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围买球app下载

传媒博览

颁布学术著作出版规范是当务之急

当前,随着国家对出版事业的投入不断加大,学术出版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学术精品力作不断涌现的同时,一些学术著作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现象也较为突出。为深入了解当前学术出版的现状,《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采访了部分学术出版社的管理层及学术编辑,从他们的言谈中可以看出当前学术出版的一个侧面。

现状——

学术出版理想和现实在博弈

学术出版的理想是出版真正的文化产品,应对国家文化发展有帮助,对老百姓文化生活有帮助,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总编室主任陈彪如此认为。

在谈到自己从事学术出版工作的困扰时,陈彪的观点有三:其一,长期文化产品和短期项目产品的关系问题。他说,“现在的学术研究靠投入,谁投入、如何投入,项目设置的目的性影响到成果的价值取向,也决定了它是一个长期的文化产品还是一个短时的项目产品。”其二,学术精品和学术泡沫之间的关系问题。他说,“达标、评职、设点‘工程’太多。利益主导因素太多必然影响学术成果质量。从国家投入、科研支持、考评体系来说,仍然是学术出版数量第一,质量在后。此外,学术书有出版经费投入,各出版社都抢出学术书,作者需要,出版社热心,造成景象很繁荣,但很多是重复出版。其三,“官方需要”和“文化需要”的关系。目前的学术出版由“官方需要”主导的项目成果太多,他希望多出版以“文化需要”为主导的研究成果。他认为,处理好以上三种关系,将能够进一步提升学术出版的质量。

对此人民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魏运华表示赞同。他认为,造成学术图书出版低水平重复、学术泡沫、跟风炒作、粗制滥造、假冒伪劣、抄袭剽窃等现象,与当前人们的浮躁心态有关。此外,学术出版庸俗化、学术著作编辑制度欠缺、立体化宣传推广体系不完善等也是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

探因——

1.学术出版队伍参差不齐

“参与学术专著写作,虽然写得也挺费劲,但可以提高学术写作能力,另外还有不错的经济收入,可谓一举两得。”一个北京某重点院校在读硕士生对记者这样说。该生向记者透露:目前,在读研究生参与学术专著写作,在她所在的研究型大学,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不光是她,周围她的很多同学也在参与。她还向记者详细介绍了自己参与学术专著写作的流程:“一个导师带几个硕、博研究生,大家分工明确,各负责一到两章的写作,由师兄或师姐负责统稿,最后导师通读全文,如果没有什么大问题,这部书稿就算完成,可以交付出版社了。至于书稿作者,是导师和学生联合署名,还是导师的独立署名,就看导师自己了。”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郭法奇说:“评估体系不合理,与对大学教师、科研机构的业绩考核僵化有关,是产生大量低质量的学术论文、学术专著的重要原因之一。”他认为,高校教师、教授作为学术出版物的一支重要队伍,一些研究生参与学术专著撰写,做一些查阅资料等基础性的研究整理工作,本无可厚非,但如果让研究生独立撰写学术专著,不免让人担忧。研究生,特别是硕士阶段就能独立完成学术专著写作的学生毕竟是少数,大多是赶鸭子上架,虽不至于剽窃和抄袭,但书稿多是对相关学术领域的汇编,明显属于缺乏原创性的低水平重复,从而导致“学术泡沫”,这显然有悖于“知识增长和学术积累”的学术观。

2.优秀学术出版编辑匮乏

不难理解,作为学术出版人,首先要具有一定学术知识的编辑修养,这样才能保证学术出版的水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营销策划部主任王磊认为,目前我国学术出版的最大问题是缺乏合格的学术出版编辑。要么具有学术专业水平,欠缺编辑水准;要么有较高的编辑出版水平,缺乏学术背景。针对这种普遍现象,他建议,学术出版社要把人才的着眼点放在培养学者型编辑上,鼓励编辑钻研学术,有目的地参加各种学术活动与学术会议。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副总编辑李艳辉说,“一个不热爱学术、没有学术情结的编辑,不是好的学术编辑。”优秀的学术著作策划编辑应该热爱学术,并且具有世界眼光与历史意识,而这两点在学术编辑工作中也有所欠缺。在她看来,世界眼光指的是策划编辑应在世界范围内挖掘选题资源、物色作者。策划编辑应该把眼光投注到最前沿、最先进的研究成果上,把最优秀的研究成果推出来,让更多的读者得以分享人类文明的精华;而历史意识指的是策划编辑在策划学术著作选题时,一定要从学术史的意义来衡量一个学术选题的价值。

3.学术出版缺乏具体规范

“与国际接轨,国内的学术出版作品在规范上还要补课。”陈彪这样告诉记者。在采访中,他拿学术出版中的小细节——主题索引和注释规范举例,让记者切实体会到,国内学术出版常忽略的小细节却是个大问题。他说,索引词的作用在于很容易让行家看出该书的价值:涉及的范围、话题的大小与深度,对哪些研究者有用,而国内的学术作品大多没有主题索引,包括博士论文也存在注释不规范不严格现象。如果严格起来,就会发现有的作品通篇没有自己的观点,抄袭、重复的连自己都瞒不住。“这两个方面要是严格起来,就很容易看出作者研究的深度,用功的多少。”

陈彪说,“新闻出版总署重视学术出版规范建设是切中要害的,可以大大提高学术作品质量,并与国际接轨,能减少出版的浪费,至少专家评审作品时省些力,我们编辑评稿子也有标准可依。”据陈彪介绍,目前,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已开始要求重点作品要有前言、后记、索引词、参考文献,以及规范化的注释体例。

从国家层面来看,李艳辉呼吁,学术著作出版规范的制定与颁布是当务之急。她的体会是,学术出版的问题涉及形式和内容两方面,而绝不是仅仅涉及注释和索引格式等形式问题这么简单。“在很多情况下,形式问题恰恰是内容问题的反映。形式的混乱往往反映的是内容水平的低下。”“一本书形式上的混乱反映了它内容上的低劣;一个国家数万种学术著作在形式上的混乱,则反映了整个国家学术出版的低水平。”从出版社层面,李艳辉认为,学术出版的主要问题或永恒问题,仍然是压缩那些学术价值不大的选题,把珍贵的人力、物力投入到真正值得投入的选题上去。“尤其是对于一些有出版补贴、学术价值,但终归可出可不出的‘鸡肋式选题’,如果能够采取行之有效的办法大大压缩,那不仅对于出版社是幸事,从环境保护和节约资源的角度看,对国家乃至人类也是有益的。”

建议——

建立学术著作出版机制

在采访中,受访出版社也分享了各自学术出版的成功经验及学术出版建议。魏运华提出:学术出版要从规模、数量型不断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在重视研发新品种、寻觅新的增长点的基础上,把重印率和再版率作为学术图书良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从而保持学术类图书的生机和活力。

魏运华说,为保证学术图书的出版品质,可建立严密的产品质量监控体系,让进度服从质量。出版社应让产品既立足本国,又放眼世界,在坚持本土化的基础上,拥有国际视野。同时转变生产方式,使学术图书出版从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转变。不仅要生产好,更要注重经营,让市场更广泛地了解和接受。

把学术出版当做事业来做的北师大出版社,则从学术出版机制设计以及人才引进和培养方面作努力。据李艳辉介绍,北师大社为了鼓励编辑策划学术书,出台了学术著作出版基金管理办法,专门补贴那些由于种种原因未能获得官方资助的优秀学术著作。现在,北师大社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学术著作出版中心,有专人专心从事学术出版。

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则是注重搭建学术平台。据陈彪介绍,今年年初社科社推出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发展报告”(已出12种),是编辑参与策划、提出设想并联络中国社科院和国内最有代表性的学科带头人共同完成的。王磊说,其实国外的剑桥出版社、牛津出版社等早就以这种方式推出很多有影响的学术成果,熟知的《剑桥中国史》系列就是以这种搭建学术平台的形式完成的,这也许是未来学术出版的趋势之一。

在采访中,王磊还谈到了社科社的学术图书营销经验。他认为,将学术转化为知识是学术出版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学术出版的意义和价值之一。将学术转化为知识,在学术出版的营销策划环节,就是要将学术著作的小众读者引领至中众阅读,如果通过营销,学术问题能够成为大众话题,那就是成功的营销。他说:“小众读者—中众阅读—大众话题=学术出版成功营销。”

樊希安: 应提升学术出版门槛儿

□本报记者 章红雨

众所周知,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是我国学术出版的重镇之一,不少学者以在三联出书为荣。近日,三联书店出台了《学术著作出版规范(试行)》,消息一出即引起业界密切关注。三联在学界有如此好的口碑,为何还专门出台了《学术著作出版规范(试行)》,《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就此采访了三联书店总经理樊希安。

樊希安告诉记者,目前学术图书出版的确存在“萝卜快了不洗泥”现象,究其原因,有追求经济的因素,也有买卖书号、协作出书的因素,这些都让三联人非常忧虑。

学术出版应该有道门槛儿。樊希安说,“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它是同仁堂的古训,也代表着他的心情。面对泥沙俱下的学术出版现象,樊希安认为,三联应该首先把自己管好。在三联,谁降低了三联版图书的质量,谁就将是三联书店的“罪人”。

据樊希安介绍,此前三联书店有学术图书出版规范,只不过是散落在各个编辑室中,没有形成店标。此次颁布的《学术著作出版规范(试行)》是以三联学术分社的工作要求为底本,参照其他编辑室的工作要求,进行的理性化梳理。

强调学术图书出版的质量,是三联制定该《规范》的唯一标准。记者看到,该《规范》对学术著作出版的标准、书稿学术质量的论证、作者和译者的选择、交稿的程序、编辑的环节、译作的正文与注释该如何表示等八方面均作了详细规定。其中,对作者和译者的选择,是该《规范》特别加入的。

如此特别强调作者和译者问题,樊希安解释说,有什么样的作者、译者,就有什么样的图书出版。在三联出版图书的作者和译者需具有一流水平。三联坚决拒绝出版粗制滥造、曾产生不良社会影响的作者、译者的作品,也坚决拒绝有严重剽窃行为的作者、译者的作品。

樊希安认为,一部好的学术著作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技术标准(形式)相对好制定,内容则必须坚守。三联版图书追求的是思想、格调,坚守的是一流、新锐特色。三联人会始终践行创始人邹韬奋先生留下的店训:“竭诚为读者服务”。

樊希安还告诉记者,为使《规范》更符合质量要求,三联书店对其三易其稿。尽管如此,还是决定写上“试行”字样,就是便于将来和国家标准接轨,来确保三联版图书的质量完美。

三联版学术著作编辑要求

1.在纸面书稿上进行编辑工作,以便留下修改的痕迹,供二审、三审及作者复核。

2.在编辑把握上,当从书稿总体质量上着眼,着重审视书稿的篇章结构、主要意旨等方面;具体字句方面则进行技术和规范的处理。

3.对书稿所涉及的学术领域及目前的相关研究状况要有适当的了解,配备一些必要的参考书以便查核。

4.如书稿涉及一些敏感的政治立场和意识形态表达,责编要做出初步判断是否进行删改处理,并在“编辑记录”中予以说明,以便二审、三审复核。

5.对书稿中的引用文献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抽查或全部核查。

6.如果有些稿件文字不佳,则不宜在原稿上进行大量的红笔修改,而应该另拟一纸,摘选若干典型例子,做出修改。然后以此为例子,和作者商量,并请作者依此例,收回原稿,自做修改,再将修改稿返回编辑。或者,在作者认可修改之例的情况下,由编辑在原稿上径直用红笔修改。——这类修改,由于具体的句子、文字方面,毕竟文责由作者自负。因此原则有二:一是有重点,主要改极不通顺处,可改可不改的地方则尽量不改;二是冗赘之处可删,可改字,但尽量少改句,绝不可增句。总之,编辑修改应持慎重态度,以免在修改过程中主观臆断,扭曲作者原意,导致责任不清的情况发生。

7.在具体编辑过程中,可按以下方式按部就班地进行:

首先,粗读原稿一遍,另纸记录文稿中主要的、贯穿始终的问题,如篇章结构需要调整、索引条目如何安排、名词概念或译名是否混乱,文稿不通、质量欠佳等。如果这方面问题比较严重,则应持此记录,和编辑主任商定处理办法和原则,然后再具体着手(如这方面问题不多,则可直接进入下一步骤)。——这个阶段即为初审阶段。如果把握得当,对后续工作有事半功倍之效。

其次,在厘定了全稿结构、篇章安排的前提下,再动笔处理原稿。具体处理方式分两类:(1)技术和规范的处理,可直接用红笔标改在原稿上,如具体字句、注释统一体例等方面;(2)对段落、字句有较大修改、订正、删落,在有把握的情况下,可径直用红笔改;否则,应用铅笔标注,另纸做编辑记录,交由二审、三审处理。——这个阶段即为具体编辑处理阶段。

最后,发稿时做到齐、清、定。原稿内容至少应包括四项:(1)扉页;(2)目录;(3)正文;(4)其他附录内容。封扉设计发稿单至少也应包括四项:(1)封面文字;(2)封底文字;(3)前后勒口文字;(4)相关书目广告文字,并标明具体安排方式。

〔摘自三联书店《学术著作出版规范(试行)》〕

编辑:黄先昊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