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办学定位是当前高教战线非常关注的热点问题,这个问题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却很难。还记得十多年前,原北京大学副校长王义遒先生就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高校办学定位为什么这样难”,说的是高校在办学定位中普遍存在盲目攀比的现象,层次追高、规模贪大、学科求全等。近些年来,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政府推行的有关教育计划、工程、评估等政策的强力引导,高校在办学定位上日趋自觉和理性,合理定位、质量立校、特色兴校已成共识。
但事实上,高校办学定位的认知层面与实践层面并非完全一致,二者之间存在错位或摇摆。某一高校的办学定位可能很明确很具体,但实践中却不一定能得到严格的贯彻和落实。从我们在新建院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中了解到,这些高校办学定位的最大问题是定力不足,执行力差,不能始终如一地将其贯穿在学校各项工作和活动中,从而常常导致办学定位虚化,多成为一纸空文。
以我国普通本科高等学校为例,目前此类高校总计820所左右,其中有数十所“985工程”大学,百余所“211工程”大学,近400所本科历史较长的普通高校,此外还有300多所2000年以后升本的新建本科院校。这些院校实际上构成了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学术阶梯,呈现典型的金字塔状。“985工程”大学雄踞学术金字塔的顶端,代表国家最高教育水准,目标是建设研究型、综合性和国际化的世界一流大学或高水平大学。其次是“211工程”高校,基础好、社会认知度较高,办学定位以研究型为主,兼及高水平本科教育。这两类大学占据着国家大部分优质教育资源,是国家重点建设和扶持的对象。余下的近数百所一般高校,尤其是新建院校,处于金字塔底端,主体上依靠地方财政投入办学,面向本地区招生和就业,虽然也有些高校进行研究生教育和开展科研,但无论其规模还是深度都无法与前两类高校相比。因此,“以本科教育为主、以教学为主、面向地方办学、培养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客观地成为此类高校办学定位的不可回避的选择。现实中,越来越多的地方高校以地方性和应用型来给自己定位。但这种定位又面临着摇摆和不确定性,一些高校不甘心、不安心和不专心于此种定位,认为它低人一等,地方性就是低层次,应用型意味着低水平。因此,定位口实不符,越位和攀高的心理冲动比较强烈,办学中总是有意无意地把心思和精力放在研究生教育、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引进名家学者等方面。
办学定位定力不足现象在其他国家也偶有表现,国外的学者将此种现象称为“目标漂移”。远者如19世纪以后为适应迅猛发展工业技术革命需要,欧洲在传统大学之外开办了许多培养实务人才的新式大学,可是这些新大学在20世纪初却陆续蜕变为传统大学;近者如英国1962年后新建的一批多科性应用型技术院校中,也有部分摇身一变“成功”升格为学术型大学。任何国家的高校都可能不同程度地存在向传统学术型大学回归的现象。但发达国家高等教育体系完善,社会化、市场化、法制化和自主化程度高,高校目标漂移的范围和力度十分有限。因此,在他们的高等教育系统中,尽管有数百所甚至数千所高校,但高校之间定位清晰,使命和目标分明,错位发展突出,办学特色显著,很少有相互攀比的现象。
是什么导致我国高校办学定位定力不足?原因很多,既有观念的困惑,也有实际的困难。传统大学观念根深蒂固,难于一时转变;长期以来优先向重点大学倾斜的教育资源配置政策对地方高校发展不利,使得地方高校只有走重点大学的道路才可能争取到更多的资源;对高校的评价机制也影响其定位的持久性和稳定性,为地方服务这种下里巴人的工作总比不上学位、学科、课题、论文那种阳春白雪式的面上工作闪亮和获得赞许,等等。
尽管如此,成功最终属于那些目标坚定而执著者!中国高等教育正处于重大转型期,对于一个渴望成功的办学者来说,无异是一次千载难逢的好机遇。只要认定方向,调准目标,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总会有光明的前景。
(编辑:黄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