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载栉风沐雨,春华秋实;70载风华正茂,再起新程。在这金秋送爽、硕果累累的季节,我们满怀激动与敬仰,迎来了中国传媒大学七十周年校庆。值此华诞,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的校友们,从祖国的四面八方、跨越了千山万水,聚首母校,共享中传70岁华诞的收获与荣光。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作为中国传媒大学设立的首个学院,前身源自1954年“中央广播事业局技术人员训练班”和1959年北京广播学院建校之初三大系之一的无线电系。在学院校友签到处,我们迎来了学校第一届1959级和第二届1960级无线电系的校友们。耄耋之年的他们难掩激动之情,共叙校友情、师生情。
9月26日,信通学院学院在主楼103会议室举办了59、60级老校友、老教授师生交流会,座谈会上,气氛温馨而热烈。学校领导廖祥忠书记对老校友们的到来表达了衷心的感谢,亲切的慰问。廖祥忠书记表示,学校的发展离不开前辈们的支持和贡献,希望他们能够继续关注母校的发展,为学校的发展建言献策。
70年来,信通学院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广播传媒的精英,他们用才华与汗水,支撑起了我国广播电视科技领域的广阔天空。从广播电视战线到航天航空的浩瀚苍穹,从数字科技的前沿阵地到高等教育的神圣殿堂,处处都活跃着信通学子的身影,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责任与担当,为我国广电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70周年校庆之际,信通学院各级校友们纷纷返校,共庆母校华诞。
中国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外围买球app下载1998级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业校友蒋清富,多年来在微波雷达与卫星导航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此次重回母校,他带来了一份特别的献礼——一座精致的中国空间站模型。这座模型不仅是艺术与科技的完美融合,更是我国航天科技辉煌成就的缩影。在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史墙前,蒋清富先生将这份沉甸甸的礼物捐赠给学院,表达对母校的祝福与感恩。
2001级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校友张牧戈,在毕业后以海为家,以帆为梦,闪耀“航海远东杯”国际帆船拉力赛赛场。重回母校,张牧戈先生将这座来之不易的获奖奖杯捐赠给学院,表达对母校的深深眷恋。
1978级电视发送专业校友王友松以诗寄情,即兴挥毫《临江仙·校庆》,句句深情,表达了对母校的深深祝福。
在学院校友签到处、院史墙与成果秀大屏前,返校校友们纷纷为母校送上祝福。
1960级无线电技术专业校友刘长森:广播学院是我们腾飞的翅膀,有了在广播学院学习的经历,我在工作中对照理论、对照实际,解决了许多问题,毕业后分配到新疆工作的日子,我的知识和技能都是拔尖的,可以说“广院行,伴一生。”非常感谢广播学院对我的培养,改变了我的一生。”
1978级电视发送专业校友薛俊峰:今天很高兴回到学校来参加校庆的纪念活动,很庆幸能够回到母校,心情非常激动。我们从这里毕业,参加中国的广播电视事业建设,并取得一定的成绩。在这里预祝母校校庆活动取得成功,也祝年轻的小白杨在母校的培养下茁壮成长。”
1982级电视播控专业校友李广成:母校在德育工作方面的深耕细作,让我们从思想深处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归属感与责任感;母校赋予了我们宝贵的学习方法与系统的知识体系,特别是在广播电视技术领域,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让我们在毕业后能够迅速适应岗位需求,展现出卓越的专业能力;母校不仅教会了我们专业知识,更在无形中传承了积极向上的精神与美德。走出校门后,我们始终铭记母校的教诲,努力践行所学;恩师们当年的谆谆教诲也一直在延续和传播。即便岁月流转,我永远以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广播学院)为荣,我觉得这才是我真正的一个家。”
1990级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业校友蓝旭:毕业之后留校工作,自1995年学院初建,我有幸担任学院首任团委书记,与现任党委书记廖书记并肩作战,那段时光里,我们在廖书记的引领下,共同开辟了学院前所未有的工作新篇章。作为中国传媒大学最早成立的学院之一,我们面对的是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但在领导团队的智慧与汗水浇灌下不仅开创了学院工作的新思路、新局面,更收获了累累硕果。这三十载春秋,我在母校的滋养下茁壮成长,从青涩走向成熟,实现了个人与事业的双重飞跃。希望在校的青年学子们务必珍惜这段宝贵时光,广结善缘,勤学不辍,让专业知识成为你翱翔天际的翅膀。同时,也不要忘了享受大学独有的那份自由与宁静,让心灵在散漫中放松,在思考中成熟,在试错中成长。这,才是青春最绚烂的模样。
“薪火相传70载,桃李满园谱新篇”。校友们与学校、学院的情谊如同一条坚韧的纽带,将过去、现在和未来紧密相连。让我们共同祝愿学校在新的征程中再创辉煌,为传媒行业的发展书写更加壮丽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