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攻坚战中,一批中传毕业的记者们,冲锋陷阵、深入疫区采访报道,用自己的方式为社会服务,为战胜疾病鼓与呼,朱慧容就是其中之一。2010年从中传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毕业后,她进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成为“调查记者”。2020年她奔赴疫区探访黄冈、雷神山、金银潭医院......成为“最美逆行者”。
2月14日晚,雷雨交加。第二天一早,江城武汉降下庚子年首场大雪,整个武汉银装素裹,寒潮天气让武汉气温骤降15℃。这是朱慧容到达武汉的第19天,她打算前往雷神山医院实地报道。
经历半小时车程,朱慧容到达雷神山医院。但在找医院的办公区的路上,她又用了半个多小时。这里到处是一模一样的板房,没有太多的标示,工作人员自己也说不清具体位置——因为他们也是刚到一两天。导航无效、路标无效,有些道路车辆无法通行,她与摄像团队在风雪交加中寻找目的地。这是她亲历疫区至今24天中一个日常写照,“几乎每天都是这样的工作状态。”
出发:马上就要去打仗了
除夕夜,朱慧容在北京家中看春晚守岁。看着电视中致敬一线医护人员的片段,她隐隐感到自己也到了该出发的时候。
“到初一那一天我突然觉得事态严重了。”1月23日武汉开始封城,之后新冠病毒感染人数连日增加......作为调查记者,朱慧容在家中坐立不安,这一次她心里有一种迫切的想法——我要赶到一线!
“整个国家其实真的正在经历一场大的灾难。”看到全国医护人员不断驰援武汉,那天她在朋友圈写下这样一句话:“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朱慧容当天的朋友圈
在临行之前,为免家人突然在电视上看到自己而担忧,朱慧容坦白地告知了家人自己即将去武汉采访的行程。而对于自己的安危,朱慧容倒是显得比较从容。她说:“如果记者的安危都要这么让人担心的话,一线工作人员或者是病人怎么办?”
1月28日上午,朱慧容登上了开往武汉的列车,这辆列车的目的地是长沙,途径武汉的时候,只有媒体记者和解放军被允许下车,朱慧容的逆行之旅就此开始。
略显萧条的武汉高铁站
当晚9点,朱慧容和同事到达了武汉。“街上没有人也没有车,特别安静。那种气氛就像我们马上就要去打仗了。”到酒店放下行李,她就立刻投入到工作中,此时前方一线记者尚缺,等待她的还有大量的报道任务。
现场:我是记者,天生就要到现场
次日一早,朱慧容临时得到通知,中央指导组派出督察组到黄冈市进行督查核实,需要一路记者随同报道,她决定一同前去黄冈市。
初到黄冈,尚不熟悉疫情,朱慧容“压力山大”。截至1月29日,黄冈市累计病例已接近500例,她随同督查组探访了几家医院,“情况让人心寒。”黄冈市医疗设施并不完善,稍不严加防护,医护人员就相当于“在裸奔”,极易被感染。
黄冈市“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
走出医院,督查组开始约谈黄冈市主管部门。按照常规拍摄流程,拍摄几个画面,呈现最终结论就可以结束。
“每家医院有多少床位?能收治多少病人?”面对这些基本问题,时任黄冈市卫健委主任唐志红一问三不知。朱慧容感到情况不太对劲,她立即告诉摄像老师开机。那一刻起,她也拿出手机开始拍摄。(成片中一部分就是朱慧容本人所摄)
督查组询问黄冈情况
约谈结束后,朱慧容马上反应——“我得问几个问题!记者除了是现场的忠实记录者,更应该是沟通者、提问者。”朱慧容开始上前追问,时任黄冈市卫健委主任唐志红。而她的回答是不仅不专业,甚至有些理直气壮。朱慧容说:“这样的细节就应该通过媒体来放大。不仅对病人,对那些潜在病患,包括对于医护人员都是不负责任的。”
采访时任卫健委主任唐志红
当天她连夜写稿,与后方同事相互配合,赶在隔天发出了《黄冈“一问三不知“卫健委主任被免职》报道。这件事引起了各方重视,黄冈市也进行了相应人员调整。谈起这次报道,朱慧容说:“我想这件事对当地老百姓来说,真是一件特别救命的事情。可能正是因为各界开始重视,踏踏实实做事,很多人也许因此捡回一条命,一些医护人员可能会因此得到更好的保护。这是我认为做这件事情最正确的地方。”
2月3日火神山医院开始收治首批患者,这一次,朱慧容准备跟随患者乘坐转运救护车,进行随车报道。然而火神山医院刚刚建成,转运工作仍在协调之中,运送时间待定。时间从最早通知的早上9点开始转运,推迟到下午6点。
晚上9点朱慧容和总台同事又赶到医院等候转运,一直到凌晨2点,转运车依然没有出发,她只能折返宾馆,随时待命。
朱慧容已穿上防护服,整装待发
第二天早上9点,朱慧容被一通电话叫醒。原来是120急救中心的一位主任打来电话——“急救中心队员已经开始换衣服,准备转运!”朱慧容一个激灵立刻起床,迅速通知摄像老师、司机,“5分钟以后,楼下集合。”5分钟以后,没有一个人迟到,大家即刻出发。幸运的是,朱慧容赶到武汉急救中心之时,刚好赶上救护车准备出发。朱慧容说:“虽然这两天都在盯这一件事上,但我觉得是值得的。等待,有时也是工作的一部分。 ”
在逼仄的环境中报道什么?怎样报道?又成了一个新的难题。朱慧容一路都在与工作人员、司机和医护人员交流。用捕捉动态和发现细节的眼睛,了解要表达、记录什么,不断跟进现场动态,这是在转运过程中,朱慧容唯一不停思索的问题。
医护人员点赞
同乘一辆救护车的医护工作者穿着厚厚的防护服,讲话不便,但他眼神坚定,冲着镜头竖起了大拇指。朱慧容说:“记者在前方,一定是和所有人在一起的。那个时候,我不觉得害怕。”
2月15日,朱慧容前往雷神山医院,这里已经收治了200多位患者。
雨雪中探访雷神山医院
突如其来的大雪取代了前一晚的雷雨交加,雪路崎岖,朱慧容终于到了医护工作人员的工作区,这里三分之二的医护人员都来自辽宁。相当简陋的板房,第一间房门虚掩着,门上贴着“大连支援队”。
雷神山“大连支援队”的大门
朱慧容走进支援队的房间,这里只有桌子,椅子估计还没有置办好,两个护士打扮的小姑娘披着军绿色的迷彩羽绒服,手里捧着类似饭团的食物。“天气太冷了,清晰地看到她们呼吸出的热气,房间里没有暖气,估计东北姑娘没有感受过南方如此湿冷的天气。”朱慧容听护士们说,昨天一夜的大风雪对于雷神山的这些房屋设备是一次考验,其实对于前来驰援的医护人员又何尝不是?
朱慧容探访的最后一站是建设中的病区,这时的雪更加密了,她和同事在雪中报道30分钟,衣服就披上了一层白色。工地上的工人们还在作业,朱慧容的脸被扑面而来的雪花“袭击”。
“这么冷的天,还在工作呢?”
“是啊,时间紧张啊。”
“大雪对你们有影响吗?”
“你看身上全湿了,没有晴天干活得劲,但是还是得干啊。”
朱慧容与工作中的工人对话
一上车,朱慧容头发、脸上的雪花就立即变成流淌的雪水。“从早上起床到晚上回屋,一直在采访,多的时候一天能采访5、6个人。”朱慧容又赶往下一个采访地点......
这是她在武汉至今24天,分秒必争的576小时中极其平凡的3个片段,见到的都是平凡的人。对于朱慧容而言,科学地向大众传递信心,实事求是地反映事实,这就是她“平凡”的职责所在。
背后:你们辛苦了,多保重!
2月8日元宵节,这是朱慧容在武汉采访的第12天。疫情期间,整个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记者们都住在了同一宾馆,一个人一个房间,吃饭实行分餐制,避免交叉感染的风险。此外,大多数记者们在外采访,都会去到称为“红区”的重症病房,身上可能携带病毒,所以所有人的外衣都放在了走廊晾晒。
宾馆走廊晾晒的外衣
那天临出门时,朱慧容正打算整理晾晒在门口的衣服,没想到衣服上面放着一张小纸条,上面写着:“你们辛苦了,多保重!”原来这是宾馆的工作人员特意给每个人的衣服上都放上的温馨小纸条,只为表达他们对这些“逆行者”的感谢之情。
宾馆工作人员准备的“小纸条”
结束采访,朱慧容继续开电话会议,远程办公对她而言已是常态。“虽然我和同事同一天到达武汉,或者有的来了好几天了,但是很可能都没怎么见过面。”朱慧容这样无奈地笑道。
晚上9点左右,朱慧容终于有空尝尝宾馆工作人员为他们准备的元宵。“今年的春节、元宵节,说实话是最不像节日的节日,我们几乎都是在一天的工作中度过。但是总有一些很暖心的事情,在这个城市发生,我们并不孤单。”朱慧容说道。
翻看朱慧容的记者履历,从2010年毕业进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工作,她在两会、十九大、国庆七十周年阅兵等重大主题报道中成长,也在调查记者的岗位上磨练。从“变了味的第一口奶”到“百亿公益资金花到了哪儿”再到“新能源困局”等一系列报道,回看她近十年的从业经历,除了记录下国家发展光鲜亮丽的一面,朱慧容也在记录着国家前进进程中,遇到的坎坷障碍、阶段性问题及解决过程。
朱慧容在十九大报道现场
朱慧容对于个体责任有着自己的见解:“国家蒙难对于个体来说,挺身而出应该是理所当然的,所有人都要用自己的方式挺身而出。”就像2017年6月,大兴安岭突发特大火灾,朱慧容主动请缨,第一时间奔赴现场报道一样,这一次,武汉爆发疫情之下,朱慧容同样选择奔赴现场,成为众多一线记者中的一个生动脸庞。朱慧容说在校园中,她学到一个受用终生的词——赤子之心。真听真看真感受,她还将继续深入一线,讲述平实而生动的中国故事。
(编辑:宋佳音)