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围买球app下载

传媒博览

新闻发言人应远离“雷语”

近年来,陆续有一些机关的新闻发言人因为答记者问屡冒“雷语”而成为“新闻人物”,黯然离岗。据悉,2003年在北京第一批聆听新闻发言人培训的“黄埔一期”,或因工作变动,或因不适合岗位,大多在新闻发言人岗位上“来去匆匆”。新闻发言人,一份看上去很美、很风光的职业,为什么会逐渐“沦”为“高风险职位”?为什么千挑万选脱颖而出的新闻发言人也会屡屡爆出“雷语”?

新闻发言人代表着部门的形象,肩负着向社会公众传达部门声音的重任,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却屡屡“触雷”,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

一是媒体大众对知情权的诉求日益提高,监督意识日益觉醒。随着民主化进程的深入,民众当家作主的自觉性日益强烈,对于很多信息,他们需要权威,渴望权威,又质疑权威,随便“糊弄”是行不通的。

二是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让“权威信息”发布变得越来越困难。网络时代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大众的即时参与,人人都可以成为新闻发言人。新闻发言人要想使自己的“发言”精确、及时、权威,必须经得起媒体大众的严苛拷问。况且新闻发言人的信息来源渠道和获取的信息量不见得就必然比媒体和公众更多。现实中,新闻发言人因“被逼到墙角”而冒出“雷语”的情形时常可见。

三是新闻发言人的“内功”修炼尚欠“火候”。新闻发言人,顾名思义,首要标准是会说话。按照原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的说法,就是“把好事说好,把不好的事好好说”。但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今天,面对公共意识空前提高的媒体大众,新闻发言人往往会出现应对失当。主要表现在:找不准自己的定位,把握不好说话的分寸,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绪。某些新闻发言人或擅自给自己发布的内容“穿靴戴帽”,或在众人的追问逼问下愤而宣泄,或为了语出惊人而词不达意。更有甚者,把自己视为“真理的化身”,摆出一副盛气凌人的姿态“俯视”媒体公众,强迫媒体发表“政府的正确意见”。其结果,不仅不能准确传达部门的声音,反而引发公众更多的质疑和不满。况且,在网络时代,新媒体的一个根本特征就是炒作。一句“雷语”,经过网络的无限放大和演绎,最终会更加“雷人”,难以收拾。

说出去的话是收不回来的,与其事后为自己百般辩解,毋宁事先多下功夫,做足功课。要知道,新闻发言的水平首先体现的是发言者自身的素质水平和履职能力。那么,如何做到“把好事说好,把不好的事好好说”,做一名合格称职的新闻发言人呢?

个性化但不个人化。好的新闻发言人应该有自己的个性魅力,一个说话简洁、有幽默感、分寸拿捏适度的新闻发言人是媒体大众所欢迎的。但有个性不等于可以随心所欲,毕竟新闻发言人代表的是一个部门而不是自己,所以不能把新闻发布当作自己的“专场秀”。

感性化但不情绪化。新闻发言人不应该是冷冰冰的发言机器,必须对所发布的信息有切实的理解和感悟。同时,新闻发言人必须尊重其他人对同一问题的理解偏差,即使遭遇媒体刁钻逼问,也不能情绪失控,而应该从容淡定,有理有据,应对有度。

准确化但不格式化。新闻发言人发布的内容必须是经得起推敲的、有可靠依据的准确信息,但不能因此而把所发布的信息当作“绝对真理”强迫媒体照单全收,应尊重媒体的自主选择权。

精英化但不高调化。绝大多数新闻发言人是高素质的政治精英,他们珍惜自己的身份,明确自己的定位。但这不等于他们就高人一等,可以俯视媒体大众。必须以平等的视角与媒体对话,摒弃高谈阔论,杜绝空话胡话。

概言之,在干部知识化、专业化背景下的今天,新闻发言人大多具备高超的素质,只要正确理解、充分尊重媒体和公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在有限的时间内多讲有用的、实际的、对方听得懂的东西,对一时不能回答的问题坦诚相告,慎重答复,就可称得上是一名合格的新闻发言人。

有句广告语叫“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以它来定位新闻发言人应有的高度也许不是很贴切,但新闻发言人应该有这样的胸怀和追求。其实不止新闻发言人,对于时代的政治精英——领导干部来说,远离“雷语”都应成为其执政的基本功。

编辑:黄先昊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