势,从产品试水到用户突破1亿,微信仅用了一年的时间。据记者了解,微信正在进一步开放平台,引入声势浩大的明星群体及媒体平台,试图从私密的社交圈转变为“信息+社交”的平台,逐步占用更多的用户碎片时间。
无论微博还是微信,这两种目前最火热的应用与移动互联网、新媒体产业的发展密不可分。正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的革新及移动互联网的迅速普及,才使得微博、微信等社会化新媒体应用得以“大显身手”。可以预见,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演进、应用服务的不断丰富,新媒体行业将迎来更美好的明天。
■链接
《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 (2012)》要点
社交功能进一步强化。即时通信超越搜索引擎、网络音乐和网络新闻而成为互联网第一大应用,用户数量比2010年增长17.7%,达到4.15亿人。
思想表达和参政议政功能提升明显。微博用户数量由2010年年底的6311万猛增至2012年6月的2.74亿,使用率增长近300%,中国网民使用微博的比例已经过半。这表明,新媒体的表达渠道在拓展,思想表达和参政议政的移动化传播将成为一种常态。
新媒体的商务应用发展迅猛。与电子商务相关的网络购物、网上支付、网上银行、网络团购等新媒体应用均增长明显,虚拟经济行为的日益主流化表明新媒体的社会化应用日臻成熟。
新媒体的文化、娱乐功能稳定拓展。网络新闻是网民获取信息的主渠道,网络视频、网络音乐、网络游戏仍然稳步发展,尤其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终端革命,使得网络阅读、网页游戏进一步发展,新媒体成为文化、娱乐型平台。
编辑:黄先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