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围买球app下载

传媒博览

坚持文学精神 打造文化品牌

杨慧峰摄

电影《惊沙》剧照

编者按:自1999年出品第一部影片以来,在14年时间里,电影频道创下了一系列的惊人数据:到目前为止,频道已出品了1474部电影作品,近年来影片的平均成本维持在130万元左右的较低水平。然而,小投资却赢得了大回报,电影频道每年外请专家对自产影片进行评分,优秀率均达到25%以上;从1999年至2011年间,在电影频道播出的全部影片当中,收视率排名前十位的均为电影频道出品的电影,其收视率超过了所有国产和进口大片。此外,有80多部作品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金鸡奖、华表奖、美国国际电视艾美奖等20多个国内外大奖的各届评选中获得140多个奖项。这些骄人的成绩是如何取得的?在这些惊人的数据背后有什么“秘密”?日前,光明日报文艺部和电影频道节目中心联合举办了电影频道电影研讨会,专家学者与电影频道的工作者们一道对电影频道的成功进行“揭秘”。


文学是人学。以文学精神来照亮电影剧本的创作,其侧重点在于关注人的处境和命运,并提升人生的境界。电影频道坚持以“三读三审”的制度来确立一部影片的立项。经过十余年的实践证明了一点:一部剧本的文学成色如何,事实上,决定了未来影片的成败和命运。


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电影资料馆馆长傅红星将电影频道的成功秘诀归纳为三个尊重:尊重规律,尊重传统,尊重人才。他说,电影频道将抓剧本作为影视创作的一个根本,实际上就是尊重影视艺术创作规律的具体表现。

电影体制改革以来,许多电影厂家取消了文学部、总编室,有意无意失守于电影创作、电影生产的第一个关口——对文学剧本的把关,致使全国的电影创作和生产出现了量升质不升的隐忧。而电影频道却不为风潮所动,不仅配备了自己的专业编辑,还吸纳社会的编辑力量,由老中青三代编辑组成了自己的“文学部”,建立了电视电影剧本立项的三审制度。

据电影频道节目中心电视电影部主任董瑞峰介绍,每年电影频道面向社会征集剧本达1000个左右,之后专门组织相关人员审阅剧本,设有一审、二审、三审三道审查关。所有的剧本都要经过一个反复细致的打磨过程,一个剧本修改十几稿都是很常见的事。正是因为在基础创作环节抓实抓好,为影片二度创作打下了比较良好的基础。这样从根本上保证了电影频道出品影片的质量。

电影频道节目中心文学编辑张震钦讲述了她在剧本编辑工作中所遇到的一些故事:“当初收到《核磁共振》的剧本很关注,它反映的是医疗改革的问题,触动了当前老百姓关心的热点。但是这个剧本涉及的东西太多了,而我们的医疗改革又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我们对这个剧本感到无从下手,因为它主题太大了,如果把握不好的话,不仅解决不了问题,老百姓看了这个影片反倒会更怨声载道。于是乎,我们小组讨论后找作者反复谈,建议从一个核磁共振机器引进开始,来写一个局部的改革,通过一个小故事来突出大问题。这个剧本经反复修改,获得了三审的支持。”张震钦说,通过这个故事,可以说明,在对剧本的选择中,电影频道的文学编辑坚持两个审视:一是对剧本创作主题的思想价值的审视,一部剧本要有明确、正确的价值观。二是对于一部剧本艺术品质的价值审视。

“电影频道抓电影创作是样本,也是样板。”中国电影版权保护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李国民说,电影频道拥有一支强有力、有专业修养、有敬业精神、艺术感觉好、判断能力强的编辑队伍。他将文学编辑的作用概括为12个字:起死回生、点石成金、锦上添花。“没有编辑们所发挥的这种作用,就没有电影频道的今天。”李国民说,好的文学编辑与好的剧本之间的关系就如同伯乐和千里马。自己作为三审,每个星期要看5个剧本,而电影频道节目中心主任阎晓明每个剧本都认真看,并能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这不仅需要态度,还需要水平。

“当下日趋浮躁的电影市场,能给人们留下深刻心灵记忆的作品日渐稀少,而以市场‘吸金’为主导的种种策划,则漠视或无视在剧本写作这个第一道创作程序上所应下的功夫。在剥离了文学精神之后,轮番鼓动起的则是一种诉诸感官刺激的‘娱乐狂欢’。”北京电影学院教授黄式宪说,电影频道对作品文学性的坚守,是对当前中国电影创作某些不良风气的一种有力的反拨——厚制作而薄创作;厚技术而薄艺术;厚市场而薄人文情怀。电影频道作为一个电影制作基地,抓创作质量首先从剧本这个根本点上做起,一以贯之、坚持不渝的就是:赋予艺术形象以文学的精神穿透力。高尔基曾说,文学是人学。以文学精神来照亮电影剧本的创作,其侧重点在于关注人的处境和命运,并提升人生的境界。电影频道坚持以“三读三审”制度来确立一部影片的立项。经过十余年的实践证明了一点:一部剧本的文学成色如何,事实上,决定了未来影片的成败和命运。


综观这十多年来的电影作品,可以明显感觉到电影频道所坚持的创作原则,那就是坚守主流价值观,弘扬优良文化传统,关注民生现实,彰显时代精神,引领人心向上。在这样的文化自觉下,不断追求着思想深度与艺术品位的统一,主流价值与大众情趣的融合,文化传统与现代精神的交汇。


“电影频道出品的电影在电影局和审委会的印象里面是一个免检的品牌,他们对价值观的把握非常好。”广电总局电影局文艺处处长陆亮给予电影频道以高度评价,他说:“电影频道的电视电影或者说数字电影,为国家的宣传工作大局和树立正面价值观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电影频道的创作,充分体现了党的文艺政策。”

近年来,国内一些电视台由于片面追求收视率,使崇高退位、媚俗流行、万民选秀、娱乐泛滥,可谓状况堪忧,且有屡禁不止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电影频道以自己创作播出的电影作品所构成的那一方荧屏,堪称一片难得的净土。中国电影文学学会副会长赵葆华认为,电影频道成功的根本原因在于自觉而清醒的坚守,以小博大的发展,即倚重文学精神和思想力量,在审美境界上追求崇高品位。电影频道有一种文化上的自觉,自觉承担社会责任,自觉追求崇高感。在人物塑造上追求精神境界,深度开掘,思想力量撼动人心。

在电影频道出品的一千多部电影作品中,描写现实生活、展示时代风貌的作品占到了70%以上。人民日报文艺评论版原主编向兵说,电影频道生产播出的电影,给人印象最深的便是一大批继承中国电影优秀传统,关注时代、现实,关心民生、民情的现实主义作品。如《核电铁军》《中国桥》《黄河边上》《大地就是海》《惊沙》《北京,你好》等等,这些现实主义作品,关注中国社会在转型中发生的种种变化和人们心灵的震颤,体现出了创作者拥抱生活的激情、干预生活的敏锐眼光和勇气。它们和现实生活的地气接在一起,和老百姓心心相通。综观这十多年来的电影作品,可以明显感觉到电影频道所坚持的创作原则,那就是坚守主流价值观,弘扬优良文化传统,关注民生现实,彰显时代精神,引领人心向上。

文学的现实主义品格还表现在不回避当前的现实矛盾和存在的问题,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王人殷说,电影频道电影作品在选材、构思、主题立意、人物刻画以及叙事表达上,力求从生活出发,敏锐地捕捉和及时反映生活中的新矛盾、新问题、新因素,发现、描写体现时代精神的人物。通过一个个独特的故事和人物,把中国社会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过程中,人们所经历的兴奋、困惑、阵痛,进而精神面貌、道德观念、情感归属发生的复杂变化,都生动地展现出来。无论是现实题材、历史题材,还是城市生活、农村生活,都生动回响着时代的足音,散发着时代的温度。


经过十多年的摸索和发展,电影频道已经走上了规模化和品牌化制作的阶段,从选择剧本入手,力求故事、情节、人物的原创性,美学追求的独创性和制作的精致性,在精品意识的统领下完成了多种题材、风格、类型的系列影片。


14年来,电影频道在追求电影作品思想性和时代精神的同时,也从未忽视艺术上的探索和追求。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黄会林说,电影频道的电影作品,作为“一簇在华夏大地百花园中茁壮成长、并呈现出枝繁叶茂发展态势的奇葩”,因其内在的艺术追求,开拓出使自身得以不断拓展的艺术平台。究其底里,至少可以从中发现一条主脉、两个分支。就主脉而言可以归结为中华传统美学和现代艺术特质的交融。这种交融,是一个文化传统与现代精神、艺术品位与生活情趣之间进行多边对话的气韵和合的境界,之中交织着中国影视的独特文化意蕴和进取的大国风度,并外化为一系列创新型形态。两个分支则为:生活的深化与创新的探索。“生活的深化可以入地,创新的探索可以上天。有上天入地这样的追求,才能够有电影频道今天的成就。”

“在商业大潮娱乐至上席卷影院银幕的今天,电影频道提供了一片艺术探索的绿地。”王人殷说,电影频道在组织创作的实践中,逐渐摆脱了重题材、轻表现的创作倾向,强调艺术品质的提升,确保了影片整体的美学水准。他们善于找到独特和新颖的题材视角,并进行结构上的创新,在叙事策略、影像风格、修辞手段、造型格调等等方面的求准、求精。经过十多年的摸索和发展,电影频道已经走上了规模化和品牌化制作的阶段,从选择剧本入手,力求故事、情节、人物的原创性,美学追求的独创性和制作的精致性,在精品意识的统领下完成了多种题材、风格、类型的系列影片。

2001年电影频道开始设立的“百合奖”也在扩大着电影频道的品牌影响力。连侯孝贤这样享有世界声誉的电影大师,在参观电影频道并观摩了不少“百合”获奖电影后,也不禁感慨地说,这里俨然就是一潭活水、一片绿洲,令台湾电影人不胜羡慕。他曾问:缘何“百合”作品竟独立于当今浮躁的市场而依然风华正茂?黄式宪认为,答案在于“百合”电影所具有的鲜明特点:以热切的现实情怀拥抱生活作为主色调,敏锐地去捕捉鲜活的时代信息,并将创新与激情融入艺术形象的塑造,呈现出一派新鲜而大气的人文品格。比如电影频道出品的“共和国名将”系列影片,如在市场和社会反响上取得双赢的影片《惊沙》等都值得观赏、推介。

“打开电视看电影”,这是一句耳熟能详的宣传语,电视电影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它兼及电影和电视的艺术特征。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原党委书记窦春起说,多年来电影频道一直在探索电影和电视的艺术结合。在表现形式上,他们不断追求和完善作品的类型化、系列化,探索电影创作语言与电影电视播放手段紧密结合的美学特征。最近几年来,随着电影市场发展,电视电影被搬上大银幕,电影频道又在影片的题材选择、制片规模的扩大上,探讨走向市场的可能性。

电影频道的影片可以拿到电影院放映,这既是一种巨大的机遇,也是一种巨大的挑战。电影频道节目中心电视电影部艺术总监柳城认为,频道出品的电影到了最好的发展时期。这要求电影从业者要转变制作思路,拍摄时要考虑大银幕的电影美学。中国电影要走出去,走到各个电影节,不是跟国外影片比投资,而是要潜心创作。电影频道出品的电影应该是中国电影的一个实验片场,电影频道每年应该拍三、五部致力于探索和突破的影片。

对于电影频道未来的发展思路和品牌战略,电影频道节目中心主任阎晓明表示,将控制数量,加大投入,提升品质,多出精品,争取更多的影片进入院线,为中国电影大发展、大繁荣做出更多的贡献。电影频道出品的电影数量在逐年下降,今年要控制在90部左右,目的就是加大投入,提升品质。电影频道拍摄的这些电影,既能进影院,也能上电视,还能上网络,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要研究电影市场和发行规律,找到自身存在的薄弱和不足。阎晓明说,电影频道今后要把从荧屏向银幕、从电视向影院发展作为一个新的目标来思考,而这将是一个更大的课题。

编辑:黄先昊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