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与法律学院的冯宋彻教授曾获得诸多荣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领域也颇有成就,但当记者如约与冯老师相对而坐、听他侃侃而谈时,感受最深的,却是冯老师心灵的建树。这位长者的内心有一种清亮的快乐。这种快乐使他从容淡定,能够舍弃那些激烈的、宏阔的、张扬的、外在的形式,而尊重内心的声音。无论境遇如何,他始终是快乐富足、彬彬有礼的君子,一个真正的为人师者。
.
父亲的影响——人生的选择
.
我们不能不把冯老师与一个著名的学者联系在一起——他的父亲——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冯定先生。冯老师在父亲的影响下长大,耳濡目染,酷爱哲学,并且希望像父亲一样当一名老师。但父亲认为,在中国文理科界限过于明显,一个真正的哲学研究者必须具备基本的自然科学知识。父亲在北大任教期间,每逢周末,都要请讲授自然科学的老师来家里讲课。遵照父亲的意愿,1977年恢复高考后,冯老师考入青海师范学院物理系学习。后来在北大做访问学者,师从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黄楠森先生,冯老师才真正踏上了他梦想中的哲学之路。
回忆起在青海读书的这段日子,冯老师坦言受益匪浅。学习自然科学训练了他严谨的思维,使他了解了科学发展的过程。他能把艰深的哲学原理讲得深入浅出,并且旁征博引,联系社会实际问题,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当时对物理的学习。正如冯老师所说,“教学,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是严谨的科学理论研究和实践的有机统一和结合,是一门艺术。”能用理性的眼光看待哲学理论,同时又用感性的心灵将它演绎得活灵活现,这不可谓不是一种兼容并蓄,一种人生的升华。
.
两次转折——机会偏爱有准备的人
.
在近60载的人生中,冯老师特意谈到两次转折。
一次是1977年恢复高考。1966年“文革”爆发,风云突变,高考取消。冯老师应召赴青海省地质队当了一名钻井工人。然而艰苦的生活并没有减弱他学习的热情,反而使他意志坚定地投入到学习当中。他每天都要温习中学课程,并常向队中的一些大学生请教,除了中学学的英语外,又跟大学生们开始学习俄语、日语。尽管条件艰苦,他却没有自暴自弃,荒废时光,日子过的还很充实。就这样,他在艰苦磨练中迎来了77年高考,抓住了机遇。此后,他在青海工作、学习近二十年,做过工,当过中学老师,在两个市委党校当过教员。这些政治、文化、心理、体魄的历练,锻造了冯老师坚韧顽强、达观开朗的性格,为他日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另一次转折发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当时教师收入微薄,看到周围的朋友纷纷下海经商,其中也不乏成功者,冯老师的内心发生了激烈的斗争。但他最后决定坚守三尺讲台,这亦是坚守了对哲学的追求,坚守了心灵的家园。多年以后的今天,物质世界的苦与乐业已在谦虚淡泊的哲人胸怀中消融为一种和谐的宁静了,事实证明他做出了正确的选择。交谈中他引用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的名言:“哲学家想致富是很容易的,但那不是他的兴趣所在。”的确如此。如若没有当初的一份执着,就不会成就冯老师的今天;更重要的是,我们这些渴求知识的灵魂就不会有机会像今天这样如沐春风。我们要相信思想的力量是这个世界上最巨大的力量之一,中国知识分子所要的并不是物质生活的奢侈,但他们一定要有心灵悠游上的奢侈。
.
哲学的传播——传道授业之任
.
“我有责任,也有必要将哲学的积极价值告诉我的学生。”冯老师如是说。
就哲学的积极价值而言,冯老师说,它不只在于国家大计或者宏观的社会生活,它其实是那么细致入微,蕴含在我们生活的每个细节中。冯老师以亲身的经历告诉学生,是哲学帮助他清醒地把握住了自我,获得了一片施展才华的天地。
谈到在中国传媒大学十几年的教书经历,冯老师略带惋惜地说:“有的学生毕业多年以后,有了自己的事业,才意识到大学中最有用的课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课,只可惜当初没好好学。”或许这是一个学习年龄与认识水平的矛盾,但还是希望能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在哲学中找到人生的方向和价值。冯老师说:“随着素质教育的强化,哲学社会科学在大学教育中的作用日益显现。同时校园文化的建设和人文氛围的营造也是重要的,它对学生潜移默化的熏陶,良好气质的形成和修养的提高也是不可或缺的。”现在,冯老师已经在政治与法律学院社科系初步构建起了一支生机勃勃的教师队伍,他们也像冯老师一样,无悔地耕耘在三尺讲台,传道、授业、解惑。冯老师把教书育人统一于整个教学实践中,在他关心、尊重、热爱学生的同时,也赢得了学生的信任、拥护与爱戴。2006年冯老师荣获“北京市优秀教师”称号。
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科研上不去,教学也难搞好,这是冯老师经常挂在嘴边的话;尽管承担着大量教学工作,冯老师始终坚持“以科研促教学”,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他是北京市哲学学会的理事,近年来先后出版了《平凡的辩证法》、《科学世界观的百科丛书——〈反杜林论〉导读》、《科技革命与世界格局》、《21世纪领导哲学》等多部专著;在国家核心期刊上发表《广告意识对传统文化的扬弃》、《广播电视宣传要与社会效益为一切活动的唯一准则——兼论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辩证统一》、《冯定的矛盾辩证思想》、《邓小平理论开创了中国哲学新局面》等多篇论文,部分论文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转载,并完成科研课题多项。
“ 师者,其负也重,其思也远,其性也定,其行也简。”短暂的采访,冯老师让人感受到了这些穿越千年的话语的温度,这是一种来自中国哲人的庄严、理性和温柔敦厚之美。他身上凝聚着一种力量,我想这或许就是孟子所说的“浩然之气”。如果我们学会了提取锻造这种力量,就能够获得宽广无边的心胸。 (校园网记者 白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