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围买球app下载

文化大观

宋人的读书境界

“艺文儒术,斯之为盛”

——宋人的读书境界 

陈寅恪曾指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余英时也认为,“宋代在政治史上虽不能和汉、唐争辉,但在文化史上则有超越汉、唐的成就”。那么,历数千年的中华民族文化,何以至宋而能达到发展的高峰呢?从其原因而论虽然是多方面的,但宋代的重学崇文之策与读书之风盛行,不能不说是其中最主要最直接的推动力。

两宋时期盛行读书之风,各类官学、书院、私塾与蒙童学馆众多,书香门第自不必言,普通百姓只要有条件,也多注重读书

宋代盛行的读书之风,其主要表现是不仅国家设置有各级各类众多的官学,而且有大量个人开办的书院以及普及型的私塾与蒙童学馆,许多人长年累月,以读书为业;或手不释卷,以读书为乐。宋代除京城设有较大规模的宗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广文馆、律学、算学、书学等多种学校外,在地方也设有各类官学。

据统计,民间开办的书院也多达数百所。在书院中,不仅有鸿学硕儒主持教学,而且规模大,学舍多,求学者众,有的甚至达千余人,许多有识之士,甚至远至千里外的著名书院求学。如宋代名士艾谦在镇江开门授徒三十年,“来学者肩摩袂属,既户外屦满,无所容席”;临海人徐中行,“毎乐教子幼,遣就学乡校,已有隽声。……教授乡邦远近,来学者肩摩袂属,至僦舍处之”。桐庐人倪天隐,“晚年主桐庐讲席,弟子千人”。类似例子,在《宋元学案》中,仅浙江就有20多处。名师巨儒在书院讲学,为书院扩大了影响,吸引了大量的学子前往读书求学。

至于各地村镇开设的私塾与蒙童学馆,则难以计数。《都城纪胜·三都外地》记载:两浙临安府“都城内外,自有文武两学,宗学、京学、县学之外,其余乡校、家塾、舍馆、书会,每一里巷须一二所,弦诵之声,往往相闻”。学校之设,为接受教育者提供了基本的条件,来读书的人自然络绎不绝。这些私塾分布密度如此之大,足见学校教育之发达,文化教育之普及,勤学读书风气之盛。

更值得称道的是,许多人之兴趣所在就是读书。当时大量的读书人长年累月,以读书为业;或手不释卷,以读书为乐;勤读时夜以继日,苦读者断齑划粥。叶适就曾载道:“今吴越、闽、蜀,家能著书,人知挟册。”这虽有夸大之意,但也道出了当地文化氛围浓厚与读书风气盛行。书香门第自不必言,普通百姓只要有条件,也多注重读书,以满足读书兴趣。“艺文儒术,斯之为盛。今虽闾阎贱品,处力役之际,吟咏不辍。”“甬句学者,鼎撑角立,雨戴笠,宵续灯,互相过从,以资攻错,书带之草,异苔同岑,其亦盛哉。”

宋人读书追求高雅境界,或为“治国平天下”,或为“格物致知”,或以“读尽天下好书为荣”

两宋时期,不仅读书之风盛行,而且宋人读书多表现出一种对高雅境界的追求。这种高雅的境界,既有“治国平天下”的伟大理想,又有积极的入世情怀与执着追求修身齐家的精英品格;同时也有无数以读书为终身爱好、或以读书为乐的普通读书人。他们当中的许多人手不释卷,长年累月,坚持不辍;即使身处困境或逆境,仍是读书终日,以书疗饥,以书御寒。应该说,这就是读书的一种高雅的境界,是一种智慧的心态,是一种高尚的人文精神。

从宋代帝王看,他们喜好读书的目的很明确,那就是为了“治国平天下”,为了吸取中华民族历史上治国兴邦的经验与教训,以有资于治,以利长治久安。五代后期,赵匡胤即使在军务繁忙中,仍爱好读书:“上性严重寡言。独喜观书,虽在军中,手不释卷。闻人间有奇书,不吝千金购之。宋太祖登基建宋之后,更是大力提倡文治,诏修史书,引导读书;同时,他公开提出宰相要用读书人。”

宋太祖好读书,是为了经世致用,治国兴邦。否则,无益实用,不能资治之书,他既不喜欢,还表示反对。宋太祖曾曰:“朕性喜读书,开卷有益。毎见前代兴废,以为鉴戒,虽未能尽记,然未闻未见之事,固己多矣。此书千卷,朕欲一年读遍,因思好学之士,读万卷书亦不为难。”

从宋代许多士大夫的读书经历看,他们勤学苦读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尤其是期望有朝一日,能辅佐君王,以图建立治世伟业,流芳百世。

范仲淹、张载、朱熹等社会名流,他们年少时就怀远大理想与崇高志向,对于读书,有着非常人所有的高雅追求。众所周知,宋代读书人研读儒家经典,往往抛开汉唐的主流模式,而是自寻义理,直抒胸臆。自理学形成并兴盛以后,遂成为当时士大夫阶层安身立命的思想凭依与言行准则。有基于此,许多士大夫继承并发扬了儒家入世的人文精神,表现出了对社会强烈的人文关怀意识。这种意识使当时大量社会精英充满了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和责任心。欧阳修就曾赞道:“公少有大节,其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张载更是明确表示: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其壮志雄心,更是表达了优秀的中国文人崇高的人生理想和追求。这些名士的名言影响、激励了后来一代又一代优秀的中国读书人。应该说,这类读书追求,不论何时,都是完全值得肯定的。

宋代还有大批完全是凭着自己对读书的兴趣而以读书为乐的人。宋代学者赵季仁就曾期待说:“某平生有三愿:一愿识尽世间好人,二愿读尽世间好书,三愿看尽世间好山水。”欧阳修也曾感叹说,“至哉天下乐,终日在书案”。可见,在读书之风盛行的宋代,有许多读书人期待读书,爱好读书,并以终身勤奋苦读为乐,以读尽天下好书为荣。著名诗人黄庭坚曾说:“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理义不交于胸中,便觉面貌可憎,语言无味。”古人读书达到了如此高的境界,可以说,这样才充分体现了读书的无穷乐趣与理想价值。

宋人读书精神给当代人的启示

综观宋代文化精英与许多普通人的读书事迹,不论名臣贤相、理学诸子,还是文学大师,或是众多农家子弟,其笃志进取、嗜书如命、如饥似渴地勤学苦读的事迹实难尽数。这使他们当中的许多人成为中国历史上文化知识修养最为渊博而深厚、追求高雅而品格高尚的一代学界名流。近代学人所言宋代经济之繁荣,科技之发达,哲学、史学、文学等文化诸多成就之登峰造极,其实都离不开这种近乎狂热进取的勤奋读书精神和笃志苦学的不懈努力。

古人言,文韬安社稷,读书兴百业;其实“书犹药也,善读之可医愚也”;或云:“读书则百病皆除”。以史观之,人因读书不同而愚有异,国因时空之差而病有别。人要治愚,书乃良药;国要除弊,书乃良医。只要对症下药,人能由愚变聪,国可由乱而治。宋代人好读书,勤奋向学,可谓既吃了良药,又为兴邦开出了良方。汉刘向《说苑》中载“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的一段话说:“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那么,在物欲膨胀的今天,我们是否也应该净心勤读而思行高雅并提高社会责任感,而不仅仅是为了功名利禄呢?是否也应该像宋代读书人把崇尚爱国报国、坚持民族大义当作竞相砥砺的社会风尚呢?

(编辑:黄奥)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