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电影界存在一个悖论:没有拍过电影,就永远没有拍电影的机会。”说到中国电影业存在的问题,北京电影学院教师陈晓云的语速不由自主地快了起来,语调也明显提高了一些。
在5月24日举行的“新潮影像:微电影命名与形态学术研讨会”上,这位青年电影学者认为,主要依托网络平台播出的微电影,更多地属于草根阶层,它的出现与发展,可以为未来的电影中坚力量提供一个成长环境。
由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组委会和北京成龙慈善基金会共同主办的本次研讨会,邀请丁亚平、饶曙光、贾磊磊等电影专家与来自优酷、凤凰网等从事制作推广工作的一线人士面对面,围绕微电影是什么、微电影带来什么以及如何推动其健康发展等相关议题展开讨论。尽管在如何界定微电影的问题上,与会者之间还存有不同的认识,微电影对于青年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却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肯定。
“微电影”是个开放的概念
微电影之“微”主要指向篇幅之“微小”、视角之“微观”,还是播放平台之“微频”、运行经费之“微利”、制作主体之“微民”?如何从学术的角度,界定2005年以来出现的这一电影新形式的性质与意义?主持研讨会的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周星开门见山,他的一系列问题,很快点燃了会场气氛。
外围买球app下载微电影的特征与命名,与会专家多坚持以开放的理念来对待。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丁亚平认为,微电影是个开放的概念。如果将常规电影视作“第一电影”,包括片花、商业广告片、动画短片等在内的电影短片视作“第二电影”,那么微电影可以命名为“第三电影”。
中央戏剧学院教授路海波同样认为,应以开放的理念来看待微电影的发展。微电影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外围买球app下载微电影的概念仍旧充满争论。“离成熟的时候还有多长时间,目前尚不能下结论。”因此,外围买球app下载微电影的命名与形态,可以展开学术讨论,但不应急于形成定论。
北京大学教授陆地认为,微电影是媒介终端多元化以及数字技术制作便利化的产物,适应了生活移动化趋势以及电影形态多元化发展的需要。它的出现,是一种必然。微电影具有微民原创、制作投入小、篇幅短小、微视频播放、微利润、微言大义等特征。对于刚刚起步的微电影来说,任何定义都属于强以名之。
来自优酷的刘少青则结合自身的从业经历,介绍了微电影的发展历程。他认为微电影形态多样,从艺术与商业的关系角度,既包括完全以广告形式呈现的微电影,也包括得到商业赞助、有广告植入的微电影,还有优酷目前正在尝试的作为艺术作品的微电影。不管是哪种形式,微电影都应该是完整的电影作品,有完整的结构以及诉求表达。
外围买球app下载微电影的性质,则引发了更多的争论。丁亚平认为,作为一种文化文本,微电影是以微时代为创生背景的电影运动;是以市场为导向,反映互联网新形态和媒体新格局的商业运动;也是以电影人为核心,同时普通大众自发、热情参与的文化运动。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胡克特别强调了微电影的批判功能,认为只有与现实生活、百姓民生相联系,微电影才有生命力;北京大学教授陈旭光则认为,作为青年文化与商业文化某种程度的勾兑与融合,微电影更多地呈现出偏喜剧化的表现,其批判性难以体现。
培养新生力量的平台
尽管对于微电影的概念与性质,与会者之间还有着不尽相同的看法,微电影的出现与发展促进了青年人才的成长,大家却有着高度的共识。
“中国电影面临着产业危机。今年4月至5月,国产片的市场份额降到了16%以下。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新生力量跟不上产业发展的步伐。”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饶曙光在谈到微电影对于中国电影业发展的重要意义时,特别强调它是电影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电影产业具有促进作用。而之所以如此,除了它可以有效延伸电影产业链外,还在于微电影是培养新生力量、后备人才的重要平台。“现在,青年人才的成长有一个怪圈,只有有了电影作品才会有更好的发展空间。微电影为青年人的表达提供了一个机会。”
这一观点得到与会专家与业界人士的认同。陈晓云认为,现在有些人对于大众写作的未来过于乐观了。微电影更多的意义并不在于民间写作,而是为未来电影界的中坚力量提供了一个成长的环境。
曾创作了微电影作品《一个无信仰的贼》的青年导演高博,对微电影带给自己的机遇显然体会尤其深刻。“年轻人需要锻炼的平台。希望电影频道和主流院线能提供更多的平台,来扶持年轻电影人的成长。”
事实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网站、高校看到了微电影对于培养青年人才的重要作用。目前,成龙慈善基金会正在推进“青年微电影计划”,搜狐等网站也表示将举办微电影大赛,培养和扶持青年人才。
确立三项标准,推动健康发展
研讨会上,北京师范大学的研究团队向与会者分享了他们所做的微电影受众调查结果。从调查来看,微电影观众年龄结构明显偏小,其中19岁以下的受众大约占到30%,20至29岁的受众占到29%;在学历方面,高中以下的受众占到41.5%,其中初中以下学历占到21.8%;在收看时间上,38.6%的受访者表示会多次收看。
由于微电影多属微民原创,公众参与度高,且受众广泛,从受众角度加强对它的认知,显得尤为重要。与会专家认为,在准入门槛较低的情况下,加强标准的研究与设定十分必要。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贾磊磊认为,要推动微电影的健康发展,当前需要研究和设立技术标准、艺术标准和文化标准。技术标准要考虑播出平台、时间、方式等因素,为微电影的竞争与发展搭建一个公平的平台;艺术标准是为了确保微电影的艺术属性;文化标准则要求微电影在商业与艺术、文化之间要有很好的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