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光明日报社和中国传媒大学联合主办的“中国国际传播能力提升与人才培养”专题论坛1月18日在中国传媒大学召开。论坛就“中国国际传播能力提升”和“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两大主题,进行了高水平的研讨和交流。
2010年12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等中央领导赴中国传媒大学视察,就加强国际传播后备人才培养工作进行了主题调研,对中国传媒大学和各试点高校为加强国际传播后备人才培养所作的探索和努力给予充分肯定。中央领导在中国传媒大学的主题调研与讲话精神在业界、学界和社会引起强烈反响。《光明日报》发表了专稿,专题报道中国传媒大学在国际传播人才方面的培养理念和经验。
由光明日报社和中国传媒大学主办的这次论坛邀请了中宣部、广电总局主管领导、国家主流媒体领导、国际传播领域的著名学者出席。光明日报社总编辑胡占凡、国际部主任柴野、教育部主任汪大勇出席论坛。中国传媒大学李培元书记、苏志武校长、袁军副校长、吕志胜副校长、廖祥忠副校长及学校相关部门的主管领导、国际新闻传播后备人才班的师生代表参加了论坛。
.
李培元书记主持了论坛上半场,苏志武校长致欢迎辞。苏校长首先代表学校向各位领导、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对大家长期以来给予外围买球app下载的大力支持和帮助表示衷心感谢。他指出,中国传媒大学积极推进理论创新,不断加强对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重要性的认识,并希望借助此次论坛,加强联系、密切合作,为我国国际新闻传播建设提供理论支持,共同构建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新机制。
光明日报社总编辑胡占凡在讲话中表示,本次论坛对提升我国的传媒教育、加快国际传播后备人才培养步伐、增强中国国际传播力,将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光明日报》将全力以赴宣传、解读、延伸和放大此次论坛的成效。
广电总局宣传管理司司长金德龙、中央电视台副总编辑黄传芳、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副台长王冬梅等媒体领导、新华社技术局副局长吕锐也先后发表讲话。他们强调国际新闻传播硕士培养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各大媒体将围绕中央领导同志的讲话精神,完善战略方案,理论与实践结合,努力实现培养未来优秀人才与推动我国对外交流的双赢局面,完成历史和时代赋予的伟大使命。
中国传媒大学文科科研处处长胡智锋主持了专题研讨,来自光明日报、中国传媒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的著名专家和学者,精心准备,从传播策略、传媒教育和制度设计等不同角度对论坛主题进行了深入论述
光明日报社国际部主任柴野阐述了光明日报社如何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的经验与思考。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李希光教授则更多从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会讲新闻故事的人的角度思考国际传播新闻人才的培养问题。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喻国明认为,要提升中国国际传播力,不仅要加快价值传播,更要进行有魅力的传播,实现这一传播的核心在制度建设。北京大学视听传播研究中心主任陆地教授则紧紧围绕“国际传播价值与能力的互动增效”问题,从价值传播、目标、折扣、能力等方面表达了独到见解。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院长高晓虹教授从理念与方法创新的角度,提出了我们对外传播的策略观念,并着重分析了抢占第一话语权和抓住议程设置权等问题。传播研究院副院长刘昶教授结合自己在法国从事媒体工作多年经验,对中国国际传播真正的核心问题在哪里以及怎么样面对这一核心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传播研究院副院长陈卫星教授从“国际传播的现实逻辑”这一学理层面,探讨国际传播表面行为背后深层次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动因。新媒体研究院院长赵子忠则从新媒体标准建设与国际传播关系的维度思考了国际传播人才培养问题。电视与新闻学院隋岩教授提出要以强符号设计来提升中国国际传播力。
专题研讨主持人胡智锋教授最后进行了总结。他指出,这是学界和业界联手举办的一次高规格论坛,也是落实李长春等中央领导指示精神,中国传媒大学和《光明日报》所作出的快速学术反应。胡智锋教授还以高度、广度、深度和热度四个关键词对本次论坛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做了精辟的点评。
苏志武校长、袁军副校长、廖祥忠副校长全程参与了专题研讨。
光明日报社将推出本次论坛专版,摘要刊登校内外专家学者的发言观点。围绕“中国国际传播能力提升与人才培养”这一主题,光明日报理论版还将刊发外围买球app下载学者撰写的系列研究文章。
本次论坛由中国传媒大学文科科研处、研究生院和电视与新闻学院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