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成长动力,共同体培养思政课大先生
学院落实学校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培育思政课“大先生”人才队伍,加快全校思政课教师共同体建设,配齐建强专兼职思政课教师队伍,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让有能力的人讲思政课,有针对性地从校内各条战线遴选吸收一批兼职思政课教师,形成共同聚焦、协同育人、集体智慧的良好关系,营造出“全校合力办好思政课、教师认真讲好思政课、学生积极学好思政课”的氛围。
马克思主义学院精准发力,持续推进思政课教师教学问诊机制,持续推进“一师一策”和“青年教师双线培养计划”,培养和推荐具有引领示范作用的教学青拔、科研青拔人才和教学名师、思政特级教授,搭建特色教学团队、科研团队、项目团队,发挥智慧聚力、优势合力,成果共享,借助团队力量让思政课教师的成长走得远,扎得深。多名优秀的青年思政课教师在全国和北京市思政课教师教学展示大赛中脱颖而出。
厚植理论底色,内涵式发展打造思政理论大课
进一步夯实集体备课工作制度,充分发挥处级干部联系教研部室机制的作用,形成院内集体备课督导、交流、反馈机制,形成集体备课与课堂实效的相互回应。创建思政金课工作室运作机制,在教学课件、教案、教改各方面落到实处,开展技术指导和内容制作。建立思政课教学的教研和科研支撑体系,学院推出“新时代论坛”“新时代讲堂”“新时代活页文选”等系列科研学术形态,围绕教学重点和难点问题,形成一批创新科研团队,将高水平学术研究成果和教学研究成果“代表作”转化为课堂教学资源。
学院融合全校学术资源和专家名师,即将开设高端“思政大讲堂”,打造传媒大学思政课大课堂品牌,为培养国际传播人才奠定坚实的政治理论底色,为讲好中国故事做足中国精神的功课。学院鼓励教师在思政课堂上回应青年学生的关切和困惑,让学生感知到“马克思主义行”的思想力量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成就,进一步认识理论创新和中国实践的伟大力量,增强学生对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认同,提升学生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实践的能力。
马克思主义学院克服时间紧、学生人数多、教学资源紧张的困难,抽调优秀教师组建教师课程组,于2020年秋季学期正式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
创新教学方式,协同一体拓展思政育人大课
学院大力支持建设双师教学团队、沉浸式教学团队、四史教育教学团队、中传思政对话课教学团队等进行教学改革探索,找到思政课建设新的增长点。经过三年的探索,“双师”团队与学校大多数学院落地合作,成功打造了系列精品专题思政课,开展了体验式教学活动,聚焦作品思政升级教学新举措,探索针对工科生思政课、民族预科班专题课等班级场景的有效课改,逐步实现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双师模式调集重兵突击关键课堂,双师教学高燃照亮思政课堂,不仅为思政教育找到专业落点,也为有意思的专业课堂添加了有意义的思政元素。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廖祥忠书记带领中国传媒大学以“三个跨越”践行,开启传媒高等教育新发展阶段,学院以此为契机,陆续推出“微”思政、“云端”思政、“影像”思政,促进平台课堂和网络课堂深度融合。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师为学校“云上伴读”公开课精心制作了“读懂马克思”“《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导读”等视频课程,在外围买球app下载“明德讲堂”直播课中为师生开设“互联网时代彰显的精神理念和价值主张”专题课程,录制“疫情灾害下如何进行‘心理防疫’”专题慕课。疫情期间,学院精心策划、组织、录制了四部具有传媒特色的“战疫小课堂”系列课程,并于2020年5月25日起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网络集体备课平台”、学习强国等平台正式上线。
疫情爆发以来,学校提前布局,实现了思政课线上开课率100%,教师参与线上教学工作100%,学院课程微信群建设、技术指导、教学试讲工作100%全覆盖。通过在线教学,老师们成为了同学们在虚拟空间的“网友”,双方的交流也变得更加频密化和便捷化。在这场教学“大考”中,学院借助线上直播的机会,努力打造出了“思政课云端教学共同体”、耦合式思政课在线直播教学平台。2020年4月15日,教育部信息简报对外围买球app下载以“四个强化”办好疫情防控期间思政课进行了专题报道。
为解决思政课“配方旧”“工艺粗”“包装老”等问题,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学校融媒体中心等部门合作,重磅推出百集“中传思政对话课”,把思政教育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线下延伸到线上、从校内延伸到社会,对办好思政课、占领线上思政课阵地、增强思政课时效性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